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用最後的生命之火,點亮不朽的星空

用最後的生命之火,點亮不朽的星空

兩年前,初識梵高。那是一次視覺感映藝術畫展,儘管展出的不是原作,而是以影像形式呈現的梵高作品,但那依舊震撼——

漫天的鴉群掠過頭頂,

金黃色的麥田在腳下延伸,

群星搖曳著明亮的光輝,

向日葵如烈日般怒放著光芒

……

那種炙熱的筆觸和情感讓我有些喘不過氣來。

梵高畫作中的能量太強大了,帶著一種濃烈到無法呼吸的馥郁,帶著一個欲死者心中對生命的熱望。

我被深深觸動了。

同時,也在心中萌生了許多疑問:

這個藝術家究竟是天才還是瘋子?

世界在他的眼中,究竟是什麼樣子?

他為何而生,又因何而死?

……

帶著這些問題,我二刷了《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第一次主要是隨著阿曼德·盧蘭的腳步追尋情節的延伸。第二次則拋開情節,完全沉醉在濃烈的色彩和交錯的光影里。影片尾聲處,當《Vincent》熟悉的旋律滑過耳朵,在梵高回眸的瞬間,我淚盈於睫。

麥田之野,有他崛起的回聲

金黃色的麥田裡,他多少次溫情的凝視,完成了與世界最純粹的對話。然而,那一次,命運把梵高挾持在那裡,驚飛的群鴉發出嘶啞的吼聲。抬頭茫茫雲路,低首無涯麥野。多少人生的恩恩怨怨,多少歲月的風風雨雨,槍聲一鳴,便成一片落葉,一縷輕煙。

梵高走了,死因成謎。

可嘆的是,生前僅僅賣出了一幅畫的他,在死後聲名鵲起,成為了後印象主義的先驅,不少畫作躋身於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在他離開我們一百二十七年後的今天,對「梵高死亡真相」的追尋串成了《至愛梵高》的主題線索,影片採用第三者——郵遞員之子阿曼德·盧蘭的視角,逐一走訪了梵高生前接觸的每一個人,在顏料供應商唐吉、加歇醫生、加歇小姐、船夫、女管家等不同人的講述中,我們知曉了這位天才畫家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是如何度過的。

他是混吃混喝的魔鬼,是割去自己耳朵的瘋子,是童年不受寵愛的小可憐,是把藝術視為生命的畫家……在不同人的語彙中,一個個「不同」的梵高呼之欲出。然而,真正的藝術家,其生命的底蘊又豈是一兩張標籤所能概括得了的?於是,面對他人的眼光,梵高孤獨得更遠。

也正是這份孤獨,成就了梵高的作品,讓靈魂在他的畫作中永存。

星空之上,是他高懸的回眸

梵高的作品,含萬里之迥於方寸之中。

當他的油畫走進電影,更是變得意想不到的多維——癲狂熾熱的筆觸縱情穿梭於星空和麥田,絲柏樹的枝丫如火焰般直指藍天,驚飛的群鴉嘩啦啦地割破夜空,群星像激流一樣在無盡的旋渦中流動,像極了梵高那雙迷茫的眼睛,裡面藏著常人無法直視的瘋狂。

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正在發出駭人的光熱巨浪。當我畫一片麥田,我希望人們感覺到麥子正朝著它們最後的成熟和綻放努力。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種無限的、深刻的、真實的東西,我不再眷戀人間……

在梵高寫給他弟弟的一封信中,字裡行間飽含著對藝術的熱愛。事實也是如此,梵高從未辜負那些出現在他眼前的詩意,無論是嬌美的鮮花,還是春泥里的蚯蚓,抑或是偷食的烏鴉,生命對他來說都一樣,沒有什麼是粗鄙或是微不足道的,都值得熱愛。而那些用熱愛哺育而成的畫作,藉由動態的電影表現形式被無限放大,成為了今人寫給梵高的一份情書。

亨利·托馬斯說過:梵高相信繪畫的使命不是構圖而是色彩,色彩不該是靜止的,應該活動且富有生命。」導演科別拉和韋爾什曼完成了梵高的心愿,在《至愛梵高》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流光溢彩、飽含熱情的世界。

命運之岸,是生與死的共舞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卻只看到煙。

有人讚美,其生之閃爍如何飽含大地的多情;

有人嘆惋,其死之寂靜如何展示星空的深沉。

然而,無論後人如何評說,昔日尋找風景的人已經成為風景。

我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觸摸不到這蒼穹上的點點星光?莫非人類可以通過死亡之路,去往那一片璀璨群星?

對於梵高而言,生命是超越死亡的。他用生命之火把靈魂焚燒進自己的畫作里,在那熾熱的夢境里,只有生命與死亡在同樣的時辰共舞。

總有一天,我會用我的作品昭示眾人,我這個無名小卒,心有瑰寶,絢麗璀璨。

我曾在想,梵高的畫作為何會引發那麼多人的共鳴?或許是因為,在他的畫中,你看到了自己曾經逝去或在追尋的夢想,然後你會頓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之奮鬥一生,是多麼幸運的事啊!

影片最後,是梵高的一段獨白:

我想用我的作品感動世人,我想聽到他們說,這個藝術家的作品,所思至深,所感至柔。

至此,對死亡真相的追尋,已不再重要。

因為,情義被喚醒之處,生命得以重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生Arts 的精彩文章:

一首《鄉愁》,幾多往事,余光中先生舞台演繹崑曲《鄉愁》
維也納「男神收割機」 她的丈夫連在一起就是一部藝術史
如果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參加《國家寶藏》,他會拿出哪三件展品?
我和建築有個約會
東方衛視公益媒體傾情奉獻《收穫》創刊60周年專題

TAG:三生Ar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