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兵法上所說的「圍師必闕」適合在哪些情況下使用

兵法上所說的「圍師必闕」適合在哪些情況下使用

原標題:兵法上所說的「圍師必闕」適合在哪些情況下使用


在《孫子兵法 軍爭篇》的結尾有這樣的一句話:「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這句話里孫子提出的「圍師必闕」的意思是什麼呢?其大致意思就是在包圍敵軍的時候一定要預留一個缺口。這樣的做的主要目的是給敵方一線生機使其有潰逃的想法,讓其喪失死戰到底的決心。這樣對於己方而言不僅可以輕易達到戰略目的,而且還降低了作戰人員的傷亡。


那麼「圍師必闕」使用於所有的包圍戰嗎?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深入討論,因為刻板的套用《孫子兵法》顯然有點紙上談兵的感覺。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古代關於包圍戰有哪幾種,通常而言在古代包圍戰大致只有兩種,一種是野戰包圍戰,另一種則是城池包圍戰。


首先我們來談談野戰包圍戰,一般而言在遇到包圍的軍隊一般有三種選擇,一種是投降,另一種是死戰,最後一種則是突圍。首先我們來看看「圍師必闕」適不適合在野戰包圍戰中使用,這個決定使用這種戰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當敵我雙方兵力相差無幾的時候,在圍困敵人的時候留下一個缺口,讓敵人有了求生的慾望選擇潰逃這樣會大大降低作戰的傷亡率。不過我們說在敵我兵力雙方兵力相差無幾的時候很難將敵人圍困,除非是佔據了有利的地形和使用特別的戰術將敵人圍困。比如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秦國統帥白起就是首先引誘趙軍出戰,然後再派大軍將趙國軍隊分割包圍,從而實現對趙國軍隊的全面圍困。



一般我們常見的野戰包圍戰大都都是包圍的一方兵力佔有優勢,而被圍困的一方則處於劣勢。這種情況下包圍的一方就沒有必要實行「圍師必闕」的戰略了,相反為了擴大戰果全殲敵方軍隊,包圍的一方會將被圍困的敵方圍的水泄不通。比如在西漢初年劉邦率軍討伐匈奴在白登反而被匈奴大軍圍困,當時劉邦的軍隊被匈奴人圍困的水泄不通,後來如果不是劉邦派人去匈奴那裡賄賂匈奴單于的老婆,才得以讓匈奴軍隊開一個口子放劉邦逃走,否則這次戰役劉邦很有可能就做了匈奴人的俘虜了。因此在野戰的時候如果軍隊被圍困一般選擇死戰的軍隊比較少,因為這時被包圍的一方顯然是處於劣勢的。而作為包圍方也也很可能沒有必要對被包圍的軍隊仁慈,故意開一個口子讓被包圍的敵方逃走。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圍師必闕」在野戰包圍戰中一般是不怎麼適用,那麼我們來看看在城池包圍戰中「圍師必闕」是否通用。在明代的兵書《百戰奇略》里曾特意的強調了「圍其四面,須開一角」,這裡說的就是在圍困敵方城池的時候要必須給敵人留一個出逃的角,不要將城池圍困團團包圍。這顯然就是強調在城池包圍戰用一定要執行「圍師必闕」的戰略。



那麼為什麼城池包圍戰一定要執行「圍師必闕」的戰略呢?首先這是因為在古代由於攻城器械的落後,在進行攻城的時候往往會付出巨大的傷亡。孫子兵法《謀攻篇》也曾說過:「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攻城戰一般都是迫不得已才打的。但是如果將敵方圍困在城池裡的時候,故意開出一個口子,可以給守城的士兵看到一線生機,守城的將軍也會粗略的估計形勢很可能做出選擇棄城逃走的決定。一旦敵方士兵從城池中逃走,那麼包圍的一方不僅僅可以輕易拿下城池,還可以派出兵力追擊逃亡的敵軍從而實現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效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外行看軍械 的精彩文章:

古代軍隊打仗為何離不開旗幟,旗幟在戰場上有哪些作用
明朝軍隊和倭寇對戰屢戰屢敗,直到使用這一陣法才扭轉
為什麼這門法國造的火炮我國喜歡叫義大利炮而不是法國炮
我國古代將領喜披披風不僅僅是為了帥其實還有許多重要作用
日軍為什麼要在刺刀上綁著膏藥旗,原來這面小旗並不簡單

TAG:外行看軍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