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最偉大的農民藝術家米勒——窮困潦倒的人生中畫出最溫暖的畫

最偉大的農民藝術家米勒——窮困潦倒的人生中畫出最溫暖的畫

手繪創造價值

世界因你而美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19世紀法國最傑出的以表現農民題材而著稱的現實主義畫家,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也是法國巴比松派的代表畫家。

米勒出生在諾曼底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他用新鮮的眼光去觀察自然,反對當時學院派一些人認為高貴的繪畫必須表現高貴人物的觀念。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以後相繼創作了《拾穗者》和《晚鐘》等名作。他說:「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麼也沒有看到過,我只想盡我的能力把它們表現出來 。」

《晚鐘》

我們最為熟悉與仰慕、永久保存於盧浮宮裡的米勒的那幅《晚鐘》,大約只有半米的尺幅。

看到這對在田間默默祈禱的農民夫婦,我們彷彿也聽到了遠方依稀可見的教堂傳來的鐘聲:這「鐘聲」好象越來越大,傳得越來越遠…… 也許是這對佇立在農田裡剪影一般的農夫與地平線交叉的形式使人聯想到了莊嚴、神聖的「十字架」,從而,拉近了農夫、教堂與觀賞者的距離並強化了教堂鐘樓的「音響」感應;也許是由於日暮餘輝的籠罩、屏息靜思的農夫和靜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襯;也許是由於畫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虛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傳出的「鐘聲」可以融為一體,好象觀賞者為畫中人、畫中景、教堂及教堂鐘樓里傳出的鐘聲也融成了一體……

這濃郁強烈的宗教情感,這凝重聖潔的宗教氣氛,這莊嚴、肅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貧樂道的基督徒形象,這深沉、悠遠、悲壯的詩意境界,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沒有在宗教境界修鍊到一定程度,沒有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沒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眾的繪畫技藝,是很難創作出這樣的傑作的。

這外在粗陋、樸實,甚至木納、痴呆,而內心純凈虔誠、溫順善良的農民形象,不僅體現了米勒對農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體現了19世紀後半葉藝術家強烈的民主意識以及現實主義的求實精神。

確實,《晚鐘》是在米勒去世後,法國政府花巨資購回的、他們鍾愛有加的國寶。這似乎是對今天的藝術家們的一個重要提示:尺幅大小與作品所要傳達的深刻意義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小幅作品,也可以有史詩般的氣魄。

米勒是這些畫家中最窮苦潦倒的畫家,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處於上午勞動、下午作畫的狀態中。手中幾乎沒有閑錢,有一點點,就換些顏料畫布作畫,實在沒有,就自己燒制木炭條繼續畫畫,從未停歇。所以他的畫作很少有大幅的,一米左右的都不多見,多為50厘米以下。

無更多錢買顏料的米勒,時常就地取材,自己燒制木炭條畫素描。僅僅是素描,也全是那麼地出神入化。

收工了,吃飯了,閃爍的油燈下,男人編竹筐,女人縫補衣裳,提籃里的小嬰兒,正酣暢入睡。看看這美麗的光!

《拾穗者》

1857年米勒43歲時,完成了《拾穗者》。在已經收割後的田野里,3個貧苦的農婦正在撿拾麥田裡散落的麥穗。畫中沒有龐雜的場面,也沒有過多細節,十分單純,令人一目了然。3個農婦神態疲憊,頭頂著盛夏的烈日,在似火的驕陽燒烤著的大地上尋找失落的麥穗,辛勞的汗水已浸透了粗布衣衫。畫面的背景是堆成小山似的麥垛,主人騎在馬上監督農民們幹活,豐收遠景和前景3個農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就暗示在豐收的年景,農民們仍然不得溫飽。重大的社會問題,嚴酷的階級對立,在這幅畫中被畫家用具體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出來。作品問世以後產生了驚人的社會反響,資產階級評論家憑著他們的敏感,從政治上作出論斷:「畫里有農民的抗議聲。」「這3個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簡直就像3個同命運的女神。」還有人驚呼道:「在這3個突出在天空前的拾穗者後面,有農民暴動的刀槍和1793年的斷頭台。」事實上畫家並沒有他們想得那麼多,他只是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畫出來而已。這幅畫的生命就在於真實,這種真實能引起人們對那個社會的懷疑。所以作為寫實主義畫家的米勒使資產階級感到害怕。米勒在他所有的畫中都採用了簡潔手法,表現豐富的內涵,他的思想觀點都通過真實的形象和場面自然地流露了出來。他創造了一種無與倫比的農民典型,他筆下的農民具有一種樸實、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遠散發著泥土的氣息。米勒是偉大的農民畫家,他的藝術是公認的農村生活的莊嚴史詩。他用畫筆和顏色表達了農民對土地的依戀,也揭示了人類圍繞土地而爭鬥的喜悅與悲哀。人們稱米勒是「鄉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開朗琪羅」。

雖然當初米勒與巴黎彼此不如意,但他到巴黎美術學院學習、直接師承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羅瓦,無數次去盧浮宮觀摩米開朗基羅等大師的原作的寶貴經歷,對他後來獨樹一幟的藝術形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巴黎居住與掙扎過的那十二年,作為一種人生的磨礪與檢驗,反而讓他更確認哪種生活真正屬於自己,對哪一種生命方式更懷有情感。

柔和的調子,一切籠罩在半透明的朦朧中,充溢著靜謐的美感,洋溢著由衷的歡欣。山巒草垛,樹林花草,泥土小溪,牛羊雞鴨,也照樣若有若無。米勒的筆在「有」與「無」之間自由穿梭,技藝臻至庖丁解牛的境界。

米勒筆下多女人與嬰孩,她們不著眩目的白衣白裙,也沒有宗教畫里輕盈如羽的飛翔感,全是穿著粗布衣服、躍動著心跳的實實在在的平凡人。

他的一生與妻子相濡以沫,他們共同養育了九個孩子,生活雖然清貧,勞作已然艱辛,卻並沒有剝奪全家擁抱在一起的歡愛與溫馨。

米勒作品下的女性,多是在田間低頭彎腰勞作的農人農婦,衣履厚重,氣息沉默,模樣樸實得無以復加,可是,那真是神奇,他筆下的農民,怎麼看都帶著神性,有神的呼吸與樣子。

這是他心中裝滿著對勞動者虔誠的情感,筆頭自有一股虔誠氣,畫面也因此有了神一般的靜穆與端莊的緣故。

在不同的藝術家眼中,藝術有它不同的使命。嗜美之人把藝術看成是美的天使,擅長思索的藝術家將它看成是一種哲學思辨,有宗教情懷的人視藝術為自己的宗教,而米勒只說「藝術的使命是一種愛的使命」。這句話是最有高度也最謙卑的。

藝術家賞美畫美不是難事;而思辨是向理性邁進,不見得要有溫情;宗教么,可能只是自己的個人信仰,不一定與他人有關。

唯有把愛當成使命的藝術家,他的每一次筆觸都仿若是在施愛,他的畫面也才總是瀰漫著那種柔和安寧的氣息,充滿著一種人性的光芒。

轉自@搜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繪館 的精彩文章:

齊白石-近百幅作品
有了這樣的課表,上課也變有趣了呢
名家 畢加索的水彩
求「色」,這樣欣賞油畫之美

TAG:手繪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