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家研究】梅然、馬駿:戰爭與帝國:世界霸權與國際政治的變遷

【國家研究】梅然、馬駿:戰爭與帝國:世界霸權與國際政治的變遷

原標題:【國家研究】梅然、馬駿:戰爭與帝國:世界霸權與國際政治的變遷


梅然、馬駿:戰爭與帝國:世界霸權與國際政治的變遷


作者:梅然、馬駿


本文來源:本文根據2017年11月19日經濟觀察報與漢唐陽光所舉辦的講座整理而成


作者=梅然、馬駿


本文根據2017年11月19日經濟觀察報與漢唐陽光所舉辦的講座整理而成


梅然:本書其實是很薄的小冊子,我覺得還是先應該講講之所以寫這本書的動機吧,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我在大學工作,無論是出於興趣,還是出於工作需要,平時肯定要看不少書,頭腦中要考慮很多問題,這樣一來,頭腦中不可避免會有不少想法。我個人覺得應該比較及時地結合某一個主題,把這些想法有一個總結、有一個梳理,這是一種很好的習慣。如果我們只是思而不做或者說而不做,時間一長,原來的好想法可能會被逐漸忘卻,或者容易被碎片化,這是個人智力資源的一種浪費。這是第一個動機。


第二個動機是有賴於騰訊文化頻這道一些朋友的鼓勵和支持,去年到今年我給他們寫了幾十篇的隨筆文章,這本書是以這些文章作為基礎,沒有特別大的修改。所以沒有他們的支持,這本書出不來。這些文章出來之後,漢唐陽光的老總尚紅科先生作為讀者看了我先前在騰訊上的文章,覺得不錯,個人比較賞識,所以主動聯繫到我,詢問我這些文章是否可以結集出版。所以才有今天的這本書,非常感謝尚總。


第三個理由,如果大家看過這本書的內容會感覺到它的語言比較通俗,不是特別學術化的,所以用一種比較通俗的語言去論述、去探討一些學術問題,我覺得也是值得提倡的一種方式,或者是讓一些學術問題能夠更好地接近普通大眾學者的特別好的方式。另外對大學裡的同學有好處,我是在北大國關學院教書,這些同學都是學習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的,有些同學進大學,基礎知識不是特別深厚,這樣一本語言比較通俗、比較言簡意賅的讀物對他們了解國際關係、國際政治中的基本問題有意義。這是另外一個動機。


再往深里說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考慮。這本書屬於戰略史或者國際關係史領域的,歷史上的很多問題可能大家也都聽說過,或者有接觸或者有所思考,但我們以前的認識包括教科書傳遞給我們的解釋未必那麼合理或者未必特別站得住腳,因為研究都是在不斷深化,有些觀點在研究和推進中,可能就顯得過時了,站不住腳了,甚至被拋棄。這本書的另外一個意義,這方面有一定的推陳出新的作用,至少通過我對其他研究的理解、歸納和總結,我想能更好地把當前學術界對於某些問題的研究成果或者一些主流的看法,通過這本書能夠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本書探討的問題都是屬於這方面的。比如一戰之前,列強瓜分殖民地。瓜分殖民地的動機是什麼?傳統的解釋說是為了爭奪市場、爭奪原料、爭奪投資機會、爭奪經濟利益,這個觀點是否正確?目前來講有特別大的質疑,尤其是在國際學術界。再比如說一戰發生是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市場爭奪原料、場所、爭奪經濟利益。這個觀點目前是被國際學術界拋棄的,但我們的教科書里還是把這個觀點作為權威觀點擺出來。再比如說,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起來了,希特勒上台了。希特勒為什麼能夠在德國上台?或者希特勒在德國上台是否是一種歷史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還是他的上台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是幸運的,或者說他的上台是否可以避免的?這有很大的探討空間。再比如說二戰結束日本投降,日本因為什麼投降?是由於美國投擲原子彈,還是由於蘇聯出兵對日本宣戰?這兩個解釋相互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性,這本書也有所探討,等等,有很多這樣的問題。也想通過這本書向大家介紹一下目前國際學術界就重要的、基本的問題有哪些前沿或者主流的看法。這是我寫這本書的主要原因。


這本書的題目比較大,叫《戰爭、帝國與國際政治變遷》。簡單說這本書的主題就一個:戰爭或者軍事競爭如何影響到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進一步說如何影響到國際政治的風雲變幻,如何影響到國際政治基本格局轉換的變遷。這本書的主題是這個,文章有30篇,每篇文章的具體主題不一樣,但是我想歸根到底還是圍繞前面所講的核心主題展開的。但這個題目還是非常大,這30篇文章遠遠不能把這個主題都講得很全很透很完整。我個人覺得就這個主題來講,這本書現在的篇幅顯得很單薄,所以我個人也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之下能夠多寫寫,更好的充實這樣的主題。如果有可能,以後在這本書的基礎上出第二本、第三本。


馬駿:我考上北大,之後工作,一想博士學歷沒拿到總有遺憾,就努點力,這時候他已經是方先生的高徒了。國際政治的核心是戰爭與和平,從古到今概莫能外。戰爭,有文字記載是5560年,人類到今天一共發生的14531次戰爭。在這麼多戰爭中,奪走了36.4億人生命。歷次有85萬次,人類同期死亡800億,其中36.4億人是戰爭導致的,5560年只有296年處於和平時期。北大李零先生有一本書《兵以詐立》,他講了一句話:在這個星球還沒有什麼生物比人這麼殘酷,自相殘殺。到今天都沒有找到解決戰爭的方法。所以人類為了和平,一定要研究戰爭。西方有句話,「戰爭是死亡的練習」。所以戰爭與和平,從古到今,人人都研究它,包括現在。梅然師兄這本小隨筆,雖然嚴謹但不失活潑,是筆記性的,我看了一頁就一氣呵成,可讀性非常強,活潑的語言但是嚴肅的問題,就是戰爭對人類社會進程的影響,從古羅馬到現在,人類一共16次,王權跟霸權的轉移,其中有12次是通過戰爭完成、交接的接力棒。有4次是通過和平手段交接的。有人說美國就是通過和平手段交接的,如果不講二戰的話。中國現在也面臨這個問題,中央為什麼總是強調不稱霸,中國一崛起,為什麼周邊國家這麼害怕?現在來講,中國能不能通過和平手段走到世界舞台中央?我在網上也看了一些東西,有人說我們的釣魚島問題為什麼不打?這跟這個相關。我師兄研究的是歷史問題,跟現在有著直接關係。


講希特勒,這個人生於1889年4月20日18點30分,他是奧地利人,之所以走到德意志的中央位置,是因為時勢造英雄,他是不是英雄不能講,但這個人至少不是笨蛋。希特勒有些東西,今天不專門講他,但他確實有一些手法,借雞生蛋,就參加德國工人黨,一開始拒絕,後來主動參與,跟德國共和黨原來的領袖一起,接受人家的邀請,走後他改造了這個黨,把德國工人黨變成民族社會主義。在什麼情況下讓他形成這麼大的舞台,發生了世界大戰?到今天西方還在研究希特勒。研究希特勒不是研究他本人,而是他背後的動機。人類研究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加速和平。所以國際社會上還是戰爭與和平。

具體來講,這裡面講的希特勒如果怎麼、如果不怎麼怎麼的,你的「如果」不經過蘇聯,為什麼?或者如果你不惹英國,你打了荷比盧法之後你自己回來,直接打蘇聯會怎麼樣?包括日本,日本有南方問題、北方問題,南方問題以中國為根據地向南進攻,東南亞與英美。北方問題以中國為根據地向北進攻,兩個戰略選擇,但後來轉移了,南方問題導致1941年12月7日7:55發生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導致日本到今天還在買單。我看到這個書就講,一個國家領導者一定不能在戰略上犯錯,戰術勝利、戰略失誤會折騰一百年,日本就是。在那場戰爭,日本打遍天下無敵手,包括中國打不過日本。別看抗戰神劇,要知道我們打死一個鬼子平均要花3247發子彈。今天日本被震懾住了,被美國綁得死死的,我今天上午在北大講課還講這個問題了,三個理由:第一,如果你懂英文或者懂日文,你們看看美日《安保條約》的條例,就會知道跟媒體介紹的日本安保條約不是一回事,媒體介紹是選擇性的,針對中國、俄羅斯,這只是日本安保條約的一小部分。日本國土面積377825平方公里,相當於雲南省大小,日本國土面積有美國陸海空三軍基地133支。你是日本你怎麼想?第三,日、俄北方領土之爭的問題上,作為日本盟國的美國為什麼不說一句話?美俄牽制日本,永遠不會讓它公開的。1941年12月7日,美國太平洋艦隊被日本炸得五馬分屍,2403名美國海軍餵魚了。日本軍國主義復活不了,累死。第二,這邊是美國人。所以戰略一定不輸。


軍事歷史,是為戰爭決策提供歷史借鑒。現在說跟美國打,跟這個打,跟那個打,怎麼打?不能決策失誤。作為決策者可以不是軍事歷史學家,但一定就有軍事歷史來支持,軍事歷史不一定是決策者,但決策者必須具有歷史遺產,軍事歷史的功能就在這兒。這本書看起來是隨筆,但我覺得對現實有非常強的意義。


回到希特勒身上。方才講了,如果他不斷挑戰應底線,隔著英法,使英法在最大限度內戛然而止,然後再動動蘇聯,會怎麼樣?當時整個歐洲經濟大危機,德國由於希特勒上台後,生活水平比西歐國家、其他國家都好,等等。這些東西歷史不能假設,這是最大的弱點。所以我看這本書,通過這個為當局決策提供借鑒。戰爭這個東西,老子講「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我們現在國內就有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一怎麼樣就要把毛主席抬出來,毛主席活著就敢打,講朝鮮戰爭。朝鮮戰爭信息不對稱。對於戰爭一定要慎之又慎,戰爭無外乎是強迫敵人接受我們的暴力行為,戰爭是政治通過另外手段繼續的。毛澤東老人家說戰爭是最高政治、流血政治,戰爭一旦走向最高就要流血,國家承擔的風險就太大了。


德意志帝國崛起中的戰略失誤


梅然:從我個人對於目前關於納粹德國或者希特勒本人的所謂宏大戰略規劃問題研究角度來講,我覺得主流看法是這樣的:希特勒有一點沒有疑問,在他的心目中最讓他魂牽夢繞的或者最讓他垂涎欲滴的就是東德到蘇聯的這一大片土地,把這個看成是日爾曼民族未來能夠求生存、謀發展的最重要生存空間,或者說他如果要發動擴張這樣的戰爭,發動軍隊,首先要拿下的是這樣的地盤。所以他希望自己和蘇聯作戰時或者向東方擴展時不會受到來自於其他戰略方向上、其他大國的牽制,或者說讓德國面臨一個兩線作戰的局面。所以他其實一開始,他就希望英德保持合作,希望英國人不會插手,而且為此願意向英國做出適當的妥協。


比如說1935年左右,離二戰發生還有四年,納粹上台兩年多,和英國簽訂了《英德海軍協定》,這個《英德海軍協定》是什麼內容?就兩個數字,一個是35%,一個是45%。什麼叫35%?就是說我承諾德國海軍未來再怎麼發展,永遠不會達到英國海軍總噸位的35%。我有一個天花板35%,你是老大,你可以比我多出65%。這是第一個數字,35%。第二個數字,45%,什麼概念?德國潛艇厲害,潛艇是德國軍事上重要的比較優勢所在,二戰中德國的潛艇取得了很大的戰果,一戰中,德國潛艇戰的能力、破壞性就已經展示無疑,所以英國人特別怕德國的潛艇,1935年《英德海軍協定》就說了,我的海軍總噸位承諾達到你的35%,我的潛艇總噸位只會相當於英國海軍潛艇總噸位的45%,我自己很自覺地把自己的手腳給束縛起來。這是一個巨大的妥協,目的是想收買英國。但這不是唯一的,不僅僅是在海軍方面,也包括其他方面。比如英國有很多海外殖民地,我可以不動的,原來歸英國,未來還歸英國,甚至還可以多給你一點。但是問題在於一廂情願,我們也不能說英國人長期被德國蒙蔽。其實從現在的資料來看,至少從1936年開始,英國人包括英國的決策者就意識到希特勒要追求歐洲霸權,至少是歐洲霸權,大一點是世界霸權。大家想一想,如果德國獲得了——不說世界霸權——歐洲霸權,其實英國本身的生存就會面臨巨大的威脅。所以對英國人來講,希特勒所承諾的、願意給予的英國利益只是一種小恩小惠,而且可能只是一種暫時性的,德國強大之後,這些東西該反悔就反悔,該拿走就拿走。所以英德關係並沒有達到期望的結局。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德國開始最心儀的是東方土地(蘇聯),在進攻蘇聯之前首先對英法開戰,先想征服西歐,然後可以集中力量對付蘇聯。


但還有另外一個世界性的大國讓希特勒擔心,而且比對英國的擔心還要大,即美國。某種意義上,我個人認為希特勒認為美國是將來唯一一個有能力跟納粹德國抗衡的或者平起平坐的力量。所以說要征服蘇聯也是為了通過奪取蘇聯的資源,可以更好的和蘇聯爭霸世界。但這裡有一個問題,現在歷史學家有爭論,沒有解決。什麼問題?就是希特勒是否要最終實現世界霸權,不僅歐洲這一塊,英國、蘇聯都得受我的統治,美國也得受我的統治,還是希特勒只是滿足於實現歐洲霸權。關於這個問題學術上有爭論。這個爭論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派別是歐洲派,歐洲派認為希特勒的現實目標只是為了實現歐洲霸權,胃口沒那麼大。還有一個派別是全球派,全球派強調希特勒的慾望沒有止盡,是一步一步去推行他的計劃,主導歐洲之後,他的手會伸向大西洋的彼岸,試圖控制美國。當然這個是有爭論的。至於剛才劉玉海老師講的日本問題,德日二戰期間是盟國,一般來講我們認為這兩個國家表面上是盟國,但從內心來講或者從雙方之間各自所想追求的利益講是貌合神離的。當然,曾經這一點是對的,希特勒是希望日本能夠和德國配合,東西夾擊蘇聯,但是出於各種原因,日本選擇南下。日本有自己的戰略考量,剛才馬老師提到了,原因很多。比如馬老師提到諾門坎戰役和張鼓峰戰役,這是日蘇之間兩次規模比較大的邊界衝突,這兩次衝突都是以日本的慘敗而告終。衝突表明了日蘇雙方在軍事力量尤其在陸上力量方面,或者說合成作戰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也可以說這兩次衝突某種意義上是日本想試探一下蘇聯的軍事實力、戰略偵查。結果,風險很大。這也是促成他最後越來越多把注意力轉向南洋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由於德國在歐洲開戰,征服了法國,英國岌岌可危,所以歐洲的這些老牌殖民主義國家也沒有能力再去守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給日本留下一個所謂的填補真空或者大舉南下特別好的戰略機會。


還需要強調的是,到1941年下半年,在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偷襲珍珠港之前的好幾個月時間中,從我們目前看到的資料來看,德國已經沒有那麼多期望日本依然能夠和自己一起去進攻蘇聯。因為這個時候其實是屬於德國人對自身軍事信心最高的時候,因為他首先滅了波蘭,1940年春夏西歐戰役對法國、英國又大獲成功,1941年6月突襲蘇聯,至少到10月份之前也是一帆風順,戰火輝煌。這個時候他擔心的是什麼?擔心的不是我是否能夠拿下蘇聯,而是另外一個在德國人心目中巨大的陰影——大西洋對岸的美國,美國何時能夠參戰,美國加入戰群,這個比賽面貌、規則就大不一樣了。所以這時候如何牽制美國成為他心頭一個特別重要的考慮所在,所以德國希望日本在這方面能夠發揮作用。怎麼發揮作用?太平洋戰爭,可以把美國的精力牽扯進太平洋,而且如果是日本開戰的話,如果是日本先去進攻美國,而德國沒有跟美國開戰,這種情況下,顯然美國國內輿論、美國國內老百姓要求美國政府把作戰重點瞄準日本人,而不是德國人,就能起到牽製作用。但這裡又犯了一個巨大的失誤,就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沒有幾天,主動宣布對美國開戰。從目前我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幾乎所有的歷史學家都認為希特勒在二戰期間犯下的最大戰略失誤是主動對美國宣戰。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要主動對美國宣戰?說心裡話,現在我們看不到太多的歷史資料,但至少有點可以肯定,好像沒有開過會,這麼大的問題,至少應該把手下軍政方面的主要負責人召集起來開會,商量一下對美開戰的風險、利弊。沒有,某種意義上希特勒是典型的拍腦袋決策。某種意義上,這個問題也是一個謎。

關於一戰和一戰之前的問題,我們剛才講的是二戰。這本書關於這個問題談了很多,我自己還寫過另外一本書《德意志帝國大戰略》,某種意義上可以講是專門談這個問題的。這個也涉及剛才一開始講的,就是我覺得現在可能存在著爭議的問題:一戰為什麼發生?或者為什麼德國要挑起一戰?我們傳統的解釋,國內歷史教科書的主要解釋還是認為是為了爭奪市場、原料、投資機會,追求經濟利益。但是我現在我個人了解,國際學術界基本上拋棄了這個觀點。那麼德國為什麼挑起一戰?如果不是為了追求金錢、追求經濟利益、追求原料、追求市場,為什麼要挑起一戰?目前主流的解釋(不是所有學者都接受,是多數學者或者接受人最多的)是出於國家軍事安全的需要。


具體來講是怎麼回事?大家知道德國在歐洲中間,周邊被其他國家包圍著,西邊的一個大國是法國,東邊是俄羅斯,法俄是德國兩個主要的、至少是潛在的對手,而且在一戰之前,可能有的朋友知道,法俄兩個形成了《法俄同盟》。所以法俄同盟就成為德國最主要的一個假想敵。一戰之前,劉老師講得很對,德國工業化速度特別快,某種意義上,從他崛起的速度來講,從經濟成長的表現來講,有點像這二三十年以來的中國,一戰之前就是歐洲頭號工業強國,但不是世界頭號工業強國,世界工業頭號是美國,美國在19世紀90年代就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但歐洲,德國的工業實力是老大。這種工業實力增長讓他心中有了空前的自信,他覺得以我的實力,即便我以一對二、以一挑二,我一個打法國跟俄國,你們兩家合起來對我,我都信心能夠打贏你們。但是到了一戰之前的五到十年,他的這種信心在下降,覺得自己的身板好像不行了,別人的身體好像變得越來越好。為什麼信心在下降?我們要特彆強調法俄兩家,那個時代,德國人從來沒有真正超越法國,他認為法國在拿破崙之後就已經是一個日趨沒落的國家,是強弩之末,是夕陽的狀態。而且普法戰爭中法國敗得特別慘,這把德國人的傲氣進一步提升。但這時候最怕或者越來越怕的是俄國,為什麼?兩個連續:俄國地大物博人多,光是地大物博人多還不行,中國什麼不是地大、不物博、不人多?晚清的時候也是這樣,你需要把你的地大物博人多轉化為能夠派得上用場的硬實力,這才能夠在國際政治上讓你的國家有競爭力。那要通過什麼方式去轉化?工業化,一百多以前叫工業化,而當時俄國在工業化方面屬於後發展的國家,前面是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是比較落伍的,但這時候開始工業化了,所以德國人很擔心,如果俄國通過工業化起來了,原來地大物博人多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起來,這樣俄國就是一個空前的巨無霸,比法國、比英國要厲害得多。希特勒認為唯一一個將來有可能和德國人抗衡的是美國。其實一戰之前,當時很多德國人認為將來世界的兩極是美國和俄羅斯,那時候沒有蘇聯,德國被架在中間。而美國畢竟在大洋彼岸,俄國就在身邊,而且是你長期以來的主要競爭對手,你怎麼去對付俄國?人家起來的速度特別快,所以大家就懂了。為什麼挑起一戰,五個字:先下手為強,在他起來但還沒有到頂點的時候,或者說俄羽翼未豐的狀態下,你先出擊、先打,打敗他或者打亂國家崛起的成長節奏,甚至包括通過戰爭奪取東歐在某些領土的資源充實德國的國力。這是預防性戰爭考慮。什麼是預防性戰爭?先下手為強或者先發制人,可以這樣來理解。這個是目前學術界對德國挑起一戰動因的主流解釋。


但是當時德國經濟不行的,經濟走下坡路了,所以要爭奪市場、爭奪原料的解釋站不住腳。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數據,這些數據能夠表明在一戰前十年包括一戰前五年中德國經濟總體趨勢是往上走的,我們老說大資本家,壟斷資產階級,推動德國走向一戰。問題是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很多回憶錄,很多歷史資料的記載,一戰打響一兩年,德國所謂的大資產階級、大資本家、金融巨頭多數是反戰的,就在1914年6月,全國銀行總會的會長法博格(音)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吃過一次飯,他兩人私交不錯,在飯桌上他就告訴這個皇帝:不要打仗。皇帝說為什麼不要打仗?他說,只要和平能夠延續,德國在經濟上每一年都會變得比上一年更要強大。但是,對德國高層來講,他很擔心俄國的軍事實力。大家知道,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兩者之間並不能完全劃等號或者並不能完全互換。比如歷史上蒙古人滅亡了南宋,金滅亡了北宋,從經濟實力來講,金和北宋能夠劃等號嗎?蒙古和南宋能夠劃等號嗎?不能。北宋和南宋都被認為那個時期世界上經濟文明水平最高的國家,但經濟實力是決定軍事競爭力特別重要的一個因素,但不能劃等號,很多情況下不是惟一的,也不是主要的。


比如一戰以前,那個時候一個國家的軍隊競爭力取決于軍隊規模,陸軍撐死也就80萬到100萬,俄國輕輕鬆鬆就300萬,你怎麼打?裝備跟你差不多,那邊還有一個法國人幫俄國的忙。


霸權爭奪中如何避開修昔底德陷阱


馬駿: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你強了,我就不安全的,就像埃及金字塔,這個霸權結構、霸權理論,誰佔據著壟斷,你的國家利益就最大化,是守成的國家,也就是霸權國家。但是霸權從古羅馬帝國到現在,任何一個霸權國不能待一百年,霸權有周期,開始在上升時期、勝利期、成熟期、最後就是衰落期。美國在這個位置,從1945年9月2日到今年已經72年了,處於絕對成熟期。在美國看來,戰爭危機意識,是要竭力避免或者延緩霸權衰落期的到來,於是尋求挑戰者。為什麼有這個周期?國際社會是絕對規則運動的,在這個絕對規則運動下,新興國家攀升,從崛起國家變成挑戰者,要把它挑落下馬取而代之。用毛澤東的話,誰也不擔心退出歷史舞台,於是要竭力地進行、完成霸權故事,一個挑、一個不給,最後鬧得很僵。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如果不謹慎,決策失誤,很可能直接崩塌了。新型大國關係是有話好好說,不衝突不對抗,新型大國關係不是冤家,有錢大家賺,太平洋之大完全能容下中美兩國。中美之間打仗的可能性幾乎是零。霸權理論認為,霸權國、挑戰國,美蘇冷戰期間,全世界對抗,但最後他倆之間沒有發生軍事衝突,他們都清楚,如果直接碰撞將同時衰落。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更不能跟美國打,中美之間打仗可能是零。所以只要我們的外交政策把握得好,完全可以跳出這個陷阱,中國不是沒有鷹派,但天天說跟美國打,跟美國怎麼打?老人家做出長遠決策,是光腳的。現在中國穿鞋呢,光腳的、穿鞋的,考慮問題能一樣嗎?我們穿鞋了,以前老百姓吃了多少苦才有了今天這一切,一炮就沒了?美軍核彈頭7770枚,我們168枚,怎麼打?美國作戰飛機,陸軍作戰飛機4200架,海軍作戰飛機3837架,空軍作戰飛機3945架,我們全軍作戰飛機2525架,怎麼打?我們放衛星少放,就這麼放進去,中國添機器,美軍添機器,5%,什麼意思?理論上添的100支,95支是他的,5支是我的。我們有航母一艘,是下水了一艘,4月26日下水,但那連名都還沒有呢,趙本山有一部小品,其中有一句台詞,這句詞描寫形容這艘航母再恰當過了,「下水,走兩步」。4月27日正式宣布進行試驗。我們跟美軍差距很大,理論上不能打仗,美國在國際社會佔的份額太多了。如果從理論上說改寫中國曆程進程的國家除了它一個,沒有別人,這是理論上的。其他人呢?如果沒有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那麼神馬都是浮雲,只能跟中國製造點麻煩而已。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的奉行和平外交路線,不能都不動就動武、亮肌肉,咱那個肌肉不行啊。我們的十九大報告里說分「三步走」,2020年軍隊要機械化、信息化,有重大突破;2035年第二步,全面現代化,建設本世紀一流軍隊。弄這個幹嘛?不打仗要它幹嗎?駕馭和平,動動我試試,國防越強大,和平越能得到保障,我們越能走到世界舞台中心。強國有四個標準,其中第四個標準是與大國相一致的海外軍事存在,我們哪兒有?


所以跳出修昔底德陷阱,權力更迭16次,12次是戰爭,還有4次不是戰爭,我們這次就不是,不是通過戰爭手段走進世界舞台的中心,只要我們自己不發狂沒問題。你們不要忽視一個問題,72年以來共產黨建政68年,特朗普是美國總統第一次給黨的總書記打電話祝賀,這是第一次。這個信號非同小可。


《孫子兵法》第五篇「勢篇」,何為「勢」?用智慧營造一個有利於自己做事情的標準,用看得見的智慧製造看得見的勝利。梅然老師談到了美俄的死結。2017年7月28日美國兩院(參議院、眾議院)高票(只有5票反對)通過了俄羅斯最佳制裁,他倆是死結了。冷戰是美國人揮之不去的一個噩夢,不可能讓他東山再起了。普京退出克里米亞和從敘利亞收縮。美俄對抗升溫,給了我們十年機遇期。比如朝核問題上,俄羅斯9月3日7點50分在朝鮮第六次核爆說了幾句話,我當時樂了,會打麻將嗎?麻將有一張牌叫相公,俄羅斯就是一個相公,不點炮就不錯了,陪著玩啊。現在俄羅斯在朝核就是一個相公啊,為什麼?沒辦法,戰略失誤。我方才講了,戰術勝利,戰略失誤,折騰你一百年。所以我們媒體講中俄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如果新聞稿說雙方坦率地交換了意見,那一定是雙方沒有一個在一起,各表各的態。中國一百多年,現在上去了。


梅然老師講的第一個現象,日俄戰爭,日俄之所以在1904年2月8日跟俄國打仗,底兒在哪兒?就利用了英日1902年1月30日簽訂了《英日條約》,就利用了這個。同樣的,日本也想利用英國,英國也想利用日本牽制俄羅斯。所以歷史是有規律的,如果你們有興趣把這些歷史列個表,勾連出哪幾條線,這都是有聯繫的,聯繫的線越多聯繫越緊密。比如梅然師兄說60年代末,毛主席向來反對兩個拳頭打人,我經歷了那個時代,毛主席反修、反帝,最後變了,反修反帝,造成中國環境惡劣,最後導致1969年珍寶島事件,勃列日涅夫正準備對中國進行核戰爭。真要感謝美國人,中國人逃過的一劫。這些東西我們一般不宣傳的。我們今天在推進「一帶一路」的進程中,一定要懂點歷史,千萬別四處出擊。





ID:sinozhuge






編輯:張添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的精彩文章:

【朝鮮戰爭】陳兼:六十年後再思考——朝鮮戰爭的起源與歷史影響
【中東研究】叢培影:特朗普「耶路撒冷」聲明,解決巴以問題的「非常規手勢」?
【中東研究】叢培影:耶路撒冷:特朗普的一步外交險棋
【熱點問題】耶路撒冷問題也敢碰,特朗普到底怎麼想的?
【東南亞研究】張潔:菲律賓與俄羅斯雙邊關係的發展及中國的應對

TAG: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