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出人意料,日軍一開始並沒有進攻南京的計劃,是第10軍的抗命之舉

出人意料,日軍一開始並沒有進攻南京的計劃,是第10軍的抗命之舉

周明

摘要: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今年又正好是南京大屠殺八十周年,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有關日軍對南京的進攻,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日軍一開始並沒有進攻南京的計劃,那麼日軍最終進攻南京的決策又是怎樣出台的?

圖1:日軍進攻南京中華門

日軍並沒有大打的打算

1937年12月,日軍攻佔南京,隨後在南京進行了震驚世界的大屠殺,30萬中國軍民慘遭毒手。

在很多人的頭腦里,日本對中國覬覦已久,早有侵略野心,所以在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和八一三「淞滬事變」之後,日軍就拉開了全面侵華戰爭的大幕,在華東地區佔領上海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南京。佔領對方的首都,在歷史上都是勝利的標誌,所以就會想當然地認為進攻南京肯定就是日軍蓄謀已久的行動。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時,日軍在上海的兵力只有海軍特別陸戰隊的4000人,隨後8月18日和19日又增派了4個大隊約2400人,即便加上從在上海的僑民中緊急徵召的在鄉軍人(也就是退役軍人),總共也不超過8000人。要想憑藉區區8000人佔領上海再攻佔南京,無疑是痴人說夢。事實上,在淞滬抗戰的第一階段也是中國軍隊佔盡主動,日軍在中國軍隊的全力圍攻下節節敗退,完全是依靠強大的海軍軍艦和艦載機的優勢火力在苦苦支撐。

圖2:淞滬會戰初期日軍完全是被動挨打

而此時日本陸軍只有17個師團的常備軍隊,總兵力才不過38萬人。在沒有進行動員之前,僅僅依靠這麼點兵力就想發動一場全面戰爭,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儘管日本對中國一直就有覬覦之心,但在1937年8月,日本確實還沒有做好和與中國全面開戰的準備,即便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日本還只是想逐步蠶食華北,並沒有在華東大打出手的打算。

8月15日,日軍決定以2個師團組成上海派遣軍,由松井石根大將任司令官,開赴上海參戰。不過上海派遣軍從組建、完成參戰準備都需要時間,所以上海派遣軍在上海寶山登陸時,已經是8月23日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日軍對華東地區的作戰並不是蓄謀已久的,和納粹德國1939年9月1日進攻波蘭以及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相比,顯然完全不同。而且日軍參謀本部給上海派遣軍的任務也只是「在海軍的協同下,對上海附近的中國軍隊進行掃蕩,佔領上海以北一線要地,以保護帝國僑民。」。根本就沒有提到要進攻南京。

在中國軍隊的頑強抗擊下,上海派遣軍的2個師團傷亡慘重,進展遲緩,因此日軍又於9月初從本土向上海增派3個師團,同時從華北抽調10個大隊增援上海。至9月底,日軍在上海已投入了5個師團又1個旅團,但中國軍隊在上海地區調集的部隊也越來越多,因此戰事依然膠著,此時的淞滬戰場已經演變成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會戰。

10月20日,日軍又決定以3個師團又1個旅團組成第10軍,在杭州灣北岸登陸;同時還從華北抽調了1個師團劃歸上海派遣軍指揮,在常熟的白茆港登陸,對中國軍隊形成兩翼合圍。這樣才打破了戰場上的僵持局面,迫使中國軍隊開始全線後撤。日軍於11月12日佔領上海。

圖3:在淞滬戰場側後登陸的日軍

進入11月,日軍在華東地區已經集結了9個師團又2個旅團,總兵力超過了20萬,超過了日軍在華北的總兵力。為加強指揮,日軍於11月7日成立華中方面軍,由松井石根大將任司令官,下轄上海派遣軍和第10軍。而且後兩次派出的部隊中已經不再都是常備師團,出現了第101師團、第114師團這樣由後備役兵員組成的新建師團,意味著日軍已經開始了戰爭動員。也就是說,隨著淞滬會戰的規模逐漸擴大,日本才開始一步步邁入了對中國的全面戰爭。

第10軍竟然抗命了

在佔領上海後,日軍兵分三路追擊後撤的中國軍隊。此時華中方面軍下達的作戰目的是「在海軍協同下消滅附近的中國軍隊,摧毀其作戰意志,達到結束戰爭之目的。」同時規定華中方面軍的作戰區域是在蘇州、嘉興一線以東,上海派遣軍進至福山鎮、常熟、蘇州一線為止;第10軍則進至平望鎮、嘉興、海鹽一線為止。顯然,直到此時日軍參謀本部、華中方面軍都還沒有進攻南京的計劃。

圖4:進攻上海的日軍指揮官,左起:海軍第3艦隊司令長谷川清、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繼任上海派遣軍司令官的朝香宮鳩彥親王、第10軍司令官柳川平助

與在上海已經苦戰了三個月、傷亡慘重的上海派遣軍不同,第10軍在杭州灣的登陸非常順利,登陸後的追擊也是一路進軍迅速,所以表現極為驕橫張狂。第10軍中狂熱的青年軍官們認為,剛剛踏上中國的土地就要停止作戰,是讓士兵們無法接受的。第10軍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將本人也是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在一年前的「二二六」兵變中,他就是發動兵變的皇道派支持者,所以他並不想服從這個命令。柳川平助於是在11月15日召開了軍官會議,而且還破例讓中隊長一級的下級軍官參加會議。在會議上,長谷川正憲、奧保夫、野口勝之助、國崎登等軍官都建議,不用理會方面軍的命令,第10軍單獨向南京方向追擊,對於抗命追擊可能出現的後勤補給困難,一些下級軍官甚至叫囂「糧食不足就地解決,彈藥不足就用刺刀作戰!」

圖5:日軍第10軍司令官柳川平助

柳川平助召開這個會議就是希望出現這樣的局面,所以他當然同意了這個建議,隨即下令第10軍繼續向南京方向追擊。

圖6:日軍向南京進犯

11月20日,日本成立了直接聽命於天皇的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這標誌著日本開始轉入了戰時指揮體制。

同一天,遠在東京的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參謀次長多田駿得知第10軍已經越過了華中方面軍規定的進攻停止線,大感意外,他隨即命令第10軍停止行動,但第10軍依舊不理不睬,繼續向南京進軍。

當天下午,松井石根也向參謀本部報告,由於第10軍已經開始向南京進軍,上海派遣軍的官兵也強烈要求越過規定的停止線,和第10軍一起向南京進軍。 不等參謀本部的答覆,上海派遣軍就已經開始越過規定的停止線向南京進軍。

就這樣,原來規定的進攻停止線就成了一紙空文,向南京進軍已經是既成事實了。

11月24日,日軍大本營召開第一次御前會議,陸軍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就提出,眼下應該利用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全線潰退之機,不失時機地乘勝追擊,進攻南京,一舉攻佔中國首都來迫使中國屈服。

圖7:儘管沒有命令,但日軍還是向南京進軍

客觀來說,日軍在開始上海作戰時,並沒有要進攻南京的計劃,由於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後期的大潰敗,刺激了日軍的侵略野心,日軍才將進攻南京提上了日程。不過直到此時,日軍大本營依然沒有下令進攻南京。一直等接到了參謀本部作戰部作戰課長河邊虎四郎大佐從戰場發回的調查報告,再綜合了各方面的意見之後,才於12月1日向華中方面軍下達了以現有兵力攻佔南京的正式命令。

毫無戰略遠見的日軍

從表面上看,進攻南京是日軍第10軍「下克上」倒逼日軍大本營的行為。說來奇怪,日軍真是一支非常奇葩的軍隊,是令人難以理解的矛盾體結合,:一方面等級觀念森嚴,下級對上級極為恭敬;但另一方面,「下克上」的行為卻屢見不鮮。

「九一八」是「下克上」,「盧溝橋」是「下克上」,進攻南京還是「下克上」,。其實這種符合日本既定侵略國策的「下克上」是受到了高層的默許甚至縱容的,進攻成功了自然就是陞官晉爵;失敗了最多也就是當事人自殺謝罪,與日本政府和軍方無關。這樣一方面大大刺激了日軍侵略野心的膨脹,另一方面也使日軍的「下克上」行為蔚然成風。

圖8:日軍進攻南京的作戰示意圖

實際上,當時日軍高層存在兩種意見分歧:一種是主張利用「盧溝橋事變」和「淞滬事變「,全面擴大侵華戰爭,徹底征服中國;另一種意見則是認為日本真正的敵人是蘇聯和美國,所以不應該在中國擴大戰爭規模,浪費寶貴的戰爭資源,而是儘可能就地解決,積蓄國力將來和蘇聯美國開戰。

當時前一種意見無疑是日軍中的主流,大多數日軍高層將領如陸軍大臣杉山元、陸軍次長梅津美治郎、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參謀次長多田駿等人都是持這一看法的,而後一種意見只有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石原莞爾等少數人堅持。

石原莞爾是策劃「九一八事變」的元兇,但他卻是非常熟悉國際形勢的務實派,而且是日軍中極少數具有戰略頭腦的人。他就認為日本應該全力開發「滿洲」,盡量消化吸收「滿洲」的資源,提升日本的綜合國力。所以他對挑起「盧溝橋事變」和「淞滬事變」都是反對的,更不同意擴大與中國的戰爭,他主張將華北的部隊都撤到山海關內外,再由近衛首相和中國舉行談判來解決爭議問題。應該說石原莞爾的建議非常陰險,如此一來,中國要想收回東北就將遙遙無期。但是他的意見並沒有被接納,所以當日軍不斷向華北和上海增兵,戰爭的規模逐漸擴大後,他認為日軍的高層領導缺乏戰略遠見,這是將日本推向危險的深淵,因此於9月憤然辭職。

圖9:日軍中最有戰略頭腦的石原莞爾

據說,石原莞爾曾經斥責發動「盧溝橋事變」的日軍軍官毫無戰略頭腦,但得到的卻是「我們正是向前輩您學習的啊!」的回答,此話一出,石原莞爾也不禁啞口無言。

在二戰中,日軍是公認的「戰術一流,戰略末流」。1937年7月,一廂情願地以為挑起「盧溝橋事變」,中國還會像以前那樣忍辱退讓,殊不知「西安事變」之後的中國,堅決抗日已經成了全國上下公認的主流看法,在全國洶湧的抗日情緒下,「盧溝橋事變」怎麼還可能像過去那樣收場呢?而在華北的衝突全面擴大後,本來日軍的戰略方向是由北向南,這樣一馬平川而且由高到低的地形能更好發揮日軍的機械化優勢,但是隨著「八一三事變」爆發,作戰的重心又轉向了華東,將戰略進攻的方向改為沿長江由東向西,這一帶連綿起伏的丘陵和縱橫交錯的水網,大大限制了日軍的機械化優勢,從而陷入了持久戰爭的泥潭。可以說,日軍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大戰略,完全是腳踩西瓜皮——踩到哪裡滑到哪裡,甚至是被中國的戰略牽著鼻子走。

圖10:日軍佔領南京後舉行的入城式

無論是清醒的石原莞爾,還是驕狂的柳川平助,都是崇尚侵略政策的軍國主義分子,他們的不同只是策略上的區別。即便再富有遠見的高明戰略,在這樣罪惡的軍國主義思想指導下,最終的結局依然只能是徹底的失敗。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史終銘烈士心:2017年南京保衛戰死難將士紀念活動
從一張日軍刺殺中國戰俘的老照片說起
紫金山上最壯烈的英雄單兵坑,前面是進攻的日寇,後面就是懸崖絕境
抗戰十年後,中國對日本宣戰才「姍姍來遲」?
二戰最經典衝鋒槍:前蘇聯PPSH-41波波沙衝鋒槍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