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沙彌的含義
所謂沙彌,意譯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團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的出家男子。同此,出家女子稱「沙彌尼」。以其勤於策勵成為比丘、比丘尼,故前者譯為「勤策男」,後者譯為「勤策女」。
《摩訶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鈔》以年齡區別沙彌(尼)為三種:
驅烏沙彌(尼):年齡在七至十三歲之間,尚無法擔負其它任務,但已具有守護谷麥,驅走曬穀場上烏鳥的能力。
應法沙彌(尼):年齡在十四至十九歲之間,已可堪任服役,與法相應,五年中受師調練後,即可進入比丘(尼)位。
名字沙彌(尼):年齡已超過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為沙彌(尼)者。不論何種沙彌(尼),必須受持十戒,方能正式稱為沙彌(尼)。
沙彌十戒
不殺害有情:規定不得殺生。
不偷盜他人財物:乃至一針一線。
斷絕男女的淫事:此與五戒所不同者,乃是由不邪淫而進為不淫。
不妄語:此與五戒的相同。
不飲酒:亦與五戒的相同。
不非時食:過了日中之後,不得進食,這是出家人的共通生活方式的一種。
不用花等的一切裝飾,也不得以香水、香油等物擦臉塗身。
不得自作歌舞、音樂、伎藝等世俗遊戲,亦不得存心去觀賞世俗的歌舞、音樂和伎藝等的演唱。
不坐卧華美輕軟而高貴的床座:為免引起高傲心和舒適感,而忘了生死的苦惱,所以應當卧坐堅硬低下的床座。
不為自己保持金錢:出家的人,應該常處於物質生活的貧窮之中,不儲蓄金錢,也不手持金錢等財寶,但為了教團大眾的生活,以及寺院經營的維持,保持金錢,不為過失。
更多內容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民俗故事
※朱元璋為後代取名立下的有趣規定
※正確劃分二十四節氣的唐代高僧一行和尚
※李叔同為何要出家做和尚?
※佛教 故事:禪師是去好呢,還是留住好?」
※玄奘法師是如何度過西行路上最為艱險的一段旅程
TAG:民俗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