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們為何會產生同情心?

我們為何會產生同情心?



同情心,或許在當下已經不再是什麼好詞。畢竟稍微流露得多一點,「聖母」之名就難免降到頭上。在這個外有難民恐襲作惡,內有倒地老太訛詐,以及各種博同情求募捐的年代,似乎人們都厭惡泛濫的同情心。



眠眠同樣不喜歡廉價的同情,但同時我也承認,

同情心永遠是人類最美好的品性之一。

其實,

並非只有人類才有同情心

,甚至可以說,人類的同情心只是動物相似反應的更高級體現罷了。



在眠眠接下來要說的內容中,存在一個主角,以及一個反派,對,是不是喜聞樂見……








01



咱先說說這位反派,在浩瀚的海洋中,這貨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天敵的存在(當然,人類除外)。更有趣的是,位於海洋生物鏈頂端位置的它們,卻有著海洋版大熊貓的萌系外形……




是的,你們想必都猜到了,它的名字叫做

虎鯨(Orcinus orca)





虎鯨的名字中雖然有個「鯨」字,但其實是被劃分到了

齒鯨小目中的海豚科

中。然而作為海豚家族中體型最大隻的大佬,虎鯨的狩獵掠食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它們那7、8米長,5噸多的塊頭,趕上靈長目的高超智商,再加上擁有複雜的語言,

讓虎鯨無論是單挑還是團戰,都幾乎是海洋中遠近無敵的存在。




也許有人會問,同樣赫赫有名的大白鯊,難道沒有一戰之力嗎?





1997年,美國海洋學家在舊金山附近的

法拉隆群島(Farallon Islands)

拍攝到的一幕,或許可以解答這個問題。當時,有兩隻成年雌性虎鯨伏擊了一隻加利福尼亞海獅。正當兩頭虎鯨洋洋得意地戲耍著嚴重受傷的戰利品時,

一位不速之客出現了



一頭大白鯊嗅到了海獅的血腥,也想來分一杯羹。(事實上,法拉隆群島原本就是著名的大白鯊棲息地,眠眠曾經還在那裡參加過觀鯊tour……)





顯然倆虎鯨妹子對此是不滿的:咱搞到手的每一塊肉,都是自己努力掙來的,憑啥你來吃白食?很快其中的一隻虎鯨將這種不滿,轉變成了行動:

它丟下了海獅的屍體,轉而攻擊那頭大白鯊。




這頭虎鯨是個小個頭,只有4.5米長,而大白鯊也有3.7米的塊頭,兩者體型差距看上去並不算大,但是剛起正面來,頓時高下立判:虎鯨衝刺游向大白鯊,一頭將其撞翻,並以及其迅捷的速度和準確性咬住了鯊魚的頭部,

然後做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舉動,將它翻轉了過來。










我們有理由相信,

這種攻擊手段顯然是虎鯨對付大白鯊的常規套路。

因為當鯊魚被翻轉到肚皮朝天的時候,會立刻陷入一種叫做

緊張性麻痹(tonic immobility)

的硬直狀態,處於這種應激狀態下的鯊魚,會昏迷並失去意識,近乎於癱瘓,直到幾分鐘才會恢復過來。





虎鯨就是利用了大白鯊的這個弱點,將如此兇猛的另一種海洋霸主一招秒殺

(沒錯是真正意義上的秒殺戰五渣)

此外,它們在對待其他攻擊性強的魚類,比如帶毒刺的棘尾??、短尾??時,也會採用這種無傷又省事的戰法。




然後,可憐的大白鯊不明不白就這麼掛了,虎鯨妹子咬下了它的肝臟享用,留下殘餘的軀體揚長而去(虎鯨很多次襲擊鯊魚都只咬下它們的肝,莫非……魚肝油愛好者?)。




其實相比起這種單挑,

虎鯨的團戰能力更加令人吃驚









首先,虎鯨的語言遠超過人類語言的複雜度,

它們能發出62種不同的聲音

,每一種聲音都有著不同的含義。正是憑藉著這種交流能力,使得它們在團隊狩獵中能夠發揮出協同作戰的能力。




比如在捕獵海豹時,如果它們藏身於浮冰之上,虎鯨就會在領頭大姐大(是的虎鯨是標準的母系社會,老大都是雌性)的指揮下集體下潛,

並同時用尾巴拍擊水面,製造出巨大的波浪,將浮冰掀翻,再捕食落水後的海豹。





絕大多數情況下,此時的海豹非常無助,面對那些高聳著的背鰭(這也是虎鯨又名逆戟鯨的原因),它們只能嚇得瑟瑟發抖,毫無辦法。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海豹們卻能夠極其僥倖地逃脫虎鯨之口。

別想多了……靠海豹自己,或者指望虎鯨大發慈悲,那都是不現實的。





這時候,就好像那些好萊塢動作片的俗套劇情一樣,

會有一位大英雄忽然降臨,拯救世界……








02




2009年時,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海洋生態學家

羅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man)

在南極洲考察時,見到了令他倍感震撼的一幕。




當時,一群由五隻虎鯨組成的狩獵團體,在用同樣的方式圍剿一隻被困的

威德爾海豹(Weddell seal)

。它們很快就得手了,海豹被海浪衝擊著,連滾帶爬哀嚎著掉落水中,它絕望地試圖逃跑……




就在虎鯨們美滋滋地準備享用大餐時,一個龐大的身影出現了。





一頭15米長的座頭鯨橫衝直撞地沖入了虎鯨群,

一邊發出巨大的吼叫,一邊將自己壯碩的身體擋住虎鯨進攻海豹的路線。




接下來,

這隻座頭鯨又做了一件更加不可思議的事情。

當虎鯨們調換路線準備重新發起攻擊時,座頭鯨迅速下潛到海豹的下方,繼而翻轉自己巨大的身體,用胸部輕柔地托起海豹,讓它免遭虎鯨的捕食。





緊接著,座頭鯨就這樣穩穩托住海豹,

將它送到一片開闊的冰面,幫助它上岸逃脫一死……

然後經歷了劫後餘生的海豹,二話不說立馬消失在了冰面上(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大恩不言謝吧……)。


海豹:發生了什麼?我好怕怕……



同樣的場景,一次次地被人們觀察到。




2012年,在加利福尼亞的

蒙特雷灣(Monterey Bay)

,海洋學家也看到了類似的一幕。當時,一群虎鯨正在攻擊一頭帶著幼仔的雌性灰鯨。它們的配合異常嫻熟,攻勢極其猛烈,灰鯨獨木難支,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baby被咬死。





就在這時,一頭座頭鯨又一次神兵天降般地遊了過來,可惜它遲到了一步,但卻依然在堅持做著一件事:

阻止虎鯨群吃掉那頭已經死去的灰鯨幼仔。




這頭座頭鯨一直守著灰鯨的屍體,並將自己的頭部朝向它,與它保持著一個身長的距離,發出激烈而響亮的叫聲,

同時用尾巴不住地抽打每一頭試圖上前進食的虎鯨。

在接下來長達六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它一直在堅定地守衛著灰鯨的屍體,最終虎鯨們無法得逞,只能悻悻離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附近海域游弋著大量的磷蝦群,但座頭鯨卻對這種它最愛的食物無動於衷,長時間地堅守陣地,

彷彿死去的是它自己的孩子




從海豹、灰鯨,再到翻車魚、北海獅,座頭鯨一次次地保護著它們免遭虎鯨的毒手。

一頭另類物種,毫無利己的動機,把海洋弱勢群體的生命安全當作它自己的事業,這是什麼樣的精神?這是海洋國際主義精神!




那麼,為啥座頭鯨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呢?這是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










03




在我們探討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來了解下座頭鯨到底是怎樣一種神奇的生物。




座頭鯨英文名(humpback whale)

,又名大翅鯨、駝背鯨、巨臂鯨,屬於鬚鯨亞目的鬚鯨科。它名字中的「座頭」,其實並非是形容它的頭很巨大(雖然的確如此),

而是源於日文「座頭」(ザトウ),意為「琵琶」。




所以,

座頭鯨的得名,其實是說它的外形很像一把琵琶

(確實蠻像的……)。





成年座頭鯨的身長可達約11.5至16米之間,體重達到25至30噸,目前最大的雌性標本身長將近19米,僅是胸鰭就長達6米。然而根據捕鯨者描述,

座頭鯨最大的紀錄全長近27米,體重更是達到90噸之巨。




除了頭大(占身體的三分之一大小),座頭鯨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

就是它那對巨大的胸鰭




座頭鯨的學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就來自於希臘語中「巨大的翅膀」,這也是它得名大翅鯨的緣故。

座頭鯨的胸鰭單側長度可達5.5米以上

,幾乎達到體長的三分之一。它的鰭肢上具有四趾,

前端還有著不規則的瘤狀鋸齒

,簡直如同一把巨型鋸齒刀。





是的,這對巨大的胸鰭,就是座頭鯨強大的戰鬥武器,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這對武器還是附魔過的……





所謂的附魔,是指座頭鯨的身體上,有著許多的堅硬小疙瘩,這種玩意叫做

藤壺(Barnacles)

。胸鰭上密布的藤壺,可以有效增加揮擊時的傷害。




藤壺是一種節肢動物門顎足綱無柄目的動物,它們附著在任何海洋中任何可以附著的地方,

比如海岸的礁石,海中的船隻,海底的貝類,以及鯨魚、海龜甚至是螃蟹的身體上。





座頭鯨身上的藤壺,簡直可以用

「蠻橫不講理的殖民」

來形容,它們附著之後,就堅持不斷地將自己的壁板向著鯨魚的皮膚內側生長,

最終牢牢地鉗在裡面

,並隨著鯨魚的遊動捕捉食物。雖然一旦定居便終生無法移動,但雌雄同體的它們,會伸出超長的性器官相互受精,最終長成密密麻麻的一片藤壺社區……




雖然藤壺可以幫助座頭鯨增加一定的物理傷害輸出,但作為一個輕度強迫症(還好我沒密集恐懼症),眠眠無法想像身體上長著一堆玩意,又沒辦法摳掉,是怎樣的一種絕望……





正是憑藉著龐大的身形,加上犀利的武器,座頭鯨在面對虎鯨團體時,才能面無懼色地一打五。雖然虎鯨尖牙利齒,靈活性和速度也更強,但是座頭鯨的一噸重的大胸鰭來那麼一下,那可是致命的……




因此,每當它們聽見附近有虎鯨在團隊圍獵時發出的叫聲,就會立刻抖擻精神,從不遠處火速前來發動救援。




但是這也並非意味著,和虎鯨這樣的頂級掠食者搏鬥,就完全沒有風險。就好比大象碰上獅群,也得萬分小心,

那麼座頭鯨為什麼會展現出如此的大無畏精神,去拯救跟它全無關係的生命呢?是什麼原因驅使著它們一次次去冒險付出呢?










04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很古老的生物學問題:

動物究竟有沒有同情心?




請注意,這裡所說的同情心,是一種更加廣義上的同情心,

而不僅僅是父母對於子女的那種愛護。

在動物中,父母犧牲自己保護後代的事例比比皆是,但是我們這裡所討論的,是保護和自己沒啥關係的同類,甚至是其他類別的動物。





對於同類的動物而言,同情心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大家是同類,是親戚嘛……其實如果細細查證的話,就能發現更多根源性的東西。




在野生的印度恆河猴群(Rhesus macaque)中,動物學家常常觀察到這樣的一種現象,如果某個幼年猴崽的母親失蹤了或是死掉了,

那麼猴群中會有許多適齡的雌性恆河猴,會將這隻小猴視為己出

,付出和對待自己親生子女同樣多的精力來照料它。




甚至還有以下的一幕被人們親眼見證:2014年時,恆河猴群中的一隻成年雄猴在印度坎普爾(Kanpur)鐵道附近不幸觸電,當場昏迷不醒。

此時另外一隻路過的雄猴見此狀況,立刻衝上去,對它進行持續不斷的抓撓、吼叫、按摩撫慰

,只為了喚醒這隻同類,最後甚至嘗試咬醒它。二十分鐘的努力之後,奇蹟終於出現了,

那隻觸電的猴子竟然不可思議地蘇醒了……





除了野生動物被觀察到的事迹外,動物學家還在實驗室中對此進行了研究。




斯坦福大學就做過一個實驗,

發現人類幼兒會自願克服一些困難,來幫助一個看上去陷入困境,急需要幫助的人。而在參照組中,黑猩猩也對同類做了同樣的事情。




美國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則設計了另外一項實驗,試圖證明除了靈長目動物植物,其他動物也存在同情心的現象。實驗所採用的對象,並不是相對高等智商的大象或是家犬,而是嚙齒類動物的一員:

草原田鼠(Prairie voles)





實驗的過程是讓一組具有親屬關係或是相互熟悉的草原田鼠暫時相互隔離,並對其中一隻田鼠被輕微電擊,與此同時,對照組田鼠中的一隻也被隔開但卻沒有受到電擊。與對照組田鼠相比,前一組的田鼠重聚時,

沒有受電擊的田鼠會很快上去舔舐受電擊的田鼠,而且持續很長時間。




這證明了田鼠們哪怕沒有親眼見到同類遭難的一刻,但是還是能夠立刻感知到它們的不佳狀態,

流露出同情心並施以安慰。

研究人員還通過測試發現,同情心發作的田鼠會分泌一種激素,如果在實驗中阻斷這種化學物質的產生,田鼠就不再會進行安慰的行為了。





更加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草原田鼠間的安慰舉動,只會發生在彼此親密熟悉的田鼠之間,

而彼此陌生的田鼠中,就不會有這樣的舔舐行為。




這其實從側面說明了一點,

很多動物的同情心,僅僅產生於同類之間

,或者說,僅僅產生於和它本身有著親緣關係的成員之間。這類動物往往有著同樣的一個特徵:

它們擁有著能夠準確識別出自己親屬的強大能力。




在對威德爾海豹社群的觀察中,生物學家威廉斯就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因為母親的死亡或是失散,一隻孤零零的幼海豹在海岸上飢餓而無助,

在它的身邊有著數百個具有哺育能力的雌性海豹,然而竟然沒有一隻願意伸出援助之手。


弱小、可憐又無助



這是因為,這些雌性海豹都能夠準確識別出,這隻幼海豹不是它們的子女,或者與它們沒有多少親緣關係。




要解釋這種現象,可能要借鑒一下

《自私的基因》

中的觀點。










05




在這本眠眠很喜歡的書中,道金斯也對類似的現象給出了說明,他認為所謂動物的同情心,其實本質上還是屬於動物利他行為的範疇。因此,不同動物在親緣群體中的利他程度是不盡相同的,

比如蜜蜂和螞蟻的群體,會表現出超出其他物種的利他行為。




這是差異或許可以從基因的角度來分析,雌性螞蟻是由受精卵孵化而來的,擁有父母雙方的兩套染色體,是雙倍體。而雄性螞蟻是由未受精卵孵化而來的,沒有父親的基因,因此是單倍體。這也就是說,螞蟻中的兄妹和兄弟之間,共享了50%的基因,

而姐妹之間共享了高達75%的基因

(父親那一半的染色體完全相同,母親那一半的染色體半數相同)。





而螞蟻的雌雄分布是3:1,這也就是說,

螞蟻群體中彼此間擁有相同基因的比例,大大超過人類這樣的哺乳類動物

,這可能就是它們會產生更多利他行為的本質原因。




同時,即便是人類或者其他哺乳動物,

也往往會因為相同基因比例的多寡,而產生利他行為的親疏性

。自己的孩子有著50%的相同基因,侄子一輩是25%,就疏遠一些,堂侄之類就更疏遠一些,以此可以一直推及到不相干的外人。





換言之,即便一個人的侄子不是自己的後代,但是依然有著和自己25%基因相似的高比例,通過對侄子的照顧,

同樣可以有利於基因的傳遞,並有利於這個家族群落的穩定性

。類似的道理,在其他親屬,比如兄弟姐妹之間也適用。




因此這也便解釋了草原田鼠的同情心,其實僅僅局限於自己的親屬之間,這是由基因相似度所決定的。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我們才會看到以下各種感人的場景:塞倫蓋蒂大草原上,一群壯碩的成年非洲水牛圍成一圈,把幼年的水牛保護在中央,免遭獅群的攻擊;歐洲喀爾巴阡山脈的綿羊和臆羚,在發現危險的第一時間,會劇烈地跺腳同時發出尖叫來警醒同伴,而不是只顧著自己逃跑;北美洞穴中的吸血蝙蝠,如果發現外出歸來的同伴沒有吸到血,會讓它們吸一點自己的血,從而免遭餓死的悲劇……





但是,以上的全部,都僅僅只能說明動物在對待自己的親屬,或者對待自己的同類時,所產生的同情心行為。

可是這又該如何解釋座頭鯨的行為呢?

這顯然並不是僅僅用同類基因理論就可以解釋的。










06




事實上,驅使座頭鯨做出營救行動的,可能是一種更加高於原始利他本能的源動力。這種源動力,往往只產生於具有高等智慧的動物中,我們更習慣於用一個詞來形容它:

共情




首先,

座頭鯨擁有著非常好的記憶力

,它們可以牢牢記住自己許多年前發生的事情。





作為著名的「海洋歌唱家」,座頭鯨不但可以記住自己創作出的歌聲,甚至還能記住曲目中的每一個細節。它們每年都會在同一首曲目中,增加一些新的元素。

這說明它能記憶一首歌中所有複雜的聲音和聲音的順序,並儲存這些記憶達6個月以上

,作為將來唱新歌的基礎。




同樣的,座頭鯨會對自己幼年的某些遭遇有著畢生難忘的印象,嗯,我們可以換個詞,叫做童年陰影……




其實,虎鯨的食譜里,就有著座頭鯨的幼仔。只不過相對於海豹等其他獵物,幼年座頭鯨被捕食的比例並不高,只有11%。這同時也意味著,

許多幼鯨只是幸運地逃過一劫,可這份童年陰影它們長大後一直都記得……





加州逆戟鯨保護項目的鯨類專家阿莉薩·舒爾曼-簡尼格(Alisa Schulman-Janiger)發現,

許多參與營救的座頭鯨身體上,都有著幼年時期遭到虎鯨撕咬的傷疤

,這意味著它們在成年後,發現虎鯨在狩獵海豹之類的弱勢者時,

會立刻聯想到自己童年的遭遇,並激發強烈的共情反應。




虎鯨對一頭幼年灰鯨造成的致死傷痕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座頭鯨才會對其他物種實施營救,哪怕它們無法從這種行動中獲得任何實際的好處,也在所不辭。




在達爾文的著作中,也有關於這種同情心的解釋,他將其稱為

回憶和反省的作用

。高等動物不但有著深刻的記憶,還能夠喚醒對於這種記憶的理解,當它們在施加行動之前,過去發生事件的意象會不斷地重複,並構成個體行動的動機。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陸地生物身上,非洲的河馬如果在幼年遭遇過鱷魚的攻擊,在成年後也會幹預鱷魚對其他動物(比如羚羊)的捕獵,用自己壯碩的身軀阻擋住鱷魚進攻的路線。這樣的場景多次被當地人所發現。

很可能河馬的干預行為,也是一種共情現象的體現


唔……人家很萌的,不要吃我……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專家達赫·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

將共情稱之為高等動物的一種本能

。相對於原始基因驅動的同類互助,

由共情所驅動的幫助,往往是更加不求回報的一種利他行為,也只有高等智慧的動物才會因為共情,而對和自己毫無關聯的物種進行幫助。




所以座頭鯨才會一往無前地沖向虎鯨群;所以狗狗會照顧幼小的獅子,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無微不至,同樣的,貓媽媽也會照料年幼的小狗;所以海豚和虎鯨都會救助溺水的衝浪愛好者(嗯……虎鯨其實也是共情者);所以黑猩猩更是會寧願放棄好吃的食物,也要克服困難幫助毫不相干的人類。





這些同情心的表現,都是高等動物進化而來的本能,

在人類的身上,同情心同樣是一種高貴的品質

。眠眠的一位消防員朋友,每每奮不顧身地衝進熊熊燃燒的火場,只因為他無法接受看到那些可憐被燒傷的孩子,或是一具具遇難的屍體。




如果說,自私的基因讓生命的世界充滿了冷漠和利己主義,那麼同情心的出現,就是投向這個黑暗世界那一道彌足珍貴的光。









=THE END=






關注「眠眠冰室」


睡前十分鐘,講你沒聽過的冷故事


和黑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眠眠冰室 的精彩文章:

一把火燒了美國白宮,這幫人也忒牛逼了……
人類史的一次真實穿越,一場謎樣的死亡事件。
軍事天才的他,相傳是乾隆私生子,受盡萬千寵愛。
為了收拾這個恐怖組織,真實版英國007驚世出手。

TAG:眠眠冰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