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芳華》:糟糕的軍事片,有點失望;感人的情懷片,不由讓人不點贊
老周
摘要:馮小剛導演2017年度的大片《芳華》從國慶檔推遲到12月,也算是吊足了影迷的胃口。12月15日一上映,就在網上引起了熱議,反響相當不錯。老周看過後認為,從軍事片的角度講,BUG較多,很糟糕;但從情懷片的角度講,相當優秀,對那個時代的人來說,絕對會感動和共鳴。
圖1:影片《芳華》的海報
糟糕的軍事片
《芳華》主人公都是解放軍部隊文工團的成員,還有戰爭的場景,所以帶有很重的軍事味。但很可惜,從軍事片的角度來講,出現了不少BUG,實在有些糟糕,讓人難免有些失望。
首先是文工團進行實彈射擊訓練,在那個年代即便是文工團的文藝兵也是要接受最基本的軍事訓練。郝淑雯和陳燦就在靶場展開了競賽,陳燦十發打出了85環,要知道他們使用的是56式突擊步槍,不少資料更習慣將這款槍稱為56式衝鋒槍。定義衝鋒槍最重要的標準就是使用手槍彈,而56式是中國仿製蘇聯AK47突擊步槍,使用的是7.62x39步槍彈,所以根本不能稱為衝鋒槍。56式突擊步槍注重火力的壓制性,所以射速快威力大,但精確度並不高,而且由於后座力較大,在100米卧姿單發射擊的情況下,能打出85環的,絕對就是射擊尖子了。像文工團這樣的一年也難得摸幾回搶的,基本沒有可能。
圖2:56式突擊步槍是當時性能出色的一款輕武器,但射擊精度不高
倒是和56式突擊步槍同一個槍族的56式半自動步槍就很強調射擊精度,一些老兵甚至認為56式半自動步槍的精度超過了88式狙擊步槍,越南就在56式半自動步槍上加裝一個簡單的光學瞄準鏡,就成了一款相當不錯的狙擊槍。56式半自動步槍在100米卧姿單發射擊時,只要瞄準靶心中間的白色區域,新兵都能輕鬆達到80環的水準。
圖3:和56式突擊步槍同屬56槍族的56式半自動步槍倒是具有精度高的特點
影片中一段6分鐘的戰爭場面長鏡頭,而且一氣呵成中間不切換鏡頭,這個長鏡頭各種道具煙火的成本就高達700萬元,所以拍攝只能一遍成功,不可能NG重來,因此劇組在實拍前進行了多次綵排,總算是一舉成功,這也是《芳華》的一大賣點。老周對這個長鏡頭早就充滿了期待,可惜出現的BUG太多,普通觀眾或許看到激烈血腥的戰鬥場面,視覺效果極具衝擊,已經覺得很不錯了,但作為軍迷來說,顯然有些失望。
這6分鐘戰鬥長鏡頭的背景是,男主角劉峰作為副連長帶領他的連隊護送一支向前線運送彈藥的騾馬隊。劉峰的布置是自己帶一個班在前,兩個班分別掩護兩側,副指導員帶一個班斷後,結果在途中遭到了越軍的伏擊。
首先是武器上,解放軍當時一個標準的步兵班裝備的是56式槍族的經典三大件:2支56式突擊步槍(通常是正副班長),7支56式半自動步槍和2挺56式班用輕機槍。運輸隊的規模應該算是一個排,那麼還會裝備40火箭筒作為加強配置的面殺傷武器。但是影片中只看到56式突擊步槍一種,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班用輕機槍和40火箭筒基本沒有出現。除了這一點,更奇怪的這支運輸隊反倒裝備了火焰噴射器,因為火焰噴射器一般用於進攻或者肅清盤踞在洞穴或工事中的敵人,運輸隊不太可能會攜帶火焰噴射器。
其次是戰術上,最然戰前部署是四個班形成箱式保護隊形,但行進中沒有派出在大隊前面負責偵察的尖兵,兩側的掩護也看不到,整個運輸隊都集中在一條狹窄的鄉間小路上。戰鬥開始後,鏡頭基本上是跟隨著劉峰,但是他一會向左沖,一會向右沖,看不出如何在戰術上打破伏擊的表現,就是一片混亂,就像個無頭蒼蠅在亂撞。
圖4:《芳華》戰爭場面的劇照
最後是情節設計上,戰鬥一開始,一聲槍響,一個戰士背在身後手榴彈袋裡的一枚 手榴彈就哧哧冒出了火花,他還來不及解下手榴彈袋,手榴彈就爆炸了,頓時整個人都被炸成了碎片。相信很多人都會被這個血肉橫飛的場面所震驚。不過在戰場上子彈擊中手榴彈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如果是狙擊手精準射擊的話,第一槍打手榴彈更是莫名其妙,通常狙擊手首先是射擊高價值目標,例如指揮員、通信員或者重武器操作手,刻意打爆手榴彈有些不合常理。退一步說,如果真的出現了子彈擊中手榴彈的情況,也不會出現哧哧冒火花,隔了幾秒鐘才爆炸,而是在子彈擊中手榴彈戰鬥部的瞬間就會爆炸。還有人覺得會不會是流彈飛過擦燃了手榴彈拉索,這才有哧哧冒火花,但是手榴彈拉索是在手榴彈柄里,平時根本不會外露,只有到了要投擲手榴彈時,還得先擰開手榴彈蓋,再拉出拉索,所以流彈意外引燃拉索更是不可能。
圖5:影片中手榴彈爆炸整個人都被炸成了碎片
還有就是最後扭轉戰局的是坦克及時趕來,運輸隊是在遭到伏擊的第一時間就呼叫增援了,但以當時解放軍的步坦協同,短短几分鐘內坦克就能應召來援,簡直就是奇蹟了。而坦克能在幾分鐘內趕到,說明和運輸隊的距離很近,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讓坦克直接掩護運輸隊?非要在運輸隊遭到伏擊後才趕來?對於坦克這麼快就出現的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剛巧附近有輛坦克路過,聽到槍聲主動趕來支援,只是這樣的概率實在太小了。
所以,從軍事片的角度來看,《芳華》顯然不夠理想,遠遠不如馮小剛之前導演的戰爭片《集結號》。
感人的情懷片
不過戰爭在影片中所佔篇幅並不多,重頭戲還是展現劇中人在那個年代裡懵懂的情感、複雜的人性所交織而成的矛盾與衝突。同時,通過場景、道具,甚至有些僅僅只是一閃而過的小道具,凸顯了那個年代所特有的印記,來向那個年代致敬。例如:頭上一顆紅五星兩片紅領章的65式軍服、寫滿大幅毛主席語錄的牆面、喇叭褲蛤蟆鏡、「北京」旅行袋、大白兔奶糖……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很容易會被這些似乎是不經意的細節,觸動了心底里那段久藏的記憶。
圖6:影片中的服裝和道具,都帶著那個年代的明顯印記
而劇中人都是部隊文工團的,自然少不了那個年代獨特的藝術元素,於是在影片里和劇情緊密貼切的歌曲,就成了最具有情懷的載體。
當陳燦帶來了俗稱「獨眼龍」的單喇叭錄音機,給女兵們播放鄧麗君的《濃情萬縷》,陳燦還特別關上了大燈,還在小燈上蒙上紅布,在這種刻意營造出的那種溫馨朦朧氣氛中,鄧麗君的柔美歌聲飄揚開來,在那個年代被視為「靡靡之音」,卻就在一剎那完全顛覆了鏗鏘的革命歌曲的影響。以至於一貫表現出色的「活雷鋒」劉峰都在這歌聲的催化下,大膽向林丁丁表白,並一把將林丁丁擁入懷中——這個事件也就徹底改變了幾個主人公接下來的人生命運,《濃情萬縷》在影片里就是引發了後續故事的導火索。
不出意料,劉峰受到了處分,離開文工團下放伐木連,應該說這樣的處理,在當時來說已經是對劉峰格外開恩了,這種情況開除軍籍都不是沒可能。在劉峰離開文工團時,只有何小萍來送行,在文工團大院的門外,兩人沒有說話,也不需要說話,音樂響起,那是沒有歌詞只有旋律的《送別》,李淑一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毫無疑問,這首歌最適合表現此時此刻那種被壓抑的傷懷。
圖7:影片男女主角劉峰和何小萍
戰爭結束,文工團按慣例要下部隊慰問演出,一曲《英雄讚歌》當然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影片中唯一一次表現文工團歌唱演員林丁丁的歌喉,「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這首源自抗美援朝題材戰爭片《英雄兒女》的插曲,是那個年代裡耳熟能詳的。在戰爭中劉峰和何小萍都成了英雄,以他們兩人那份純真善良的本性,成為英雄並不意外,試想下,自私的林丁丁怎麼可能在生死考驗面前毫無畏懼?而由她來唱這首英雄讚歌,真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文工團很快解散,在散夥飯上,當一曲《駝鈴》響起,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地一起合唱「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此時,曾經有過的齟齬,嫉妒,矛盾,都已經忘卻,只有濃濃的戰友情在歌聲里,在酒杯里。
影片最後,劉峰和何小萍在蒙自車站的長凳上,互訴衷腸,劉峰用僅有的左手將何小萍擁入懷中,隨著蕭穗子介紹了兩人之後生活的畫外音,畫面上只剩下空無一人的長凳,片尾曲響起,那是1979年的影片《小花》插曲《絨花》「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錚錚硬骨綻花開,滴滴鮮血染紅它……」蘊含在歌詞中的片名,是那樣恰到好處。影院散場燈光亮起,但很多觀眾卻依然在坐位上,靜靜地欣賞這首歌,歌聲在耳邊縈繞,情感在心底共鳴。
圖8:《芳華》的海報,確實是一部相當不錯的情懷片
《芳華》就是一首歌,一首向那個時代致敬的歌,一首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歌,一首歲月遠去情懷依舊的歌,一首芳華永久的歌。
本文首發於觀察者網
※過去了八十年,南京大屠殺到底有多少中國人被害還是沒真正弄清楚
※張學良的軍事水平究竟如何?
※出人意料,日軍一開始並沒有進攻南京的計劃,是第10軍的抗命之舉
※一寸山河一寸血,青史終銘烈士心:2017年南京保衛戰死難將士紀念活動
※從一張日軍刺殺中國戰俘的老照片說起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