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宇宙那麼大,如果只有我們,豈不是太浪費了

宇宙那麼大,如果只有我們,豈不是太浪費了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他編劇的電影《接觸未來》中,借角色之口說:「宇宙那麼大,如果只有我們,豈不是太浪費了。」當然,「應該存在」並不等於「確定存在」。現在,各種「青年」、各國科學家,都在使用各種方法,如火如荼地尋找外星人。

外星人最近確實有點忙,好像總是故意在地球人面前露出馬腳,狂刷「存在感」。當然,拜科技進步所賜,現代人類尋找外星人的手段越來越先進,門檻也似乎越來越低,尋找外星人的人自然就越來越多了。先來看看人們愛使用哪些手段尋找外星人吧。

首先是使用單反相機。

如果您以為舉著一台可以練臂力的單反相機就能找到外星人的話,那可不知道要毀幾代了……單反相機也許有著任意可調的快門和收放自如的光圈,能拍出令人匪夷所思的飛棍類UFO,但實際上,許多看似逼真的照片其實出自人為之手,就連其他網站都成功舉辦過一場「燈柱變UFO改圖大賽」。退一萬步講,就算真的出現了一個沒有人知道是什麼而且也並非偽造的不明飛行物,直接把它等同於外星人來訪也毫無邏輯可言。

然後是分析視頻畫面。「神舟9」號發射的直播畫面中,一個可疑的不明飛行物一閃而過。

後來,這貨又在鳳凰山遊客的照片上合了個影。這些模糊不清的不明飛行物,果真就是外星人「到此一游」嗎?理性派會爭辯說,這些「證據」全都不夠充分。「神舟9」號發射時一閃而過的可能是地球人發射的人造衛星;鳳凰山上那張照片拍到的,應該只是從鏡頭前飛過的昆蟲。

外星人到底存不存在,又該如何去靠譜地尋找他們呢?

一起來聽外星廣播

監聽無線電信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無線電波是人類掌握的速度最快的通訊方式,達到了理論上信息能夠傳遞的最高速度——光速。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發出的無線電波,總有一部分會穿透大氣層,逃逸到茫茫太空。從人類發明無線電報時算起,攜帶人類信息的無線電波最遠已經擴散到100光年以外。如果茫茫宇宙中存在外星文明,他們進入信息時代或許比我們早很多,他們發出的無線電信號所覆蓋的範圍,也會比我們廣得多。

更重要的是,為了傳遞信息,人類發出的無線電波都經過了特殊調製,許多特性與自然現象產生的無線電波截然不同。因此,如果有外星人接收到這樣的信號,不論能不能破譯其中包含的信息,他們都能輕易判斷這種信號有沒有經過智慧生物的「處理」。反過來也是如此:如果接收到一個明顯經過智慧生命處理的無線電信號,又能夠確認它源自茫茫太空深處,這必然會成為一個確鑿的證據,證明我們在宇宙中並不孤單。

自從1962年美國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

開啟尋找外星智慧生命信號的SETI計劃以來,這類項目一直斷斷續續、持續至今。

除了36年前曾經接收過一個可疑信號(事後並未得到驗證,所以無法作為證據)以外,我們尚未找到任何可能是外星人發來的「電報」的信號。不過,德雷克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性大發現的前夕,隨著監聽效率和計算機數據處理速度的大幅度提高,未來二三十年內人類很可能會接收到來自外星人的無線電信號。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有機會貢獻一份力量,參與到對數據的處理之中。或許,你會成為發現外星人的第一人!

尋找「戴森球」

現代文明的進步很大程度上是由石油之類的化石燃料推動的,但化石燃料的儲量畢竟有限,日益發達的文明對能量的需求卻會不斷增長。1959年,物理學家兼天文學家弗里曼,戴森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

高度發達的文明如何解決能源需求矛盾?他設想,高度發達的文明或許會建造一個巨大的結構,用類似太陽能板的裝置將恆星整個或者部分包裹起來,從而最大限度地捕獲恆星輻射的能量。這樣一個包裹恆星的球殼,或者類似的裝置,就被稱為「戴森球」。

從目前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如此浩大的工程似乎還是天方夜譚,但已經有物理學家提出了建造戴森球的方案,只需要五步即可。戴森球會吸收「太陽」的光線,將部分能量轉化為熱量,再以紅外線的方式重新輻射出來。因此,如果外星人真的建造了一個戴森球,把他們的「太陽」全部或者部分包裹起來,從遠處觀測的話,這顆星星發出的紅外輻射就會比普通的星星超出許多。事實上,戴森當年發表這篇論文時用的標題,就是「人工恆星紅外輻射源的搜尋」。

SETI項目在搜尋計劃中也採納了戴森的假設,在類似太陽的恆星中尋找紅外輻射過量的恆星。2005年,美國費米實驗室就曾在紅外天文衛星的觀測數據中尋找過此類恆星。不過,由於一些自然現象,比如恆星周圍存在大量塵埃,也會導致紅外輻射過量,因此儘管費米實驗室找到了17顆可疑的候選目標,其中4顆還相當「有趣」,但把它們當成是外星人存在的證據,目前看來仍然不太靠譜。

偷窺外星人的家園

類似地球上我們已知形式的生命只能生活在圍繞恆星旋轉的行星或者衛星上,距離恆星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太近的話,水會全部蒸發,太遠的話,水又會完全凍結。讓水能夠在行星表面流淌的區域,被天文學家稱為「宜居帶」。

如果能在某顆恆星的宜居帶中找到大小合適的行星或衛星,再通過觀測證實行星大氣中存在氧氣和甲烷之類的生命標記,就算無法確定那裡是否有外星人,我們至少也能斷言,那顆星球上生存著生命。

但是,尋找宜居行星並不容易。行星本身不會發光,只能反射恆星的光芒。如果把恆星比作探照燈,行星最多只能算是螢火蟲,而且還緊貼在探照燈燈罩上繞行。不過,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天文學家已經找到好幾種方法,能夠在遙遠的「探照燈」周圍找到幾乎不可能看見的「螢火蟲」。

自1995年首次在太陽以外的恆星周圍找到行星以來,天文學家已經確認的系外行星的數目超過700顆。儘管其中的絕大多數對於我們這樣的生命來說可以用煉獄來形容,但也有少數幾顆讓天文學家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比如2011年年底發現的開普勒-22b。

儘管還無法確定那顆行星是否適宜生命生存,但距離最終發現宇宙中的另一顆「地球」僅有一步之遙了。

和普通青年們在相片和視頻中尋找UFO的方式不同,上述三種才是靠譜的尋找外星人的方法。據估計,發現外星人這件事,在我們這代人的有生之年或許就會發生——如果我們足夠幸運(或者倒霉)的話。未來的三五年內,我們有望找到一顆具備適宜生存環境的星球;未來十幾年內,新一代望遠鏡將讓我們有能力分析那顆星球上的大氣,推斷那裡是否生存著生命;而未來二三十年內,通過直接監聽外星信號的SETI項目也可能取得突破,獲得外星人存在的第一手證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既然宇宙的起源是一次大爆炸,那麼宇宙的「爆心」在哪裡?
哈靈頓馬非馬?已滅絕的美洲馬家新成員上線啦!
宇宙中的失敗者,褐矮星他是宇宙中被冷落的「小不點」
太陽系中關於水的「錯覺」為什麼我們總感覺地球上的水最多
時間應該不是宇宙中最「本質」的而來自更深層次的「無」中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