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年杭州考古發現了啥?南宋南高峰塔遺址、就連鬧市區的百井坊巷也挖出不少寶貝

2017年杭州考古發現了啥?南宋南高峰塔遺址、就連鬧市區的百井坊巷也挖出不少寶貝

記者 熊艷 實習生 趙一荻 陳煜

今天上午9點半,杭州市考古所一年一度的盤點大會召開了。市考古所介紹了這一年的杭州考古發現。

截至11月中旬,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已完成考古項目47項。其中考古調查1項,勘探38項,發掘8項。調查面積8平方公里,勘探面積近110萬平方米,發掘總面積11650平方米。緊急處理突發事件4起。發掘墓葬88座,出土文物標本3050件(套)。發現五代吳越國官署建築、南宋南高峰塔基及榮國寺塔院、南宋臨安城引水設施、南宋仁和縣治、宋元時期城牆、元代興福寺及明清海塘等重要遺址。

全年共修復文物120件(組)。其中,金屬類文物15件(套),陶瓷類文物88件(套),玉石類文物5件(套),紡織品類文物12件(套)。

杭報滾動

杭州蕭山陳家埠古墓群發現完整玉手鐲

陳家埠古墓群位於杭州市蕭山區聞堰街道湘湖旅遊度假區老虎洞村陳家埠浙江海洋學院周邊山坡。2016年10月25日至2017年6月5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蕭山博物館對其進行考古發掘,發掘總面積約1150平方米。此次發掘共清理春秋至明代的墓葬21座,其中春秋時期石室土墩墓1座;漢代墓6座,其中豎穴土坑墓2座,磚槨墓1座,磚室墓3座;六朝墓葬4座,均為磚室墓,其中凸字形墓2座,長方形墓2座;唐代墓1座,為紀年磚室墓;宋代墓1座,為雙室磚室墓;明代墓8座,其中3座石室墓為曹氏家族墓,墓前有塋園,規模宏大。共出土文物115件(組),包括原始瓷器、玉器、陶器、青瓷器、銅器、鐵器和青花瓷器等,另有7合墓志銘。

石室土墩墓,其位置偏低,墩底專門用石塊修建一個平台,形成墩底墊層,土墩基礎的處理方式十分少見,壘砌考究。它的發掘對研究商周時期的喪葬習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漢代凸方形豎穴岩坑墓發現保存完整的墓上封土堆,並出土一件完整的玉手鐲。橫前堂雙後室磚室墓規模較小的後室專門放置隨葬品,這種橫前堂雙後室的結構可能還保留著戰國至西漢早期箱式木槨墓的分室結構特徵和功能布局特徵。它們的發現為研究漢代喪葬習俗提供了新線索。

南朝凸方形券頂磚室墓,唐代紀年磚室墓,宋代長方形雙室磚室墓,墓底發現骨殖質和碳粒,可證明其為火葬墓,它們發現為研究南朝至宋代的喪葬習俗提供了新資料。

明代曹氏家族墓整體由地表塋園、神道和墓室組成。地表塋園自後向前分別是圍牆和一級台地上的環道、封土堆、墓穴、第二級台地、第三級台地、第四級台地、第五級台地。曹氏家族墓為大型明代家族合葬墓,墓葬規模宏大造型考究,出土七合壙志,志文信息量大,墓上塋園和墓前神道保存較完整,為研究明代的喪葬習俗和地方史提供了新資料。

杭州南高峰塔遺址還原「雙峰插雲」

2017年1~9月,為配合杭州市南高峰景觀提升改造工程,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南高峰塔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350平方米,發現五代至宋,以及明清建築遺迹,出土少量瓦當、滴水、塔磚等建築構件。

南高峰塔遺址五代至宋遺迹主要由五代始建時的塔基,宋代重修的道路、塔院建築基址等組成。塔基利用自然山岩,經平整、填築而成,現平面形狀為不規則六角形。塔身平面呈等邊六角形,殘存底層之東邊南段、東南、西南、西四面的邊砌石,底邊每邊長約5.06米。

塔院建築遺迹位於南高峰塔西約11.80米處,由房屋基址、排水溝、夯土地面、院牆等組成。房屋基址僅存長方形夯土台基,南北長10.70米,東西寬9.92米,台壁多以長方形石塊包砌,局部則用香糕磚包邊。排水溝3條,以磚砌築而成。院牆殘存兩段,皆以石塊砌築而成。

道路遺迹為連接南高峰塔與塔院之間的通道,呈東西向,東西長11、南北寬4.95米。路基由黏土夾大量碎石、磚塊等夯築而成,兩側用香糕磚包邊。

本次發掘明確了南高峰塔的位置與形制,以及塔院建築的布局和結構,基本廓清了宋代南高峰塔寺的整體空間格局,這種前塔後殿式布局,成為研究宋代小型宗教建築的又一實例。對南高峰塔原有布局的復原研究以及西湖文化遺產的整體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杭州市臨安區政府五代古建築遺址

2017年4至10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臨安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在配合臨安區政府地下車庫人防工程建設的考古發掘中,於一號探方內發現五代古建築遺址,並揭露宋、元等不同時期建築遺迹多處,出土大量瓷片及銅錢、文字磚、瓦當等遺物,部分磚上發現 「官」、「官用」、「大」、「東」、「上」等文字,具有重要價值。

揭露的五代吳越國時期遺迹主要為一大型建築台基。台基座西朝東,揭露長11.50米,寬12.25米,未完全揭露。台基上柱礎(坑)東西向間距為10.48米,南北為5.63米,表面用素麵方磚平鋪。台基東側包邊寬0.39、高0.34米,上面用壓欄石平鋪,下面為3層2列並行的青磚錯縫平砌。西側包邊寬0.36米,用2列並行的長方磚平砌。台基的西側邊緣處為一磚砌排水溝,東側為磚砌散水、石排水溝和庭院磚墁地等。在大型建築台基及排水溝的西側是第二級黃土台基,台基表面尚殘存一些磚砌牆基,未完全揭露。

發掘區域位於錢鏐墓西,且鄰近衣錦街,地理位置重要。發掘揭示的五代建築遺迹應屬吳越國在臨安境內的一處重要高規格建置。

「利星」北的勸業里古遺址發現了不少「大寶貝」

地塊東臨東坡路,西為蘄王路,北臨長生路,南臨學士路。我所於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對該地塊進行考古試掘,共布探方(溝)5條,發掘面積1500平米。發現多處房址、路面等遺迹以及古墓葬2座。

發現南宋時期木質引水管。東西向,發掘長度10米,截面方形,用3.4厘米厚的四塊木板以鐵釘和粘結劑拼砌而成,外徑19厘米。每段水管長5.3米,連接處為子母口,設有用以清淤的兩塊活動木板。水管埋於磚鋪路面下,先挖坑槽,底部鋪小礫石,再用細膩泥土加以密封,製作考究。

發現磚室墓兩座。平面梯形,東壁略外弧,墓壁以側砌和平砌磚組成。墓中殘存人骨和棺釘,頭部隨葬碗一件。

自唐代刺史李泌 「導西湖,作六井」至南宋末期,引水設施經歷以「竹」、「瓦筒」、「木」和「石筒」為管幾個階段。「以木為管」出現於南宋晚期,據內部填滿的細膩黑泥分析,應因淤塞而廢棄,該發現為研究古代杭州城市的飲水系統給水設施提供了重要材料。兩座墓葬距西湖約200米,為南宋臨安城範圍內首次發現南朝及唐代墓葬遺迹,對研究杭州尤其是隋唐時期的城牆位置和城市範圍提供了重要的坐標性材料。

青銅香爐通高 67厘米,口徑36厘米,腹圍170厘米,足底部直徑7-9.5厘米。如此大體積的青銅器在杭州地區考古發掘中較為少見。器形似古代陶鬲,無耳,三長足。紋飾以回紋、蟬紋為主,口沿部底紋為回紋,主紋飾為兩首相對的蟬紋,繞口沿一圈共有三對蟬紋均勻分布;足部主紋飾依然為蟬紋;腹部飾一圈凸起的弦文。腹部弦紋以上外壁鑄有銘文,正面為「皇帝萬萬歲」,豎排,五字;與其相對的另一面共有十四行銘文,計一百一十字,非常詳實地記載了香爐的來源「杭州路在城東北隅興福寺」、鑄造年代「延祐六年孟夏望後一日」、鑄造者「車橋萬壽觀營力鑄古銅楊子春造」等一系列信息。

編輯:龔曉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杭+新聞 的精彩文章:

余光中先生今日辭世,享年90歲!他的《鄉愁》你一定會背!
小小傳承人 代言蘇東坡
2017杭州國際女子馬拉松高清圖集!來看看冠軍跑多快
杭州女子吃海底撈,婚戒不見了懷疑服務員,但監控的一個細節讓網友疑惑
杭州老師提問 在香港的學生來回答 「遠距聯盟」讓地域空間不再是難題

TAG:杭+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