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不可一日無此君——張守華畫竹作品欣賞

不可一日無此君——張守華畫竹作品欣賞

張守華

1960年4月出生於山東省東營市,齋號箐風軒人,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首屆張立辰中國畫大寫意高研班。

創作方向:大寫意,主攻梅、蘭、竹、菊題材,作品《墨竹》獲全國梅、蘭、竹、菊大賽金獎;並獲第六屆中國竹文化節一等獎。

現為中國民主促進會員,國家民族畫院外聘畫家,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教育家協會理事,東營市美術家協會顧問,東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創作心語

我 愛 寫 竹

---- 張守華

「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竹向來為人所讚頌。

自古以來,中國人喜愛竹,將之列為「四君子」之一,中國文人墨客對竹喜愛尤甚,他們以各種藝術形式讚美竹,描繪竹。

張守華作品

究其緣由,除了因為竹子本身極具美學價值外,更因為竹子所具有的自然屬性,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對於理想人格境界即君子的審美要求與竹子的稟賦頗有神通之處:竹子虛心,有節,勁瘦,寧折不彎。文人們在寫竹、畫竹過程中,將竹人格化,使之成為自己精神與情操的寄託。

自然之竹經過藝術化的吟詠、描繪與再創造,已經升華成為文化載體,具有了豐富的精神與文化內涵。因此,千百年來,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和倫理思維。

張守華作品

宋蘇東坡開啟了士人畫的新天地,並創新墨竹新畫法,四君子畫便成了文人畫家的最愛,代代相承,蔚成大觀。畫派與畫家前浪後浪、層出不窮。元代趙孟頫,總結出「寫竹還應八法通」的精闢論點,他的以書入畫理論,不但為文人寫意畫竹找到了筆墨依據,更完善了文人繪畫的理論基礎。

張守華作品

一部古代文人栽竹、詠竹、畫竹的歷史,風流蘊藉,瀟洒流落,其中,珍奇異寶,瑰麗琳琅,為我們留下多少千古絕唱!

晉代名士王子猷慨嘆:「不可一日無此君」;蘇東坡對蘇小妹戲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白居易在《養竹記》中說得更加形象生動:「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虛受者。竹節貞,貞也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清代鄭板橋畫竹一生,他以畫竹心得總結出自然之竹----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的提煉升華與再創造的過程,同時,更以其自身的剛直不阿、虛心有節,躬身實踐了「畫如其人」的藝術追求和人格砥礪。

張守華作品

「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雲處仍虛心」,竹典雅、質樸而淳厚,它即是隱逸的君子,又有著寧折不屈的精神,從竹林七賢的魏晉風度,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義士文天祥;他們所秉承的正是這種剛直、虛心自持以及堅韌不拔的品格。

張守華作品

竹充滿生機和活力。「莫嫌雪壓低頭,紅日歸時,即沖霄漢。莫道土埋節短,青尖露後,立刺蒼穹。」所謂清明一尺,穀雨一丈,這是對它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真實寫照。

張守華作品

竹既甘於寂寞與清苦,又不失清傲、不流於凡俗。「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它心淡高雅,胸無雜念,不與群芳爭艷,不求聞達於莽林,不慕熱鬧于山嶺,署盡寒來,咬定青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懼風雪雨霜,雖無牡丹之富麗、無松柏之偉岸、無桃李之嬌艷、但其隱居遠幽,不畏逆境,安貧樂困,具有多少浮躁的靈魂所不能臻至的精神化境。

張守華作品

造化弄人,造化煉人,大自然博大、包容的,大自然也是公允的。我生也晚,常慨嘆無緣古人之幸,不能與其休戚與共,身同感受;我生既晚,也常感激能從歷史典籍中窺探古人的風采和精神遺珠,反過來,我又替先賢們遺憾,替自己慶幸:我能知彼,彼卻不知我。這也算我的早與晚的有點小自私的辯證吧。

張守華作品

人生不易,為自己那註定不會很輝煌的未來,為家人老小的衣食稻粱謀,感覺很累很滄桑。人生之路曲折漫長,一路匆匆,驀然回首時,天已午後,路已走過大半,半百已過,兩鬢斑斑。此時此刻,一顆傷痕纍纍的心,卻依舊執著,依舊對世間的美好心嚮往之。

從藝之路,更是九曲回頓,絕無坦途。我明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學藝要先學做人,如我輩之才者,雖孜孜矻矻,著著寸進,絲毫不敢懈怠,然欲在技藝風格上實現超越或突破,的確很難。這既是一個藝術的問題,更是一個靈魂修養的問題。既然鍾情於竹,那麼就先拜此君為師吧。

張守華作品

我讚美竹,更愛寫竹。竹的天然稟賦和精神內涵給予我重要的人生啟迪。竹是一首無字的詩,竹是一曲無韻的歌。不才如我,居偏棲漏,實不敢輕言與竹為友而玷竹君之高風亮節,但既棲身畫壇,雖功力不逮,也願終生拜竹為師,以竹之風範精神,為體為魂,丹管一枝,盡摹竹之四時風韻,盡道世間萬種曲直!

張守華作品

名家評論

抱朴歸真曰其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張守華是土生土長的黃河口人。也許是黃河口的泥土陶瑢了他的體質,造就了他誠實敦厚的品格,他典型的北方漢子,1.8米的大個子,樸素隨和、壯碩憨厚,逢人綻放一張笑臉,樂觀豁達。與其他人相比,多了一份樸素隨和,少了一種城府機心;與他相處,你可以感受到他多了一份豁達淡定,少了一種齷齪做作。與他在一起,你盡可以放開胸懷,享受陶陶然、淡淡然、悠悠然的洒脫,也可以體會到其善良、純樸、自在、性情、放真的情懷,瞬間,你的心就可以和對方融為一體,享受那種無拘無束的陶然知足。

也許是黃河口的水滋潤了他的心智,張守華壯碩其外,細潤其中。張守華壯碩的外表之下,有一顆與其外表不相稱的心智----靈潔而細潤。否則他就不會喜歡上繪畫這門自討苦吃的藝術。當你看到其作品時,你就會感受得到他那顆心靈是如此的幽婉細膩,很難想到這樣的作品是一個1.8米的大漢所為,因為張守華本身就具有一顆多感的心靈和豐富的內質,而這恰恰是一般人所忽視的。

張守華為人豁達,外粗內靜。他性情所至,快人快語,磊磊落落,如竹遇秋風,好不痛快!守華無官場氣、無銅臭氣、無分別心,隨心至性,他時而豪放如雷,時而情入真微;時而有「咽干止渴」之爽,時而有「勸己忘懷」之憂,因器識人,與守華把酒論道釋心化懷,調思化道,藝境之上有如此道友,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事!

返璞歸真也許是對於張守華最好的概括。我們眼前的張守華返璞於外,歸真於內。他不注重奢華,一直是以他樸素隨和的方式從容地漫步於世間,彷佛塵世的興衰榮辱與他沒有任何瓜葛,而這種表象恰恰是他內心存真的寫照。他是守真之人,因為他守得是自己的志向和節操;他是藏真之人,因為他的心不為外物所動;他是寫真之人,所以他選擇了畫竹。

技進於道曰其藝

「無其器,則無其道」,張守華的繪畫藝術從其墨竹之中可得其彷彿。

張守華愛畫墨竹,喜愛竹子,在當地有「竹王」之譽。緣何如此?

因為與他的性情有關。再閱其情懷:「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竹向來為人所讚頌。

竹子,自古以來為「四君子」題材之一,深受軒冕才賢的喜愛,多少文人雅士吟竹、畫竹歷久不衰,久之,則成為了高士勵志清節的寄託。

人們喜愛竹,是因為它具有豐富的實用價值和文化審美價值。竹的風貌和精神既可入詩也可入畫,千百年來,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意識和倫理思想。歷代文人雅士賦予竹文化以深奧的思想內涵。

晉代名士王子猷慨嘆:「不可一日無此君」;蘇東坡對蘇小妹戲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白居易在《養竹記》中說得更加形象生動:「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虛受者。竹節貞,貞也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

竹典雅、質樸而淳厚,是隱逸的君子,「未出土時先有節,待到凌雲更虛心,」它有著寧折不屈的精神,張守華深深崇慕竹的剛直、虛心自持以及堅韌不拔的品格。他以竹性自勵,以竹性抒懷。

我們看到張守華筆下的墨竹,有一種坦蕩的胸懷和洒脫的韻致,這是張守華物我交融的狀態所致。

竹充滿生機和活力。「莫嫌雪壓低頭,紅日歸時即沖霄漢。莫道土埋節短,青尖露後,立刺蒼穹。」所謂清明一尺,穀雨一丈,這是它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真實寫照。

張守華筆下的墨竹,清新、鮮活,充滿朝氣,這是他內心清明生機無限的寫照。

竹甘於寂寞與清苦。「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它心淡高雅,胸無雜念,不與群芳爭艷,不求聞達於莽林,不慕熱鬧于山嶺,署盡寒來,咬定青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懼風雪雨霜,雖無牡丹之富麗、無松柏之偉岸、無桃李之嬌艷、但其隱居遠幽,不畏逆境,安貧樂困,具有多少浮躁的靈魂所不能臻至的精神化境。(見張守華《我愛寫竹》)

張守華筆下的墨竹淡定純真,這是他抱朴守真的氣節所致。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張守華在畫竹的研習中,取法上古,用心揣摩,他一方面臨習古人名家的作品,一方面注重畫外的修養,不斷地讀書滋養,滿腹經綸,時有嘉言快語一吐為快,這一方面說明他的性情於此,另一方面,說明他視野之寬,書范之廣,其畫外之功,由此可見一斑。

這與當下許多人只習技,而不重道不養心大相徑庭。

古人言「進技於道」,說明了藝術的實質和最高追求的目標,不論是何種技能都要從技巧或者技術入手,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技巧層面,最終要達到「道」的層面。「道」者,道可道,非常道,道之境非以力取,只能悟得,屬於「技」之外形而上的玄妙之境,只有入道,方能得如遊刃有餘之境,方能得逸品之格。但「道」為心法,只有用「煙雲供養」之修為方能徵得,實非易事。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已經看到張守華於此在努力。這也是他技高於人的緣由所在。

古人講「半生畫竹,終生畫蘭」,說明了畫竹之不易,張守華默默耕耘,殷勤走來,度過了10多個寒暑,張守華說「我讚美竹,更愛寫竹。竹的天然稟賦和面世風貌給予我重要的人生啟迪。竹是一首無字的詩,竹是一曲無韻的歌。不才如我,居偏棲漏,實不敢輕言與竹為友而玷竹君之高風亮節,但既棲身畫壇,雖功力不逮,也願終生拜竹為師,以竹之風範精神為體為魂,丹管一枝,盡摹竹之四時風韻,盡道世間萬種曲直!」

張守華畫竹並非為了「重大題材」、「重大精神」,而在於「好道養心」,「器以化懷」而已,由此入也因此興,如今的張守華在國畫藝術領域已有小成,我們祝願他守志勵清,在藝術的天地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斷地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大的驚喜。

作者:張相三(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術家協會理事,東營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更多作品欣賞

end

《黃河口書畫》由東營區美術家協會、東營市文化傳播聯合會書畫院主辦,是黃河口(東營)地區書畫愛好者的「掌上家園」;東營書畫宣傳新媒體;書畫新聞資訊、賽事展覽、學習交流平台;掌上書畫圖書館。

1、打開微信搜索公眾號「黃河口書畫」,加關注。

微信公眾平台題字:許好成(中國書協會員、榮寶齋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畫院許好成工作室導師)

本平台歡迎書畫家、收藏家、評論家及書畫愛好者等投稿,亮出您的作品和高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翰墨齊魯 的精彩文章:

沈尹默楷書《永字八法》,學書必讀
1606年刊印的《四體千字文》古籍及書法
「天下第一甲冠」上野本 《唐拓十七帖》
明代經典山水畫集萃!

TAG:翰墨齊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