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著連載 l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名著連載 l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原標題:名著連載 l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毛澤東有詩云:「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憑著這種霸氣豪情,中國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著國民黨的殘餘勢力。l949年4月23日國民黨南京政府被推翻以後,建立真正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民主主義國家,鞏固人民的勝利成果,日益提到日程上來。中國共產黨開始抓緊進行新中國成立的準備工作,其中,召開由中共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共同參加、共同協商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是關鍵一環。


經過中國共產黨的積極籌備,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來自中共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各界各族的代表662人濟濟一堂,滿懷熱忱,共同討論新中國成立事宜。經過充分地討論和協商,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和新中國的組織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等重要文件。其中,《共同綱領》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規定了新政權是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則規定了新政協是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其任務是團結一致,榮辱與共,共同為新中國而奮鬥。.


新政協還選舉了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和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確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和國旗、國徽、首都等。新中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紅色象徵革命,五顆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國徽由國旗、天安門、齒輪、麥稻穗組成,象徵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代國歌則是誕生在抗日救亡運動中、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的《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平,並被改為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公元紀年,以每年的十月一日為國慶日。


政協所做的這一系列周密詳盡的工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做了充分的準備。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首都30萬人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上站著那些為新中國成立做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物,他們是剛剛當選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和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等,還有功勛卓著的元帥、將領和傅作義、馬寅初、郭沫若等民主黨派人士和社會知名人士;在城樓下翹首以待的則是心潮澎湃、滿懷期待的三十萬人民群眾。當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並且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時,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的人們頓時歡呼沸騰起來,雄獅已醒,從此,中國將以新的姿態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政權在中國22年左右的統治,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結束了自1840年來外國侵略勢力勾結國內封建統治者剝削壓迫中國各族人民和內外戰亂頻仍、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它標誌著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征程。從此,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偉大勝利,是反專制、反獨裁、反法西斯主義的民主力量的勝利,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在中國具體革命實踐中的勝利。在這一過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形成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找到了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發展是一個重大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使得人民革命在一個人口佔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大國取得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也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前進的信心。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是繼蘇維埃十月革命勝利之後,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半殖民地國家擺脫了帝國主義的奴役和壓迫,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的戰線,鼓舞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解放鬥爭,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鬥爭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摘自朱漢國、劉芃主編《歷史學習精要》

讓歷史走入人心


用教育啟迪人生

記得這是一個有理想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學科教育 的精彩文章:

六國崛起 l 俄國史(2)從等級代表君主制到專制君主制(附《俄國通史》第二卷主要內容 )
同步備課 l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同步備課 l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名著連載 l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優質來稿】《第23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學提綱

TAG:歷史學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