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英宗親征瓦剌時糧食準備充足,為何14天後就「兵無糧馬無草」

明英宗親征瓦剌時糧食準備充足,為何14天後就「兵無糧馬無草」

「倪六」在讀者評論中說「明英宗從大同返回,是因為『兵無糧,馬無草』,這可不是崇禎年,讓文官貪的糧庫跑耗子的年代,不要說宣大存糧了,通州大營就有數百萬石糧食,可惜這些糧食皇上的兵馬卻吃不到,這是什麼道理?」

「明帆來襲」在讀者評論中說:「怎麼不提後勤的,五十萬人吃喝沒保障,怎麼北京保衛戰反而調糧速度飛速」

可見,兩人的觀點是一致的。今天我就系統地駁一駁這一觀點。

大概的行軍示意圖。我的技術能力很差,對我老家以外的地區也不太熟,關於路線圖問題,方家多指導

1)明英宗「親征」帶去了多少人?

明英宗從北京「親征」帶走多少人?《明史》中的「英宗傳」、《明英宗實錄》都沒提帶了多少人,但都寫了「死者數十萬」。《明史紀事本末》則寫了五十餘萬人。

但實際呢?

劉定之在回憶錄中寫有「官軍、私屬」五十餘萬人。也就是說,兩本正史包括清朝人寫的《明史》,都在給明英宗遮羞臉!

「官軍、私屬」!誰有權利帶著私屬去?皇帝、太監、文武大臣等。那麼,私屬所佔比例是多少?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英宗時期軍紀已經明顯不如永樂、洪武時期。

英宗時期,在北京的軍隊,滿打滿算能夠抽調的部隊也就是30多萬人,短短几天從其他地區調來軍隊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剩餘的20來萬人只能是皇帝、大臣的「私屬」或者運糧人員。

五十多萬大軍中,三分之一的人都是沒有戰鬥力的「家人」,那麼,這是真的去打仗還是去遊玩?

其後,我們從他們的行軍路線來看看其中到底有無問題,特別是,于謙、文官集團是否有意識地用「糧食逼死」明英宗、王振等人。其實,這點很可笑,「用缺糧」來逼回英宗倒可能,但「用缺糧」作為逼敗明英宗那就是「神話」了。

要想達到這一點,只能有一種情況,有掌控明英宗、王振意志並控制二人權力的人,已經預見到了王振會死、英宗會被抓。這種人是誰?只有兩種人——神仙和臆想家。

行軍路線圖1

2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明實錄的路線圖問題

我們先看看行軍路線問題,和對應缺糧的時間。從劉定之、《明史紀事本末》我們可以看到,8月18日前的一兩天的記載,已經開始出現缺糧的問題,18日這一天出現嚴重餓死問題。

在行軍、退軍的路線圖問題上。《明史》、《明史紀事本末》兩本書都不如《明英宗實錄》詳細,因此,我們以《實錄》為例,列一下路線線路並做一些解釋:

8月4日親征,當晚大軍走到今北京市海淀區唐家嶺地區;8月5日到達昌平區的龍虎台,結果軍鼓一響,大軍騷亂,您看,這是啥軍紀和戰鬥素養呀!8月6日,英宗派人去祭掃太宗的長陵,並強調了軍紀問題,這一天行進速度非常緩慢,算作是休息吧;8月7日,大軍出居庸關,關沒有聽從文官們的建議在此地住夜而是繼續前行。

8月8日,到榆林站,也就是今天的延慶區的康莊鎮,此後幾天都在今天張家口市行軍;8月9日到達懷來;8月10日到達雷家站,也即懷來縣的新保安鎮地界;8月11日到達宣府,這裡的到達宣府只是說到達了宣府地界,因為趕上大雨,基本上屬於文武與王振等宦官在爭吵是否該回北京去。這點按照「文官集團」陰謀論的觀點,我對這些文官們表示很悲傷,你們還不知道那呀,在北京的文官們把你們拋棄了。

8月12日,大軍到達雞鳴山;8月13日到達萬全峪;8月14日到達懷安;8月15日到達山西天鎮縣的天成西;8月16日到達陽和,也就是山西陽高縣,在這裡「車駕次陽和城南時,伏屍滿野眾益寒心」;8月17日聚落驛(所);8月18日到達大同;8月19日準備回師。

現在我們就該談談「缺糧」問題了,到了大同後,想必「缺糧」問題就該有一定緩解了。同時,有一個疑問,來的時候五十多萬大軍,到土木堡的時候,有史料卻載「二十多萬」,那二十多萬人呢?這是很值得懷疑的地方。但因為,明英宗後來複辟,許多資料其實都找不到了。

(3)明英宗「親征」前,準備了多少軍糧

按照《明史紀事本末》記載:8月18日到達大同的時候,軍隊缺糧問題已經很嚴重,已經開始大量死人。那麼,8月4日、5日出征時間不一定,《明史》、《明英宗實錄》都說是8月4日,為了方便,我們就算從4日出發當時糧食充足,到18日時糧食嚴重不足,這才不過14天的時間。

那麼,英宗到底準備沒準備糧食?

答案是:準備了。

到底準備多少呀?《實錄》中記載:庚寅。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官軍操練者,人賜銀一兩、胖襖褲各一件、?鞋二雙、行糧一月作炒麥三斗、兵器共八十餘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為負輜重,把總都指揮人加賜鈔五百貫。

根據測算,軍隊每人「炒麥三斗」相當於今天的48斤,平均每天1.6斤。很顯然,這個糧食量雖然並不多但也夠吃。因為稍後的「北京保衛戰」時期,守城的民兵還二斤糧食呢。庚寅就是31日,也就是1449年7月31日下旨準備「親征」,之後群臣反對,8月3日決定出征。8月4日或5日出發。

行軍路線圖2

(4)軍糧都被誰吃了——準備不足、吃乾飯的人太多

在短短的時間內集中了分布在北京周邊地區的大部分部隊、準備了十多萬頭驢、從府庫中拿出並分發給報到的軍人的武器和衣褲鞋等物資,僅用了三四天的時間,這個速度就是現在都很難達到。

這個速度比永樂皇帝「五征漠北」時期的效率還要高效。永樂五次出征,從宣布出徵到實際出征都需要七八天以上的時間,這七八天的時間還不包括下旨準備的時間。

結果如何?英宗出征僅僅十三四天就糧食危機了,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出至少兩個問題來:

其一:吃糧食的閑人多了,準備的是軍糧,來的卻是「軍人、私屬」。而且,當兵的軍人屬於受「剋扣」的一方。很顯然,皇帝、太監、大臣們的「私屬」在「糧食分配」上,會更有優先權。

其二:明英宗是否知道缺糧食了?是否下旨要求北京的代宗送糧食來?有無這方面聖旨呢?那麼,在北京的官員們有權力不經聖旨命令給你送糧食呢?

另外,送到哪裡?如果,知道送到哪裡,北京準備糧食、調用糧食、配送糧食、趕上大軍路程需要多少天?你下旨人員來到北京需要多長時間?這些加在一起的話,需要多少時間?這時候,「親征」大軍不可能停止不前吧,你得預計出會走到哪裡。

如此情況下,很顯然,出關的路線必須要經過策劃。問題是,也先在哪裡?明英宗去打仗本來就得有主要敵人,是跟隨敵人而出,那麼,這個出關進攻路線,根本就不可能事先擬定。

同理,撤軍路線也根本就無法確定!所以,在北京的文武官員們都不可能提前半個多月就預知出關、撤軍路線。同時,明英宗也不可能對自己的「無聊」舉動,做出什麼準確規劃,他更不可能下什麼旨意去要求北京給他來送糧。

于謙、文官集團人員成心不給糧食,實屬誣陷。

最後,提前預告一下:我們下篇重點說說退軍路線,談談除了于謙、文官泄密,陷害明英宗和王振外,還有宣府、大同兩方面泄密陷害明英宗、王振的說法。

總之,在某些人的眼裡:英宗神武,王振文武雙全智勇雙全、大明朝也就是王振、劉瑾、魏忠賢這些大太監能救國。總而言之,「土木堡之敗」就是文官、武將把他們兩個人給害了。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明英宗實錄》180卷、181卷;《明史紀事本末》土木堡卷

陽高縣現今圖

3位於謙的同僚與谷應泰聊聊,那場無規劃、無規矩、無能人的必敗戰爭

1862年中國人捧美國人成長江航運霸主,11年後李鴻章、盛宣懷欲爭回老大

永樂大帝「五征」輝煌,為何25年後「土木之變」差點兒亡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1862年中國人捧美國人成長江航運霸主,11年後李鴻章、盛宣懷欲爭回老大
高麗國王在心中沖元順帝怒吼:從今天起我改名叫王顓,顓頊的顓!
小國的悲劇,高麗國的最後60年:元朝、明朝、高麗三方演義
大明「海軍」為何從世界第一,落後於葡西荷英等國
3位於謙的同僚與谷應泰聊聊,那場無規劃、無規矩、無能人的必敗戰爭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