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著連載丨過渡時期總路線與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名著連載丨過渡時期總路線與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原標題:名著連載丨過渡時期總路線與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l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明確提出了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使新民主主義國家逐漸變成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任務。這個歷史任務包含兩層含義,即:實現工業化和實現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七屆二中全會提出的這一歷史任務成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根本思想。


但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中卻沒有把社會主義前途明確寫進條文。對此周恩來、劉少奇曾做過解釋:建國初如提出社會主義前途,恐怕會引起民族資產階級的誤解。這是因為毛澤東等領導人都認為,新中國建國初的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各民主階級的聯合專政,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國家,它的任務是徹底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而不是立即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搞社會主義那是十幾年、二十年以後的事情。


建國以後的頭三年,黨和人民政府提出的中心任務是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而鬥爭。經過三年的努力,到了1952年,我國的社會經濟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是:


第一,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有了根本好轉,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已經建立。到l952年,國營工業產值在全國現代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增加到56%,國營批發商業的營業額佔全國批發商業營業總額的60%。社會主義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相對強大的因素,國營經濟成為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開端和依靠力量。

第二,黨和人民政府已經積累了利用和限制私營工商業的許多經驗,這實際上成為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黨和人民政府從總結經驗中,肯定了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繼續擴大和提高,這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途徑。


第三,黨和人民政府還積累了在土地改革完成後的農村中開展農業互助合作的許多經驗。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在一些地區有了一定的發展,這實際上是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


第四,從國際環境來看,當時,帝國主義對我國軍事上進行侵略威脅,經濟上實行嚴密封鎖。在當時,只有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援助中國。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經濟制度,無疑對我國具有重大的榜樣作用。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黨和毛澤東對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產生了新的考慮。按照過去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建國後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新民主主義社會,以便創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文化條件,這是建國前夕和建國頭三年黨內的共同觀點。從1952年9月開始,毛澤東依據變化了的情況,又參考蘇聯的經驗,改變了以前的想法,認為不要等到將來再過渡,而是從現在起就一:步一步地向社會主義過渡。l952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書記處的會議上第一次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l0年到l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後才開始過渡。毛澤東的這個想法很快得到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贊同。1953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正式進行了討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表述。這一年國慶節前夕(9月24日),過渡時期總路線正式向全黨和全國人民作了宣布。l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轉中宣部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鬥爭》。該提綱經毛澤東修改後,形成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完整的表述,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和『左』傾的錯誤。」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簡言之,是「一化三改」、「一體兩翼」的總路線。「一化」即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主體;「三改」,即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兩翼」。「化」與「改」之間,互相聯繫、互相促進,互相制約。它體現了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係的有機統一和辯證關係:即社會主義工業化為社會主義改造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社會主義改造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前提條件。「化」與「改」,都規定了必須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而且必須逐步進行和逐步實現。按照中共中央批轉中宣部關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的說法,實現「一化三改」估計要15年時間,加上三年恢復時期,共計18年時間。


過渡時期總路線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起過綱領性文件的作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導下完成的。對於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評價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是正確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其表現在:一、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條件和必然條件;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國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必然出現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不能不發生限制和反限制的鬥爭。三、我國個體農民,特別是在土地改革中新獲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農下中農,確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一方面對農產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對農業技術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強,這也是促進個體農業向合作化方向發展的一個動力。據此《歷史決議》指出:「歷史證明,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有的論者還指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具體內容,如規定「一化」與「三改」同時並舉,認為「一化」是主體,「三改」是兩翼,是正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規定用18年時間來逐步實現這個任務,也是正確的,大體上符合實際。


第二種意見在基本肯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同時,也指出其存在缺點和不足。這主要有:一、過渡時期總路線追求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單一性,要求使社會主義公有製成為惟一的經濟基礎,這是不適當的。當時還不懂得社會主義不要求經濟成分的惟一性,只要求公有制佔主體,允許其他經濟成分存在。實踐證明這種惟一性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二、過渡時期總路線雖然規定「一化」和「三改」同時並舉的方針,但是後來對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踐、解釋卻片面強調了所有制改造,這就出現了生產力發展和所有制脫節的現象。三、過渡時期總路線規定社會主義改造要逐步實現,但結果並不是逐步的,而是掀起高潮後一舉完成的,這樣做必然留下很多後遺症。


第三種意見認為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得太早。少數論者認為,在當時經濟十分落後的中國,應當有一個較長的新民主主義時期,不宜匆忙消滅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他們認為當時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基本符合生產力水平,過早地改變這種生產關係不僅不會促進生產力而會阻礙生產力發展。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以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隨後有系統分步驟地展開。


(一)農業合作化運動

中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實際上從各地區土地改革完成後就陸續開始了。黨的方針是在土改完成後緊接著就開始互助合作運動。整個互助合作運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l955年6月以前為一段,可稱為穩步前進階段;1955年7月到l956年底為一段,可稱為大發展和掀起高潮階段。


第一階段: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了《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這個文件是一個比較好的文件。它分析了建國後農村中的實際情況,提出農民存在兩個積極性的問題,一個是個體經濟的積極性,另一個是勞動互助的積極性。進而,文件提出農業合作化的要求,對農業合作化中的各種問題作了規定,如:互助合作形式有三種:一是臨時性的、季節性的勞動互助,這是初級的最主要的形式;二是常年互助組;三是農業生產合作社等。這個文件下達後,農村互助合作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1952年底,全國參加互助合作的農戶佔全國總農戶的40%,達到3500多萬戶。


中共中央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以後,農業互助合作運動更進一步地發展。l953年12月,中共中央做出《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這是又一個指導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文件。這個文件強調:今後黨領導農村工作的中心就是發展互助合作運動以提高農業生產力。並規定互助合作運動要由互助組到初級農業合作社,再發展到高級農業合作社還規定採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典型示範、國家援助、逐步推廣、自願互利、說服,以及邊發展、邊整頓、邊鞏固等措施。這個文件促進了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發展。到l954年春,全國初級社達到10萬個,遠遠超過中央原定的3.85萬個的要求。此後中央兩次修改發展指標。到1954年底,參加互助合作運動的農戶佔全國農戶的60。3%,達到7000萬戶。到l955年春,全國初級社達到65萬個,其中80%的初級社是增產增收的。


這個階段個別地區搞農業合作化也出現了急躁冒進的傾向。l955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整頓和鞏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通知》,指出合作化運動應基本轉入控制發展、著重鞏固階段,並根據不同情況,或暫時停止發展,全力轉向鞏固;或適當收縮;或在鞏固中繼續發展,即所謂「停、縮、發」。因此,這個階段合作化的發展總的來說是健康的。


第二階段:


1955年夏,在中央領導層就農業合作化發展問題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毛澤東主張加快發展,把原計划到1956年春合作社由65萬個發展到l00萬個改為l30萬個。而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則不贊成改變原計劃,認為農業合作化與工業化發展速度影響適應,不能發展過快,也不能過急。以後的實踐證明,鄧子恢的意見是正確的。但毛澤東認為鄧子恢的思想右了,對合作化不積極,像小腳女人一樣走路。l955年7月31日,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作了《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報告對農業合作化的許多問題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如自願互利、全面規劃、加強領導、有準備有步驟發展、以增產為標準等方針。但毛澤東在報告中嚴厲批評了鄧子恢,說他是「右傾」,甚至說鄧子恢等人是「從資產階級、富農、或者具有資本主義自發傾向的富裕中農的立場出發」。這樣黨內正常的意見分歧,當成了兩條路線問題,使黨內比較健康的民主生活開始出現不正常現象。


毛澤東為什麼要加快農業合作化?從現有的材料分析,主要有這樣三個原因:(1)他認為在中國農民中存在一種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他們在土地改革以後雖然分得了土地,經濟地位有所改善,但是仍然不富裕。他們中有搞互助合作的願望。(2)他認為黨是有能力領導全國人民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從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辦合作社到l954年秋季之前,已經得到鞏固,那麼,為什麼以後的合作社不能鞏固。(3)大規模工業化建設是離不開農業合作化而孤立地去進行的。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工業化所需要的大量資金,相當大部分是有農業方面積累而來;二是農業要大力發展,需實現機械化,而實現機械化,需首先實現合作化。


對毛澤東加快農業合作化的做法,多數學者認為毛澤東在農業合作化的部分理論和指導上有脫離實際的傾向,對當時形勢的判斷出現偏差,最終導致農業合作化高潮出現。


毛澤東講話以後,農村合作社迅猛發展。l955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了七屆六中全會,又一次批判了鄧子恢等人。12月,毛澤東主持編選了《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並兩次寫了序言和104處按語,大力推廣辦合作社的經驗,批判右傾保守思想。但書中也還是有許多正確的思想和方針。

在這種形勢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進程出現了超高速發展的浪潮。1955年6月全國初級社有65萬個,10月達到130萬,年底達到160萬。l955年6月時,全國60%的農戶加人了初級社。到l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總農戶的96.3%,其中加入高級社的農戶佔全國總農戶的87.8%。這樣原定用l8年完成的農業合作化只用7年即完成了。


對農業合作化的評價:


農業合作化運動經歷了7年多的時間,從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算起,經歷了5年半的時間,而高潮只有一年半時間。具體來評價有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農業合作化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進步。這因為社會主義是我們的既定目標,農業的根本出路是要實現農業社會化,實現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則需要農業提供物質和人力的保證,這就需要農業迅速發展,擺脫分散的自然經濟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經過幾年時間就把五億農民引上社會主義道路,把個體所有制變成集體所有制,這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2)我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基本上是成功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合作化運動的第一階段,實行的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以及從臨時互助組、常年互助組發展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合作社,在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的過渡形式,這都是成功的經驗。


(3)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出現,促進了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的到來,從而使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政治狀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4)在農業合作化高潮中存在著指導工作上的缺點,主要表現在要求過急,追求速度,初級社還未鞏固就急急忙忙搞高級社,使初級社的優越性沒有來得及充分發揮;經營管理形式過於簡單劃一,完全否定了家庭經營的形式,不注意搞多種經營,統得過於死板;由於改造速度太快,高級社的管理人員太多,而且能力偏低,沒有得到及時培訓提高;另外還出現強迫農民入社,貧富拉平等平均主義等現象。總之,農業合作化高潮過程中出現的缺點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這種由初級社迅速轉變到高級社,以及以後更為嚴重的有高級社轉變到人民公社,使得生產關係遠離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農民的覺悟,影響了合作社優越性的充分發揮。


(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


手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手工製造業,二是手工修理業,三是特種工藝。國家對個體手工業改造大體類似於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根據自願互利的原則,採取典型示範,逐步擴大的辦法,走合作化的道路。


由於受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影響,l956年春手工業合作化也出現了高潮,到7月底就基本實現了手工業合作化。此外,其他個體經濟也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

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評價:


手工業和其他個體經濟社會主義改造的實現,其基本方向和採取的路線是正確的,是符合客觀要求的,是社會主義改造的一大勝利。但是,由於受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影響,手工業合作化高潮以後也出現了缺點。如:要求過急,轉變過快,形式過於單一等。手工業和個體經濟的特點就是分散和靈活,它可以滿足大工業、大商業所不能滿足的廣泛、多層次、多方面需求。然而,在合作化高潮中這些特點卻被忽視了,所有的個體手工業者都被組織起來,:辦大社,並大社,結果造成各種消極現象,如生產品種減少,產品質量下降,使得人民群眾生活感到不便。這些現象在改造完成以後就發現了。所以毛澤東曾講過可以開辦夫妻店的問題。雖然注意了這個問:題,但並沒有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對待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中共在七屆二二中全會上就提出了利用、限制的政策。建國後,尤其在土改和恢復國民經濟任務完成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突出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中共進一步研究對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問題。1953年由李維漢率調查組經過一番調查後向中央提出報告,提出經過國家資本主義,特別是公私合營這一形式來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建議。6月,中共中央肯定這個報告,從而形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利用、限制、改造」的六字方針。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採取兩個步驟:一是把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引導到國家資本主義軌道。二是變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為社會主義經濟。其中國家資本主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間環節。國家資本主義採取的具體形式有以下幾種:


工業方面有收購、統購、訂貨、加工、公私合營幾種形式。公私合營又分個別行業的公私合營(半社會主義性質)和全行業公私合營(基本上社會主義性質)兩種。個別行業公私合營的利潤分配採取「四馬分肥」的辦法,即國家所得稅、資本家股息紅利、工人福利獎金、企業公積金四部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利潤分配實行定息制,即依據核定資方股份額,以年息5厘給以股息,實際上實行了l0年。這標誌資本主義所有制根本性改變。


商業方面主要是零售商業實行統銷、代銷和公私合營。


在1954年和l955年,社會主義改造工作中主要是擴展公私合營的工作。公私合營企業由1953年的]036戶增加到l954年的l746戶,到1955年又增到3193戶,其產值佔全國私營工業總產值的49.6%。1956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中出現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全國各大城市相繼宣布完成對私人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全行業公私合營的實現,標誌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評價:


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採取經過國家資本主義、採取和平贖買(定息制),實踐證明這一改造是成功的。

(1)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國際共運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通過和平贖買把資本主義經濟變成社會主義經濟,這個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就提出過。以後列寧也進行過嘗試。但馬克思、恩格斯那時只是提出一個設想,列寧也沒有能夠實現。而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列主義原理,並結合中國實際,走出了和平改變資本主義經濟的道路。在這場變革中,我國的生產力不僅沒有受到破壞,而且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如1950年至l955年的幾年中,公私合營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2倍多,而同期私營企業只提高0.5倍。l956年全國公私合營工業的產值比1955年這些企業的產值增加了32%;公私合營商業和合作化商業的銷售額l956年比l955年這些企業的銷售額增加了15%以上。


(2)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我們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有:第一,中共中央正確分析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歷史特點,用和平的方法實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兩個方面,而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則既有剝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這樣就有可能使我們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第二,在改造中創造了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最後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曾設想過的和平贖買。我國創造了一套逐步過渡的形式,使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由外部聯繫合作發展到企業內部聯繫合作,由半社會主義性質到基本社會主義性質再到完全社會主義性質,先後付出32.5億元的贖金,實現了消滅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第三,將改造資本主義企業與改造資本家個人相結合,實現了把原來的剝削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方針。在改造資本主義企業的過程中,對資本家如何處理,這是社會主義革命中遇到的一個新問題。我們採取消滅階級、改造人的方針,對資本家不斷進行政治教育、政策教育,使他們通過工作和勞動逐步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3)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中也產生了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單一的缺點。具體來說:步子太快,工作粗糙,在公私合營時「裁併」的企業、商業網點太多,使得門市部、零售點太少;大量沒有剝削的小商販、小業主也當作剝削者資產階級分子進行公私合營;對資本主義企業經營管理上的有益經驗,注意吸收不夠;對原有工商業者的處理欠妥當,沒有使他們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總體來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應該肯定的。在中國這樣一個有幾億人口的大國,完成消滅私有制這樣一個深刻而複雜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使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同時也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蕩,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由此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為此後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當然,由於當時黨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加之蘇聯模式的影響,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別是對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缺乏清醒的認識,又存在著「求純」、「求快」的傾向,以致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遺留下許多問題,主要有:一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已經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有沒有必要使它成為惟一的經濟成分,可不可以允許一部分有益於國計民生的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存在與發展?二是計劃經濟體制隨著改造的完成而擴大到全部經濟生活後,市場調節的作用是否需要發揮,如何發揮?三是國營經濟如何發揮中央、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集體經濟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可否劃分層次,根據不同情況發揮不同層次的積極性?這些問題儘管在改造過程中中央領導同志曾有所察覺,也提出過一些有見地的意見,但可惜的是並未深入加以研究。這就進一步提出了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任務。


本文選自劉芃、朱漢國主編:《歷史學習精要》,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65-68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學科教育 的精彩文章:

如何理解當今社會理性與非理性情緒並存的現象
名著連載 l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六國崛起 l 俄國史(2)從等級代表君主制到專制君主制(附《俄國通史》第二卷主要內容 )
同步備課 l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同步備課 l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TAG:歷史學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