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松柏嶺村,嵌入村史的手工麵線
松柏嶺村位於普寧市池尾街道西南方,因村落群山環抱,山巒重疊,滿山古松參天,取「松柏長青」之意而雅稱松柏嶺,別名虎落嶺。
始建於明朝嘉靖年,因先祖從福建遷來此地定居而形成,現人口2113人,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傳統三合土潮式民居,少部分為現代鋼筋水泥樓房。
村中有咸麵線手工作坊多家,是普寧麵線主要產地之一。手工麵線,成為松柏嶺村闖進人們視野的個性化名片。
簡史·松柏嶺村手工麵線
明朝末期
松柏嶺村出現家庭手工揉面、拉成條狀麵條,請客祭祖敬神習俗。
清朝中期
手工揉面、拉麵、日晒、蒸面等麵線加工工藝逐漸形成,彼時的麵線長而細,既可長時間保存,也可直接食用,更是麵線湯、炒麵線、干撈麵線等民間美食的原材料。
初具禮品和貢品(祈福、祭祖、敬神)功能,被廣泛用於進宅、新婚、添丁、祝壽等場合。
鴉片戰爭之後
隨著商品經濟發展,社會需求量越來越大,松柏嶺村手工麵線的禮品、乾糧特性不斷提升,成為普寧地方性禮品和外出乾糧。
民國期間
普寧麵線作為南昌起義部隊、游擊隊、武工隊、政工隊外出執行任務的乾糧,松柏嶺村手工麵線同樣功不可沒。
20世紀六十年代初期至今
松柏嶺村成立集體麵線作坊,利用寒媽水庫灌溉渠道落差建設水力磨房磨製麵粉,使麵粉質量得到質的飛躍,同時提升制面技術,完善、固化 「揉面」、「搓面」、「上面」、「日晒」、「汽蒸」五道程序、128道工藝,實現標準化、規劃化生產。
今天,雙戈頂山腳下的松柏嶺村,青山綠水,民風淳樸。時代前行,村中的歷史遺迹總在老去,風雲變幻,手工麵線在村民的傳承與守護下,不曾因世事變遷而瀕臨失傳,反而散發出歷久彌新的「古早味」,成為普寧式鄉愁的最初來源。
在這變與不變之間,恰恰印證著一句話——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來源:善治池尾)
※男子雕刻儺面具十年磨一劍 500元一個銷售一空
※畫家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 她16歲成「人民幣姑娘」
TAG:鏡頭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