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揮人文職能 弘揚傳統文化——在文言文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

發揮人文職能 弘揚傳統文化——在文言文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

陳芳,女,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從教11年所撰寫的論文分別獲得國家級、省級一、二等獎,曾多次參加各類教學觀摩和賽課活動,教學成績優秀。

發揮人文職能 弘揚傳統文化

——在文言文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瑰寶, 也是其民族的文化之魂。對於傳統文化,一方面我們看到,國外尤其是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對其民族的傳統文化不遺餘力地採取各種保護措施;而另一方面,還能看到周邊的某些國家甚至對一些屬於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諸如端午節,本草綱目,李時珍,西施,甚至黃帝和漢字等進行瘋狂的搶注申遺。再反觀我們自己:麥當勞取代湯圓、水餃成為年輕人飲食的首選,情人節、聖誕節逐漸遮掩了端午節、中秋節的光芒,所謂的「潮人」將外國的糟粕文化奉為經典,卻連唐詩宋詞也未必記得幾首。

面對當前傳統文化遭遇的嚴峻形勢,語文作為最具人文性的課程,應當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因此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下面探討一下本人在文言文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的做法。

壹 介紹背景,展現傳統文化之神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要想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既完成教學任務,又向學生傳授某種文化幾乎不可能的事,只能「管中窺豹,略見一斑」。古代的文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在其文章里有太多的歷史淵源、社會現實、精神內涵……通過對課文背景的介紹,能讓學生對作者所處的時代、作者的處世思維等有個粗略的了解,結合課文的內容,能吸收掌握與課文相關的一些傳統文化的精神。

如通過「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引入課文《春江花月夜》,介紹作者張若虛,同時介紹與張若虛齊名的「吳中四士」的其他三位賀知章、張旭、包融,還可以介紹這篇作品的歷史地位:《春江花月夜》是唐詩中的一株奇葩,摒棄了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屬陳隋樂府舊題,因成就卓絕,被後人評為「孤篇橫絕,竟成大家」、「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近代聞一多讚譽它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又如在講授李密《陳情表》時,除了介紹該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之外,還應該介紹儒家文化中「孝」的思想,教育學生孝順父母、孝順長輩。

貳 解析字詞,剖析傳統文化之形

《漢字學通論》中講到:「語言是民族形式的第一要素、第一標誌。」文字是語言的根本,本身就隱含著本民族的某些特質。文言文是我們民族特有的語言形式,體現了語言的民族風格特點,也體現了民族傳統思想文化的個性。通過對文言文字詞的剖析,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個直觀的了解。

在平時的授課中,可以貫穿一些課外的東西激發學生對漢字的興趣。可以從造字法讓學生感受漢字的特點,如人、山、從、忍等字的也可以由來;通過某些字來揭示漢字中的民族審美意識,如從「羊」字入手,我們祖先認為羊大即為美,因此可以引申出很多字:美、羹、羨、祥、羲、善;還可以揭示漢字中包含的先民道德準則、為人處世心理,如二人為「仁」,即友善待人等等。

而在對文言文字詞的剖析過程中,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字形,探索詞義與字形的聯繫,感性地了解詞義產生的背景,理解字詞的文化內涵,達到真正掌握詞語的目的。如「何處春江無月明」的「明」,按結構方面來解,日月結合,也就是陰陽相結之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明」字醞釀著世間萬物,世間萬物離不開日月,日月之衡,維持著我們的生活。其次,引導學生了解詞語使用的規律,了解古人使用語言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體會古人鍊字鍊句,重形象,重凝練,重表現力的文化傳統,古為今用,去發現創造,不斷豐富民族語言。如「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共」,體現明月與潮水相伴相生的詩意聯繫,賦予月升起時的動感,而「生」,賦予月、潮水乃至整個自然以活潑潑的生命。

叄 感知全篇,感悟傳統文化之魂

文字是承載傳統文化最基本的載體,通過對整篇文章的感悟,能夠體會到作者的喜怒哀樂,人間的悲歡離合,最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融入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間的情。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開,構成一幅天地一體、色彩絢麗的完整圖畫。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為外在線索 ,呈現出月下靜謐、朦朧、純凈、澄澈的優美詩境,意境開闊高遠。

又如杜甫的《琵琶行》,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用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表達離情別緒,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

肆 課後布置,傳承傳統文化之義

「百姓曰用而不知」是《周易》里的一句話,意思是有些道理人們每天都在用卻不懂,時間久了,這些道理也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傳統文化離我們並不遙遠,只是平時很少受到關注。在結束一篇經典篇章的學習後,通常會讓學生在課後去尋找課文中相關的傳統文化,如講完《離騷》後,會讓他們儘可能多地去查找端午節的典故,收集各個地方過端午節的習俗等。而學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後,也會讓學生去收集中秋節的習俗,去找關於「月」的文化以及與「月」有關的文學作品等。

總之,傳統文化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財富,學生是民族的未來。面對社會發展對傳統文化產生的衝擊,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才能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文化的傳播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我們義不容辭!

? END ?

本文作者 陳芳

文字編輯 黃自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們對日本的誤解有多深?
虎門二橋 世界第一跨 橋塔90層樓高…給偉大工程師們點贊!
成為男/女朋友對我而言真的挺難的!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