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捨身成仁的抗日英雄武士敏

捨身成仁的抗日英雄武士敏

中國城市文化網訊:民族英雄武士敏,1982年出生於河北張家口市懷安縣在柴溝堡鎮,在抗日戰爭中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8軍軍長,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過巨大貢獻。為了緬懷革命先烈武士敏,弘揚抗戰精神,河北省委宣傳部在武士敏的故鄉為他建立了銅雕塑,希望武士敏的英雄形象能被百姓銘記,英雄精神能的到傳承。

武士敏的雕像

在抗日戰爭時期,武士敏主要在冀中平原與上黨盆地作戰,與日軍交戰十餘次,是有名的抗日名將。

武士敏將軍

1908年武士敏考入宣化中學堂,畢業後入天津北洋政法專門學校。他少年時就有一顆誓死報國的心,後加入了同盟會,開始投身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7年武士敏自組河東軍,1918年赴陝西參加靖國軍,期間結識于右任、楊虎城、馮欽哉等人。1924年武士敏以家產為資本,組建了國民軍第三軍第一騎兵支隊。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武士敏懷著抗日救國的決心,主動請纓,奉命赴河北保定抗擊日寇,部隊南撤時奉命在定縣、案國一帶阻擊敵人。1938年武士敏率部與東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統一協調作戰,在粉碎敵人「九路圍攻」、「八次包剿」的戰鬥中屢建奇功。尤其子洪口、天神山兩次伏擊戰,全體將士奮力拚殺大敗日軍一〇九師團,使敵人聞風喪膽。由於多次戰役中武士敏奮勇殺敵的表現,他被晉陞為第98軍軍長。

1941年,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武士敏奉命駐守中條山一帶。中條山地區被視為「關係國家安危之要地」。在華北淪陷後,中條山是中國軍隊在黃河以北唯一集中重兵據守的防區,是華北、中原和西北的戰略樞紐,是西安、潼關、洛陽的東北部屏障。日寇要想南渡黃河,進擾西安,必先佔領中條山。

1941年初,日本中國派遣軍提出「1941年消滅山西南部中央軍」的計劃,5月日軍集結10萬多人於臨汾、長治、晉城,從東、西、北三面兵分四路發起瘋狂進攻。當時國民黨駐守中條山的部隊約20萬人,由於敵軍突然襲擊,龐大的後勤機關不能及時疏散,部隊無法展開戰鬥,導致國民黨2萬多人投降,4萬多人被俘,1萬多人犧牲,其餘10萬多人奉命退過黃河。結果中條山的軍隊僅剩武士敏的98軍堅持與日寇廝殺,武士敏率部堅守陣地,與敵展開激戰,在王村一帶擊潰敵軍兩千餘人,斃傷日兵七八百人。在其它多路防線被日軍攻破後,武部背腹受敵,後奉命突圍。

日軍多次誘降未果,惱羞成怒,9月日軍集中主力3萬餘人,大炮十餘門、飛機十一架像98軍發起瘋狂進攻,將98軍合圍在沁水縣東峪、西峪,雖敵眾我寡,但武士敏臨危不懼,率部奮力抵抗,親臨馬頭山前線,指揮部隊與敵軍展開廝殺,殲敵眾多,並組織多次突圍,但由於敵人封鎖嚴密,突圍失敗,受到重挫。這時敵軍派人送來勸降信,武士敏勃然大怒,發誓說:「我是一個軍人,我應戰死在抗日戰場」,隨即將送信人扣押。

次日拂曉,敵軍又發起猛烈進攻,戰場上焦土一片,血流成河,在於敵人激戰過程中,武士敏將軍不幸被敵人子彈擊中下齶,中彈後他高呼:「拼到底,不成功,便成仁!」爾後壯烈犧牲,一代忠魂,就此隕落,時年49歲,第98軍也全軍覆沒。

武士敏將軍殉國後,全國哀悼,以延安《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為代表的報社爭相發表專題文章追悼抗日英雄武士敏。左權將軍含淚手書輓聯一副:盡忠於民族國家努力求團結進步磊落奇才一世如君有幾;堅持在敵後抗戰英勇至殺身成仁感懷將略數年知己情深。鄧小平、劉伯承領導的晉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機關追認武士敏將軍為革命烈士,並決定把將軍的犧牲地—沁水縣改為士敏縣。

歷史不容忘卻,當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中華民族正值生死存亡之際,像武士敏將軍這樣的民族英雄捨身取義,保家衛國,英雄已逝,但英魂不朽!武士敏將軍不屈服的鬥爭精神會一直被傳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華兒女以武士敏將軍為榜樣,時刻準備保家衛國。(本文由中國城市文化網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隻羊的故事 的精彩文章:

TAG:一隻羊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