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讓朴樹可以一死的《送別》送的是誰

讓朴樹可以一死的《送別》送的是誰

本文1787字,讀完大約需要3分鐘

很多年前,朴樹說「如果《送別》的歌詞是我寫的,我當場死那兒都可以。」

上周,他在節目上唱起這首歌,唱到一半失聲痛哭。

這首詞誕生在上個世紀,寫這首詞的作者,曾被林語堂評價「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他是精通音樂、美術、書法、戲劇的大師李叔同,也是後來告別紅塵的出家人弘一法師。

李叔同年輕時在日本留學,曾聽過一首日文歌《旅愁》,這首歌翻唱自一首美國的民謠《夢見家和母親》。悠揚凄婉的曲調讓他大受觸動,隨即根據這個編曲,譜寫了新詞,就是現在廣為傳唱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不過關於《送別》的由來,流傳更廣的還有一個版本,為它增添了更具體的意義。李叔同有一位摯友許幻園,滬上著名的詩人小說家,曾是上海的富庶大戶。清政府倒台後,全國上下政治運動風起雲湧,許家受到時局牽連破產。一年冬天,大雪紛飛,上海一片凄涼,許幻園決定離開上海北上,兩個人最後一次見面是在李叔同的家門口,許幻園留下一句話:「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便揮淚而別。李叔同百感交集又自知無法挽留,只能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然後回到房間里,讓夫人彈琴,自己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傳世佳作。

不管是哪個版本,可以確定的是,寫出《送別》的李叔同,至少還沒有成為弘一法師。中年以前的李叔同,是敏感的文藝男青年,他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少爺,儘管父親早逝,但生活依然平順。他8歲讀四書五經,學書法、金石,13歲習訓詁、攻歷朝書法,便有名氣。15歲那年,便一口吟誦出,「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青少年時期經歷過的最大挫折大概是康梁變法後,全家逃到上海避難。不過靠著殷實的家業,李叔同得以繼續研究自己熱愛的藝術。

當時在上海有個文藝團體「城南文社」,就是以許幻園為首集結的一批上海的文人才子,他們每月聚一次,相互切磋詩詞文章,聚會的地點就在許幻園家的豪舍「城南草堂」。李叔同到達上海以後,在機緣巧合下加入了文社。他才氣出眾,在許幻園舉辦的一些懸賞徵文活動里,總是名列前茅。

許幻園仰慕李叔同的才華,極力邀請他到自家城南草堂同住。李叔同應邀住進草堂後,許還特意在他的房門前掛上一塊寫有「李廬」的牌匾。從此許李兩家和睦相處,這一年李叔同才20歲不到。

在李叔同的回憶里,住在城南草堂的6年,是他人生中最幸福的6年。他在那裡結識了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加上許幻園,五人結為上海灘小時代兄弟團,號稱「天涯五友」。每天醒來,跟摯友們一起擺弄書畫,研究金石,討論文章詩詞,不聞窗外事。在那6年里,母親、妻兒、朋友都在身邊,人生所有的快樂大概都歸結於此。

轉折開始於1905年,母親王氏病故,李叔同因為上街選棺木,沒來得及見母親最後一面,這成為他終身的遺憾。後來扶靈柩回老家,葬禮當天400人穿著黑衣,氣氛悲傷,他也不哭天嚎地,只是在靈堂里一邊彈鋼琴,一邊唱悼歌,倒是參加葬禮的見者落淚。這場葬禮後,他就東渡日本留學去了。

李叔同的26歲,是充滿離別的一歲,他在這一年失去母親,告別了草堂和朋友,也沒有帶上妻子兒女,獨自一人去東京學美術,學西洋繪畫。在他看來,從這一年開始,他的人生只剩下「不斷的悲哀與憂愁」。儘管他後來在日本又有了新的太太,10年後又回國到學校任教,結交新的朋友、學生。不斷認識新的人,又不斷跟舊人告別,然後更增一層「悲哀」和「憂愁」。

有的人面對「憂愁」會本能地選擇逃避,然後在一次次面對生活的挫折後日益消沉頹廢。有的人則會超然於這份憂愁,在絕望和喪氣後看到新的世界,這是更艱難的境界。李叔同就是後者。他在這期間寫下《送別》,有一點凄涼,更多的卻是瀟洒、通透、「悲欣交集」,正如他在臨終前留下的四字絕筆。

1916年,他在這份「悲欣交集」中,決定徹底跟自己的前半生告別。他在杭州找了座僻靜的寺廟,修心拜佛,2年後正式出家,取法號弘一。

在李叔同出家幾年後,和「天涯五友」的另外三人許幻園、張小樓、袁希濂重聚過一次,五友中的蔡小香已經過世,許幻園北上仕途不順,家道中落,袁希濂也早已卸去政職,在袁的勸說下,許、袁兩人後來也出家為居士,許幻園在兩年後過世。李叔同從此閉關向佛,斷絕一切塵世往來,專事佛學著述。

關於《送別》,現在能夠找到的最早的中文錄音版本之一,應該是1935年,百代唱片發行的一張由龍珣演唱的老唱片。龍珣是當時北京北師附小的學生,他唱的這個版本的《送別》,李叔同當時還有一段新詞: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

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只是現在流傳的只剩下了前半部分。

20世紀80年代,導演吳貽弓將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拍成電影,他為童年的英子經歷的每一次離別,配上《送別》的背景音樂。

後來《送別》被錄入小學教科書,長大後又成為每一場畢業式的輓歌。

100年過去,沒有了長亭古道,離別依然刻骨銘心,你心中的《送別》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原創不易

您的打賞是最好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有營養 的精彩文章:

這才是真·芳心縱火犯:你的頂親親的摩摩
佛系中國說
你的南京大屠殺,那些日本惡魔們的青春
北京的天空,有多少著名的招牌存在又消失……
西天取經,取回的是真經還是廢紙?

TAG:談資有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