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煮,還得是這個味兒!
北京的小吃千千萬,能說出名兒、道出姓的也不在少數。只是有這麼一樣,那真是叫北京人魂牽夢繞的滋味,沒別的,就是它——鹵煮!
最不起眼的豬下水,配上炸豆腐,火燒。在味道醇厚的湯汁中燉煮,伴隨著熱氣與香氣的舞蹈,眼疾手快的夥計徒手從鍋中彷彿輕巧地一提,便將火候正好的食材移至案板。利索、帥氣,在菜刀的伴奏下,各方主角入碗。大勺倒入原湯,卻並不著急上桌兒,原湯倒回鍋內,再被盛入碗中,就這麼簡單的一個來回,整個食材更被喚起了精神,香氣肆意。
北京的鹵煮太多了,但是有那麼一家,哪怕您沒吃過鹵煮,估計也聽過他的名字——小腸陳。
清光緒年間,京東三河縣一些農戶農閑時就賣蘇造肉。舊社會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貴,勞動人民吃不起,當時他們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加低廉的豬下水燉制。
三河縣陳兆恩沿用了「蘇造肉」的燉制方法,每天早晨他都會挑著擔子到衚衕里叫賣。而後又沿街擺攤出售鹵煮小腸。
第二代傳人陳世榮,從小隨父學藝,將鹵煮小腸延續下來。
第三代傳人陳玉田先生,他是陳總祖父所有孩子中唯一一個繼承了這門手藝的人。陳老先生1911年生人,初小文化,自幼隨父學藝,二十多歲就能撐起家裡的生意了。他用料講究,鹵煮小腸做得精益求精,更加地道。陳師傅製作的鹵煮小腸「腸肥而不膩、肉爛而不糟、火燒透而不粘」。當時許多梨園名角在演罷戲後都願意到他的攤前,要一碗鹵煮火燒當夜宵。陳師傅做生意待人和氣,手藝精益求精,受到眾多京城百姓的喜愛。人送雅號「小腸陳」。
而如今,這小腸陳已經傳到了第四代傳人,陳秀芳的手裡。
本來就是老百姓吃的一種小吃,在北京這麼個日益變化的城市裡,想要生存,可還真就不是個容易的事兒!微薄的利潤加上高額的成本,這個最現實的問題就擺在了這個北京老字號的面前。可還好的是,第四代陳秀芳女士,不光沒把這碗鹵煮撂下。還讓他在這個時代蓬勃起來了。
記者採訪陳秀芳女士
問起陳秀芳女士怎麼堅持把小腸陳做下來並且越做越好。陳秀芳女士的回答也是非常的清晰。傳承!因為她有責任把這個老字號傳下去。
食文化作為北京文化中的一部分,有著鮮活的生命力。小腸陳傳承幾代人,通過不斷積累與歷練已經擁有著相對的代表性,作為經營者不單要把店經營好,更肩負著一份責任。北京有句老話兒「不爭饅頭爭口氣」,命運既然把這樣的責任給與我們,我們就應該為北京文化多爭一口氣。可以說在這裡工作的每一位服務員,不管是北京還是外地人,我都會讓他們除了服務本領外,明白這一點,知道小腸陳的歷史和北京的歷史,這碗鹵煮承載著很多東西。
就是為了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才有了我們今天依然津津樂道的小腸陳鹵煮。
當然,光靠傳承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創新哪來的發展。早先的小腸陳只是挑挑兒、沿街擺攤售賣的小買賣,是改革開放的春風救活了小腸陳,第四代傳人陳秀芳艱苦拼搏、努力思考,將鹵煮從傳統大碗發展到鹵煮系列,還以鹵煮原料衍生出了幾十種特色風味菜肴。在如今餐飲行業的多樣化,競爭殘酷、激烈的形勢下,這真是枯木又逢春,現在的小腸陳在陳秀芳的手裡又煥發出更加青春的生機。陳秀芳是小腸陳傳承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轉折性的人物,是她把一件不容易的事變成可能!
陳秀芳在傳承原有鹵煮小腸菜品的基礎上,潛心鑽研,試製成功鹵煮什錦火鍋被國家內貿部認定為「中國名菜」。鹵煮什錦火鍋繼承了鹵煮早年間食材豐富的特點,採用宮廷式銅器為容器,鍋內將五花肉、豬腸、豬心、豬肺、豬肝、豬肚等共8種原料切片碼放整齊,形狀優雅,就像一朵盛開的菊花,配上多味作料以老湯燉制,既賞心悅目,又美味可口。繼承了鹵煮必須熱吃的特點,在火鍋下面加固體酒精保溫,有效地提高了鹵煮的保熱程度。家人、朋友圍坐在一起聚餐,其樂融融的氣氛十分愜意、舒坦。同時鍋內還可以加涮些青菜,滿足了客人的不同要求。
小小的一碗鹵煮,對於食客,只是嘴裡的一道美味,而對於陳秀芳,卻是自己的手藝。而對於北京來說,就真的是少不了的一個符號。而對於所有的美食來說,那更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畢竟它承載的東西太多太多。多到即便不吃,它也是北京人心裡的一個念想。
撰稿:劉宇迪
播音:董浩
音頻製作:張昊
圖文編輯:楊宇靜
聯合製作:北京市商務委員會
每 天 帶 給 你
新 鮮 的 獨 家 專 訪
熱 辣 的 文 藝 資 訊
無 厘 頭 的 熱 點 趣 聞
微博:文藝之聲
※文藝之聲請你看《奪金四賤客》
※著名指揮家范燾:相約冰雪演出季,陪你跨年
TAG:文藝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