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家風家訓】江蘇家訓之「天下情懷」

【家風家訓】江蘇家訓之「天下情懷」

原標題:【家風家訓】江蘇家訓之「天下情懷」


顧炎武在《兩漢風俗》中,發出了明清易代之際最沉鬱最悲憤的議論:「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顯然,顧炎武表面上談魏晉,實則是在談論自己親歷的沉痛的歷史教訓。在他眼中,天下與仁義緊密相連。天下乃仁義之天下,而仁義當為天下之仁義。在他波瀾壯烈的一生中,天下情懷又與他所傳承的顧氏忠烈家風、與他遵循的忠於明朝的嗣母遺命,密切交織在一起。


顧炎武


康熙十八年六月,顧炎武閑居汾州劉子端家,在《答次耕書》中,表明不參與纂修《明史》的原因,即嗣母的臨終遺命。他說:「鄙人情事與他人不同。先妣以三吳奇節,蒙恩旌表,一聞國難,不食而終,臨沒丁寧,有無仕異朝之訓。」在《與葉訒庵書》中,顧炎武表示嗣母忠貞光照天下,不仕異代的遺命不可違背,若當局相逼,只有一死相殉。嗣母「國亡絕粒,以女子而蹈首陽之烈。臨終遺命,有『無仕異代』之言,載於志狀,故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矣。」嗣母絕食殉國,臨終時的遺命,炎武念茲在茲,終生不敢或忘。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在為元配王氏所作的《悼亡》詩其四中,炎武又不禁想起了嗣母遺命:「地下相煩告公姥,遺民猶有一人存。」也就是說,託付妻子在黃泉之下告知嗣母,炎武此生從未違背遺命,一直堅持民族氣節!


可見,在人生的最後幾年中,顧炎武一再回顧嗣母不仕異代的忠烈遺命,以激勵自己不赴博學鴻儒科和撰修明史。那麼,在顧炎武及其嗣母身上體現出來的忠烈家風,到底是如何傳承並體現於顧氏家族的呢?


萬曆四十一年五月,顧炎武誕生於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千墩鎮。他初名絳,乙酉之變後,因敬仰南宋遺民王炎午,而改名炎午,即炎武。嗣母王氏出身於書香門第,非常勤奮好學。在作媳婦的十七年中,白天紡織,夜晚讀書至二更,尤其喜歡讀《史記》、《通鑒》和明朝的政紀諸書。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是最深刻和終生不忘的。


《史記》


順治二年四月,由於清軍進軍江南,炎武侍奉嗣母,率同家人遷居於常熟縣城東南的唐市。閏六月,應楊永言之辟,也因嗣母的支持與激勵,顧炎武加入崑山縣義兵。嗣母當時對炎武說:「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矣,果有大敵,我則死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嘉定和崑山於七月初旬相繼淪陷後,常熟於七月十四日淪陷。炎武嗣母聽聞這些噩耗之後,決定絕食殉國。絕食十五日而逝世。臨別之際,嗣母留下遺言,表示「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於地下。」(《先妣王碩人行狀》)由炎武晚年極力拒絕清廷徵召的忠烈表現來看,嗣母遺命對他此後一生的影響可謂至為深遠。



順治帝

嗣母絕食殉國,家人多有遇難,這是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際所遭遇的特殊人生體驗,至死都刻骨銘心,念茲在茲。八月,炎武再次參加抗清鬥爭,並寫下《秋山》詩二首,記述三吳地區抗清鬥爭悲壯失敗的事迹。篇首二句「秋山復秋山,秋雨連山殷。」鋪陳了悲壯慘烈、沉鬱肅殺的歷史氛圍。


在明清易代之際的悲壯歲月中,顧氏家族的忠烈家風,不僅體現於顧炎武及其嗣母身上,而且也鮮明地展現於炎武兩位弟弟的生命中。顧紓出生於炎武八歲時,明朝滅亡後,他絕意不仕新朝,隱居於千墩舊廬。居喪時,他因為過於哀痛,以致淚流不止,雙目遂盲。炎武晚年為清廷博學鴻儒科徵召時,顧紓千里傳書,鼓勵炎武拒絕徵召。炎武四弟顧纘,字子叟,為人負氣尚節。順治二年,清軍進軍江南。顧纘發誓以身報國,「持檄登陴,白衣指麾,奮不顧家。城破被戮,年二十六。天炎屍敗,莫知死所,衣冠葬祖墓。」(《錢譜》「崇禎十五年」條注引),可見,顧纘直接以血肉之軀展現了忠烈家風。


在此後的歲月中,顧炎武也始終牢記顧氏家族的忠烈家風,尤其對嗣母遺命,更是須臾不敢忘卻。康熙十二年七月,他賦詩《先妣忌日》,悼念嗣母。其中有云:「聞絲欲下劉鬷泣,執卷方知孟母慈。」「無窮明發千年慨,豈獨杯棬忌日思!」在清廷不斷的高壓之下,炎武身上傳承的忠烈家風,不時迸發出血性璀璨的光輝。康熙十七年,因峻辭而免於博學鴻儒之徵,他為此賦詩《春雨》,其中有云:「平生好修辭,著集逾十卷。本無鄭衛音,不入時人選。年老更迂疏,制行復剛褊。」表現了傲岸嚴峻的品格,不為時俗所動而堅持民族大義的高潔品行。康熙十八年,賦詩《寄次耕時被薦在燕中》,其中有譏諷京城文人「分題賦淫麗,角句爭飛騰。」又表白心跡,表示自己將以死堅持民族氣節:「嗟我性難馴,窮老彌剛棱。孤跡似鴻冥,心尚防戈矰。或有金馬客,問余可共登?為言顧彥先,惟辦刀與繩。」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氏的忠烈家風,不僅在顧炎武身上得到濃墨重彩的光輝展現,而且也綿延於世,恩澤天下。尤其在近代中國的動蕩歲月中,更是獲得輝煌的傳承和發揚。在《正始》中,顧炎武曾指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經過近代維新革命家麥孟華和梁啟超的演繹與簡化,最終演變為後世婦孺皆知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來源:2016年5月6日《新華日報》·陸月洪)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林則徐與水利工程審計
【文史趣談】元朝的文學獎
【國學知識】什麼是陰陽五行學派?
【國學知識】「才高八斗」贊的是哪位文學奇才?
【閩都風土】閑話福州上元與象園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