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芳華》—— 理想主義的幻滅

《芳華》—— 理想主義的幻滅

原標題:《芳華》—— 理想主義的幻滅



《芳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寫在文工團大門和影壁上的碩大、粗曠而有力的宋體字標語口號,以及無處不在的領袖像、黨徽、軍徽、顏色明亮鮮艷的旗幟、橫幅和牆畫。它們像凝固在時間隧道中的里程碑,回溯的是一個曾強烈存在但現時業已消失殆盡的時代氛圍。當年正是在這些話語和形象的強烈示意下,許多人別無選擇地懷著相同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又在隨後到來的分崩離析中不斷回味那些外表逐漸模糊但內在卻深入骨髓而不能磨滅的印記。

即使在那個年代,對於不同遭遇的個人來說,這些標誌性的圖像和文字也承載著迥異的意義。在《芳華》開始,當何小萍背負著「出身不好寄人籬下」的沉重心理包袱跨進文工團大門時,這些雄壯的標語代表著她被一個光榮而振奮的集體所接納,她由此可以擺脫過往的壓抑屈辱陰霾而綻放出一段絢爛的青春人生。而在影片的中段,因一時個人衝動而犯下「作風」問題的劉峰被逐出文工團,他形單影隻地邁出大門,身後的革命話語對他形成的是一股無聲但嚴酷的壓倒性批判,無論他如何辯解、反抗甚至以自我犧牲來洗刷自己的清白並表達內心的忠誠,那扇光榮集體的大門都再也不會向他敞開。當他身背行囊回望那巍峨而鐫刻著理想的影壁時,他意識到自己和它已經站在了鴻溝的兩側,在未來的人生中不可能再產生任何交匯。



《芳華》就是以這樣的意圖開場:它首先要描寫的是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他們出身不同性格迥異,被崇高的精神感召所鼓舞著,以自己的身體做為武器,借舞蹈和音樂為表達形式,在一個思想和行動極為統一的集體領導下,夢想於火熱的生活中綻放自己青春的熱情和理想。這不僅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更是組成集體的每個人奮鬥的核心動力。在「理想」的旗幟下我們看到了性格各異但激情統一的眾多人物:外表寬厚和藹樂於助人但內心情感涌動的劉峰,脆弱敏感與堅強執拗集於一身的何小萍,嬌媚動人又攻於心計的林丁丁,身懷正義感同情心的蕭穗子等等。


但是被革命所激蕩的理想主義是否足以將所有這些人擰成齊心協力的一股繩?在開場帶著鮮明時代特色充滿青春活力的大段舞蹈展示後,《芳華》才展現了看似「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集體生活中內在涌動的矛盾所在:身份、階層、情感和認知所造成的差異在看似整齊劃一的集體中攪動起一陣陣波瀾。在遞次升級的衝突中,何小萍被嘲笑和孤立,重新墮入充滿敵意與蔑視的陰影中,而這一切只是因為家庭出身背景在個人心頭無法抹去的烙印。而劉峰則因為胸中難以抑制的強烈情感而跨越了彼時「男女授受不親」的紅線被當成「流氓」遭到唾棄隨後被掃地出門,幾乎沒有人念起他曾經為別人所無私奉獻的一切。也許做為觀眾的我們這時才意識到融入集體的代價是放棄自己的慾望、情感和價值認同成為眾多「螺絲釘」中的一個,任何一個不屬於整體「大機器」的個體異動都會導致某個「螺絲釘」被當成次品淘汰出局。


在影片的後半段,劉峰竭盡全力洗刷瞬間衝動而帶來的終生「恥辱」,甚至不惜以戰爭中接近於瘋狂的自殺式犧牲來證明自己的忠誠、勇猛和英雄氣概。但當硝煙散去後一個時代結束,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在剎那間化作輕煙散去,集體的分崩離析讓一切衡量標準都頓然實效,對於光榮與恥辱的判斷不再重要,「劉峰」們只剩下做為卑微的個體苟延殘喘的後半生等待捱過。


與劉峰努力證明自己是合格「零件」的努力相反,馮小剛賦予了外表柔弱的何小萍以非同常人的反叛精神,她嘗試扭轉自己為命運所操控的被動狀態,而成為《芳華》中閃耀著個性絢爛色彩的唯一亮點:在劉峰被所有人拋棄時,她正大光明地走進他的房間表明對他無條件的支持;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從集體中退出以抗議劉峰和自己所遭遇的不公正對待;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榮譽的時候,她的潛意識寧願讓自己分裂也不願重新成為那顆順從的「螺絲釘」;當她在精神病院的草坪上穿著病號服獨自翩翩起舞時,我們意識到她內心最真實的期許是以自如美麗的綻放姿態壓倒被蔑視的屈辱,贏回她自認為在集體中應有的位置。這樣的願望還和代表著理想的集體相關,但她不再從屬於後者而是在自由中無限接近」理想「所承載的美好、解放和釋懷。當然,這也只是在精神錯亂中油然而生的奢望。



在影片的結尾,已經人過中年的劉峰和何小萍互相依偎在墓地旁的長椅上,疲憊、困惑、茫然。在追尋理想和榮譽的道路上他們耗盡了精力,而時代的突然扭轉把他們從前進的歷史車輪上狠狠拋下,過往一切的意義何在呢?這時我們再重回影片開首那些被華麗的運動長鏡頭串連起來的舞蹈動作調度,馮小剛實際上在這一刻就已經回答了結尾浮現出的疑問:正是那些健美的軀體、昂揚的精神、澎湃的力量和充滿律動的活力在舞台上留下了永恆的青春瞬間。並不是每個生命都有這樣寶貴的機會綻放自己,它的絢爛美麗超越了其他一切恩怨情仇而具有永恆不滅的價值。這同樣也是「理想」的一部分。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後半程起,以王朔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和影視創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反覆描述、探討和渲染「理想價值失落」的痛楚和迷惘。他們這一代紅旗下誕生和成長,卻在劇變後的另一個時代成名的文化人,一直在思索那些曾經為之無限衝動的理想主義情懷的價值。王朔的小說《玩的就是心跳》《動物兇猛》,謝飛的影片《本命年》,姜文的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如是思路下的產物。而葉京更是以電視劇《夢開始的地方》《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和電影《記得少年那首歌》反覆褒揚那個時代的熱血激情。



導演馮小剛做為他們的同齡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這條道路上的同行者。《芳華》所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部隊文工團的興衰史,同時也是一幅涵義複雜的理想主義歷史圖景。在其中個人的夢想、情感和人生價值與革命情懷激蕩下的集體主義榮譽使命緊緊捆綁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而革命時代的消退和集體的離散所帶來的理想主義失落,又成為整整一代人無法遺忘的創痛。


《芳華》在技術上並不是一部完美的影片,但如果僅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一部具有情感考古意義的影片。它將那個時代的風貌和在其中歷盡滄桑的人物心理生動還原,讓後輩們得以在完整的情境中理解和感受特定時代的個體遭遇。這是它做為一部21世紀中國電影的價值所在。


馮小剛在採訪中說:《芳華》是「美好」。但其實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更多是「美好」隕落的過程。正如一出悲劇中英雄逝去的段落才是它的華彩,在回看這不同時代的變遷時,曾經「美好」但已然飄散不復存在的理想主義也許才是最動人的。


END


文章來源:豆瓣影評


本文作者:九隻蒼蠅撞牆(來自豆瓣)

【復旦人文智慧課堂】由復旦哲學學院主辦,以復旦大學著名教授為師資主體,並通過吸引一批國內一流的人文學科教授、學者進駐課堂,促進中西哲學思想和中國社會現實相結合,從而幫助中國的商界、政界精英修身養性、提升境界,為學友決策未來提供新思維和新視野.


微信ID:fudanguoxu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復旦人文智慧課堂 的精彩文章:

人文歷史地理趣談2?周振鶴:江南江北江東江西
祭南京大屠殺80周年|縱使原諒,也絕不能忘卻
豐子愷|秋將盡,世相依舊無常
藝術到底有什麼用?見解沒有比這篇更深的了.....
你聽過他寫的從前慢,可你沒見過他的詩與畫

TAG:復旦人文智慧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