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針,你都是留多長時間
要弄清留針的原則,必須從溫習《內經》中的記載談起
留針就是在針刺過程中,將針留在腧穴內,保持一定的時間,使起各種不同作用的方法。因此,應包括在施用各種手法前後的留針過程與施行各種手法之間的間隙留針過程在內,過去有人認為留針是一種補瀉手法,其實留針不能歸屬於針刺手法的範圍,僅是一種基本的操作過程。
留針法的運用,早見於《內經·靈樞》,其首篇《九針十二原》中就提出: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甲乙》作「忘」,意指施行「隨之」針法時,要「靜以久留」,好象「忘」掉施針,以待氣至),若行若按(言氣至時針感有時放散有時停留),如蚊虻止(言針感有時象飛蟲停住感),如留(言針感有時留住不前),如還(言針感有時會返還退回),去如弦絕(言針感消失有如琴弦之絕)。令左屬右(言補法出針時要右手出針,左手捫穴),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
其中「意若妄之」,就是指的「留針」。這段經文與《素問·離合真邪論》記載相呼應,其文說:「(補之)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其中「意若妄之」與「不知日暮」,語意相同。《靈樞》全文中記載「留計」原則的條文,約有三十條左右,《素問》中也有不少記載。可見,「留針」法遠出上古,數千年來,已為歷代針灸家所慣用。
留針的原則
要弄清留針的原則,必須從溫習《內經》中的記載談起,茲逐點舉述如下:
1.氣行的滑澀:
《靈樞·根結》中說:「氣滑即出疾,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氣行的滑澀,古人認為有的可由氣候的影響,有的可由季節的關係,也可由疾病和體質的情況等。
人體中,氣滑則血行較快,氣澀則血行遲緩。在氣血運行快的情況下,針刺易於「脫氣」,所以古人指出用針要小,刺入須淺,留針的時間也要短些;氣血運行慢的,針刺得氣也慢,須要留針致氣(候氣),所以用針要大,刺入須深,留針的時間也要長些。氣行的快慢,是決定留針時間的總則,十分重要。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又須掌握以下五點具體情況:
(1)氣候的關係:《素問·八正神明論》中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音鬧,泥也)液而衛氣浮;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所以晴天和熱天,應該適當淺刺而少留針;陰天和冷天,可深刺而久留針。
(2)季節的關係:《靈樞·終始》篇中指出:「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者,各以其時為齊。」《難經·七十難》中則指出:「春夏刺淺,秋冬刺深。」春夏天氣溫暖,氣血運行較快,秋冬天氣寒冷,氣血運行較慢。因此,《靈樞·四時氣》中更具體地說:「冬……必深以留之。」相反,夏天自然要「淺而疾之」。根據以上幾段經文,可以概括為「春夏針刺宜淺而疾,秋冬宜深而留。」
(3)疾病的情況:《靈樞·經脈》雲:「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九針十二原」也具體地指出:「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熱證氣溫血滑,易於得氣、脫氣,故須淺刺而疾出;寒證,則氣寒血澀,不易得氣,故須深刺久留而致其氣。
(4)脈搏的情況:《靈樞·邪氣藏府病形》雲:「諸急(即緊)者,多寒,是故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緩者,多熱,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以去其熱;滑者,陽氣盛,微有熱,刺滑者,疾髮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澀者,多血少氣,微有寒,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所以凡是脈顯熱象的病,不宜深刺久留,脈診中顯現寒象的,可以深刺久留針。
(5)體質的關係:《靈樞·逆順肥瘦》雲:「刺壯士真骨(骨骼堅強)堅肉(肌肉堅實),緩節(關節舒緩靈活),監監然(強有力貌),此人重(穩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毛少,肉廉廉然(肌肉瘦削的樣子),薄唇輕言(講話聲音低),其血清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凡屬前面一種類型的,氣澀血濁,得氣慢,所以可深刺久留,後面一種類型的人,氣滑血清,易於脫氣,所以應該淺刺而少留針。
氣血的盛衰
《靈樞·逆順肥瘦》雲:「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靈樞·經水》雲:「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瀉也」。與此相反,《靈樞·逆順肥瘦》中又說:「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所以凡是氣血充盈的體質(壯年、青年),及經脈(多氣、多血)可深刺久留,氣血衰少的體質(老、弱、婦、幼)及經脈(少氣、少血)須深刺,少留。
病程的長短
《靈樞·終始》雲「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者,深內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壽夭剛柔》篇雲:「病九日者(初病),三刺而已(少留),病一月者(久病),十刺而已(久留),多少遠近,以此衰之。」說明久病邪深者,宜久留針,初病邪淺者,應少留針。
經脈的深淺與遠近
(1)經脈的深淺表裡關係:《靈樞·陰陽清濁》篇雲:「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陰指手足三陰經脈,循行較深,刺此可以久留;陽指手足三陽經脈,循行較淺,刺此者應少留。《靈樞·官針》也說「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針而久留之。」反之,脈之可居,淺而浮者,則應少留,這與陰陽經相同。
(2)經脈的遠近:所謂遠近,就是指受氣的遠近而言。《靈樞·經水》篇雲:「足陽明,留十呼;足太陽,留七呼,足少陽,留五呼(足三陽脈長而離氣道遠,故須久留);足太陰,留四呼;足少陰,留三呼;足厥陰,留二呼(足三陰較足三陽脈短,故較少留);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留皆無過一呼。」
留針的作用
1.候氣:《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雲:「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前引《素問·離合真邪論》中「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均說明留針有候氣的作用。後人楊繼洲結合呼吸,則有「針手經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針足經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的標準。楊繼洲所訂留針標準,過於呆板,有失《內經》經旨,目前已少採用。
2.補瀉:《素問·針解》雲:「刺實須其虛者(瀉),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補),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說明留針有補虛瀉實的作用。由於留針能致陰陽之氣,所以,《靈樞·終始》中說:「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
陸瘦燕(1909~1969),字昌,江蘇崑山人。醫自家傳。畢生致力於針灸醫學研究和實踐,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針灸專業人才,為著名的針灸學家。主要著作有《針灸正宗》、《經絡學圖說》、《腧穴學概論》、《刺灸法匯論》、《針灸腧穴圖譜》等。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中醫文獻雜誌》1994年03期,編輯/半夏。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中醫的窘境來自西化,改變這一狀況的方法
※學中醫要文理通、醫理通、哲理通
※確有專長人員考核註冊,找出高手,拒絕騙子
※從中醫的角度分析一下史鐵生的的發病由來
※互聯網+中醫藥有了發展路線圖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