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真實的晚清武備:其實不落後?為何還挨打?

揭秘真實的晚清武備:其實不落後?為何還挨打?

原標題:揭秘真實的晚清武備:其實不落後?為何還挨打?


甲午戰爭中,中國在威海衛戰役失敗後,北洋水師剩下的艦船都被日軍收編了。當時,有人給日本艦隊寫信,請求釋放廣丙號巡洋艦,理由是廣丙艦屬於廣東水師,此次戰役,與廣東無關。


外國人知道這件事,大牙都笑掉了。梁啟超卻說,對,這句話最能代表我國各省封疆大吏的真實思想。


前幾天,最愛君看到一些討論,說我們一直被灌輸一個常識:近代中國被動挨打是武器裝備不如人。其實,這是天大的謊言,清朝後期的軍隊武器可先進呢,被打純粹是人不行。


後台有人留言讓對此發表看法。上面這個小細節,就是最愛君的基本看法,下面我們再具體說一說。

1. 鴉戰後20年,中國在幹嘛?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表述,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人的船堅炮利驚醒了沉睡的中華帝國,第一批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認識到了中西之間在「器」的層面的巨大差距。


這句話總體沒毛病,然而,認識到差距之後呢?很殘酷,經過了十幾年,這種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繼續擴大,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敗得更慘。


也就是說,認識跟實踐是兩碼事。很多事情,認識到位了,但沒做或做不好,就等於沒認識。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使用的自動發火的洋槍,引起了道光帝的興趣。1842年,耆英就給皇上買了兩把,道光帝試用之後說,這真是「絕妙之品」。當時已經有朝臣說,我們來仿造吧。道光帝覺得仿造不容易,還是先把火藥配方搞到手再說吧。耆英說,呵呵,火藥配方這玩意兒是秘方,一時也不知道去哪買啊。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與英法聯軍交戰的清軍部隊所使用的輕兵器,還是傳統的鳥槍、抬槍、弓箭和刀矛等。



▲抬槍,清軍自主研製的武器逐漸被淘汰


但這時,人家用的是什麼武器?法軍使用的是1849年試製成功的米涅式步槍,英國使用的是1852年根據米涅式步槍原理製造出來的恩菲耳德式步槍。後一種步槍製作非常精良,比歐洲大陸各國軍隊所裝備的一切步槍還優越。大炮方面,英軍帶來最新發明的阿姆斯特朗炮,法軍亦帶來了新式的拿破崙炮。


人家早就比你先進,完了還比你努力,吭哧吭哧在那研製新式武器。我們呢,痛定思痛,一切照舊,忙著打嘴炮,搞政績。時任閩浙總督慶瑞跟皇帝上奏邀功,說我這軍隊訓練得好啊,每天出操兩次,都是我親自督練。各種把自己往死里誇,看得他不臉紅,咸豐帝先臉紅了,說訓練是好事,但別把軍隊搞成儀仗隊,「徒飾美觀」呀。

呵呵,還真被咸豐帝說中了。福建布政使張集馨跑去現場觀摩,回來說,集訓的軍隊千人不到,竟然六七成都是敲鑼打鼓、扛旗吹號的,剩下三四百號人,分了十餘桿抬槍、不足百桿鳥槍,還有短棍鐵叉,這就叫武器裝備了,這就叫軍隊訓練了。張集馨肯定心想,泥馬,這不是老家的跳大神嗎?


這就是晚清帝國失去的20年。從武器到軍隊,跟英法強國的代差,越來越大。


2. 甲午戰爭前30年,中國追回了沒?


晚清在武器裝備上真正有所作為,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被吊打後開始的。儘管不中聽,但還是不得不說一句:對於晚清軍事近代化,李鴻章功不可沒。


曾國藩、胡林翼畢竟是儒將,無論打仗還是訓練,總是顧忌天道傳統。搞洋務運動,即便在「器」的層面也沒有徹底洋務化。


胡林翼的觀點是,軍隊配備武器,「大約火器手宜四成、三成,刀矛手宜六成、七成」。曾國藩稍微好一點,但也好不到哪去。他自己擬定的湘軍營制是「半用洋槍,半用長矛」。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寫信教訓曾國荃和李鴻章,要他們別迷信西洋武器,要相信「制勝之道,實在人而不在器」。


反倒是太平軍對洋槍洋炮相當感冒。定都南京後,太平軍就開始使用洋槍洋炮,而且規模日益擴大。到後期李秀成牛叉的時候,所部己大量使用洋槍洋炮。左宗棠就說了,從前打賊匪,難得見到外國槍械,近數年來,沒有一窩賊匪不配備洋槍洋炮的。


所以,近期有文章說,湘軍全部配備先進武器,沒有冷兵器,在裝備代差上碾壓太平軍。這基本是瞎扯。大家不要信。


晚清洋務派中,左宗棠算是享受到了外國槍械的紅利,成為「內戰大師」。但跟李鴻章比,影響力還是差了點。


李鴻章一頭扎進洋務事業里,發現水很深,也很甜。他不僅不聽曾國藩的「迂腐之論」,還給老師「反洗腦」。他對曾國藩說,從前俄羅斯、日本不知炮法,跟我們一樣,也很弱雞,但人家知道這玩意兒的厲害之後,求得英法秘巧槍炮、輪船,慢慢地自己也能生產一些,現在儼然已能跟英法稱兄道弟了。

他這套理論,後來發展為「武器制勝論」,就是武器越好越新,越能打勝仗。當然,這也為後面的慘敗埋下禍根。


經過李鴻章的努力,他的淮軍逐漸擺脫了舊式刀矛加鳥槍的裝備舊況,變成「槍炮最多而精」的勁旅,在內戰中所向披靡。



▲清軍的武器裝備逐步改觀


他同時主導了中國軍工製造業的起步。最早的洋務運動,都是圍繞武器裝備開展的,自己辦企業仿造,造不了的或質量要求更高的,就外購。


早期是通過海關總稅務司赫德的關係,向英國購買軍火。德國崛起之後,李鴻章等人發現英國軍火不僅死貴,還沒德國的精銳,有點被坑的感覺,於是大量轉向德國購買。光從1881年起的八年內,北洋陸軍就從德國採購了700尊克虜伯炮,而北洋海軍賴以耀武揚威的定遠、鎮遠主力艦也都是德國定製的。



▲北洋陸軍大量裝備德國克虜伯炮(點擊可看大圖),但問題是制式相當不統一,下文將講到這個問題


總之,到1890年左右,清軍主力的武器裝備算是與西方追平了(當然,裝備落後、淘汰武器的八旗、綠營還是不少),不存在明顯的代差。但是,正如前面所說,李鴻章鼓吹的是「武器制勝論」,所以這種代差的填平就僅僅表現在武器硬體上而已。與之相適應的軍隊管理、戰爭理念、軍工生產等體系,依然很差勁。


3. 一堆先進裝備,擺在一起就能贏?

如果畫成一幅畫,坐擁先進裝備的北洋陸軍、海軍等清軍主力,呈現什麼場景呢?最愛君覺得,有點像給原始人發放了各種型號、品牌的手機,怎麼用好是個大問題。還有個問題也不小,充電插口標準不一,沒電了同樣好鬼麻煩。


為什麼這樣說呢?武器多了,就要有制式要求,要形成標準化,即同一種武器的技術參數必須相同。這樣,槍也好,炮也好,彈藥也好,在軍隊訓練以及戰爭中的使用才能統一順暢,發揮最大的殺傷力。沒有制式標準,到了戰場上,才發現槍的口徑不對,子彈不能合膛,那不是要誤大事嗎?


因此,西方國家都很重視武器制式。例如,美國於18世紀末、法國於1826年、德國於1839年分別出現了首款制式步槍。


制式不是隨意規定,成功的武器制式一般表現出較強的穩定性。如1795年式燧發槍,在美國沿用了近半個世紀。日本1880年才在模仿法國技術的基礎上,開發了第一種後裝制式槍——村田銃,時間並不早於中國同類武器的生產。1905 年後該型槍械被「三十式」及其改進型「三八式」步槍取代,此後雖仍有技術升級,但制式穩定,大批配給軍隊,量產至二戰後才結束。更為典型的例子是蘇聯的AK-47式與美國的M16兩款制式自動步槍,裝備部隊均超過半個世紀。



▲馬蒂尼亨利步槍,英軍曾經配備此制式步槍


但是,晚清中國並沒有制式的觀念,導致武器體系非常雜亂。1867年以後,中國有11個局廠能夠生產後膛槍,但式樣基本都不一樣,有0.57英寸(口徑)斯奈德槍、0.45英寸(口徑)馬蒂尼亨利槍、黎意槍、1871年式毛瑟槍、林明敦中針槍、1898年式毛瑟槍、快利步槍等等。若加上同期製造的多種前膛槍,真是雜式紛呈。


從國外購買的槍炮也是如此,有雜式,無制式。中法戰爭中,清政府從外洋購置的軍械中,僅槍支一項,就有雲者士得、哈乞開思、林明敦、士乃得以及毛瑟等諸種槍式,這些槍械分別來自英、法、美、德等國。



不要小看制式問題。任何小問題到了戰場上都會被無限放大,成為影響戰局的致命因素。制式互異給裝備保障,特別是彈藥補充帶來極大困難。時人指出,在作戰中「一種彈缺,即一種槍廢」,雖有利器,儼同徒手。

甲午戰爭後,一位名叫袁昶的官員就犀利地指出,「平壤旅順之戰,我軍以槍子不合膛誤事,日本以小口徑村田槍取勝。各國英用阿模士湯(阿姆斯特朗)所鑄炮槍,德用克鹿卜廠(克虜伯)所鑄,皆取一律。獨中國好奇喜新而不一律,故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一個原因就是「好奇喜新」,帝國官員要麼不趨新,一趨新起來連他們自己都怕。世界上新出什麼武器,不用考慮標準問題,不用考慮合不合用,就是買買買。因為中堂大人說過了,武器制勝,我們再不能吃武器落後的虧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晚清咸豐、同治以後,政治體制從中央集權逐步走向督撫專權。在這種體制下,舉凡練兵、籌餉、辦洋務等大事,都是各省督撫自己作主自己搞。各地軍工廠局購買哪個國家的機器設備、生產何種型號的槍炮彈藥、各地軍隊進口哪個國家的洋槍洋炮全由各省督撫和各地統兵大員自主決定。這些人如果沒有全局觀念,根本不會顧及到全軍武器裝備制式的統一。


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央一度要求各地局廠統一槍炮口徑,這意味著有些局廠要改變原來的產品方案。乖乖,這可要了督撫們的老命。老牌的江南製造局既得利益最多,反對也最賣力。南洋大臣劉坤一先後找了好幾種借口,就是不肯改口徑。說出來的道理都很堂皇,但誰不知道,其用意不過是儘可能保住江南製造局原有的家底罷了。


統一制式,這麼基本的軍事常識,一旦觸動既得利益者的乳酪,推行起來難度都這麼大。其他事關軍事方面的改革,就更不要說了。所以,如我們下面將要看到的,坐擁一堆先進武器的中國,開軍事博覽會完全沒問題,但實戰起來,敗得一塌糊塗。


4. 甲午戰爭,中國為什麼敗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餘生永不能忘,人類史上最黑暗的六個星期
抗戰時期的愛情故事:假如你殉國了,誰還會記得你?
做夢都沒想到的帝國掘墓人:李鴻章最恨他,孫中山感謝他,毛說不能忘記他
再見了,銀行!新時代宣布到來!
被遺忘的華人軍團:一百年前,14萬「工蟻」如何讓中國成了一戰戰勝國?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