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口腔常居菌引起的下頜骨髓炎?

口腔常居菌引起的下頜骨髓炎?

作者:梁亮(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

審核/編寫:周密 廖丹

圖片來源於網路,圖文無關

患者女性,60歲,因「發現右側面部腫痛40天」入院。

一、病例特徵

現病史:自訴40天前發現右側面部腫痛,張口困難。因3月前右下後牙咬硬物縱裂,曾在外院診斷為:1.右下頜骨骨髓炎;2.牙瘤。服中藥抗炎治療(具體不詳),未見明顯好轉,逐漸出現面部腫脹,張口困難。

體格檢查:生命征平穩,頜面部左右不對稱,右下頜稍腫大、微紅,腫脹區皮膚溫度稍高、壓痛;張口困難,僅能伸進一橫指;口內右下周緣牙齦紅腫。雙側腮腺觸診未見明顯異常,擠壓腮腺,導管口未見明顯涎液溢出,導管口無紅腫;頜面部及右頸上部觸診未捫及腫大淋巴結。右側頜下區捫及腫大淋巴結,約蠶豆大小,質地稍硬,活動受限。

二、輔助檢查

雙下頜骨正側位DR:下頜骨體右部及右側下頜支可見片狀、小片狀骨質密度減低區,右側下頜支外側骨皮質可見骨質破壞,並可見骨膜反應,周圍軟組織明顯腫脹。余未見明顯異常。符合右下頜骨骨髓炎並周圍軟組織感染。

磁共振下頜骨平掃+增強掃描:下頜骨右側份形態尚可,骨髓T1WI信號減低,增強掃描輕度強化,右側下頜支局部骨皮質連續性欠佳、模糊,右側咬肌、翼內肌外緣及腮腺前緣稍腫脹,邊界不清,呈等T1信號,增強掃描明顯強化。下頜骨左側份形態及信號未見異常,周圍軟組織未見腫脹。考慮骨髓炎可能,病灶累及右側下頜支局部骨皮質及右側咬肌、翼內肌外緣及腮腺前緣。

血常規:白細胞6.28×10^9/L,中性粒細胞46.6%。C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均正常,凝血功能正常。

三、診斷

臨床診斷:

右下頜骨骨髓炎

右咬肌間隙感染

本病可以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牙源性頜骨囊腫:無自覺癥狀,生長緩慢,可使骨質向周圍膨脹致頜面部畸形,發展到更大捫診時可有乒乓球樣感,並發出所謂羊皮紙樣脆裂聲。囊液為草黃色或草綠色,在顯微鏡下可見膽固醇晶體。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多發於青壯年,好發於下頜第三磨牙區及下頜升支部。生長緩慢,初期無癥狀。多為圓形或卵圓形影,邊緣整齊,囊內多見黃、白色角蛋白樣物。

造釉細胞瘤:多發於青壯年,以下頜體和下頜角部常見,生長緩慢,初期無自覺癥狀,逐漸發展可使頜骨膨大,造成畸形,左右面部不對稱。上頜骨的成釉細胞瘤較少,當其增大時,可波及鼻腔,發生鼻阻塞。侵入上頜竇波及眼眶、鼻淚管示可使眼球移位、突出及流淚。若向口腔發展可使牙合紊亂。X線表現為早期蜂房狀,以後形成多房性囊腫樣陰影,單房較少,囊壁邊緣常不整齊、呈半月形切跡,囊內的牙根尖可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現象。

四、手術治療

手術指征:患者診斷明確,可排除其他鑒別診斷。完善相關檢查後,遂於我院治療室在局麻下行「口腔頜面部膿腫切開引流術」,術中見黏稠膿液,右頜下區腫脹稍緩解;置半管引流條2根,縫線固定,敷料包紮。取病變組織送病理檢查,同時抽取膿液送微生物學檢查。

五、膿液微生物學檢查

膿液常規塗片革蘭染色,見革蘭染色陰性球杆菌,細長、筆直,伴多量白細胞浸潤,考慮可能為苛養菌或厭氧菌屬所致感染。

血平板放置5%CO248小時後可見明顯斗笠樣小菌落,經MALDI-TOF MS質譜儀鑒定為「侵蝕艾肯菌」,鑒定率2.2。

六、病理檢查

術後三天病理結果回報示:1.(右下頜)淋巴結(1枚)呈反應性增生。 2.(右下頜骨)骨質破壞,見死骨及新生骨組織,骨小梁間纖維組織增生,多量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符合骨髓炎改變。

七、臨床治療

術前經驗用藥:注射用頭孢呋辛鈉 i.v.1.5g bid(4天),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i.v.gtt.100ml bid(4天),注射用克林黴素磷酸酯0.6g bid(4天)。

因一般細菌培養回報為侵蝕艾肯菌,改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 p.o 0.5g tid(5天),同時予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右側咬肌間隙,去除右側面部痂皮,再次取組織送塗片找抗酸桿菌,塗片結果為陰性。

患者術後無發熱,專科檢查:右面部輕微紅腫,右側面部痂皮部分脫落,紗布在位,引流條在位,引流量較少。開口度正常。

患者好轉出院,定期至門診行抗感染治療,待炎症消退後擇期手術。

八、體會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綜合微生物學、病理學檢查結果,此例「右下頜骨骨髓炎、咬肌間隙感染」診斷明確。感染的元兇考慮為侵蝕艾肯菌。

侵蝕艾肯菌是艾肯菌屬中的唯一菌種,也是兼性厭氧菌,初代分離在5%CO2的環境中生長良好。典型菌落為乾燥、扁平、圓形、透明、中間凸起,不溶血,直徑2-4mm,呈斗笠樣、草帽樣菌落(96小時)。該菌純培養時有一種特殊的氣味。

侵蝕艾肯菌是口腔常居菌,常可導致頭頸部感染,包括有侵襲性牙周炎及牙周間隙的感染,兒童多見。多由於人咬傷導致感染。由於解剖部位臨近,此菌感染的併發症常見有甲狀腺膿腫。在已發表的文獻中,骨及關節感染較少見,以膝關節為主,罕見髖關節感染。常用的抗菌藥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大劑量青黴素G,骨關節感染時還可用克林黴素(療程4-6周)。

針對臨床考慮感染性、化膿性病變的微生物學送檢標本,微生物室人員要注重對標本的正確處理流程,具備良好的鑒定操作能力,必要時主動與臨床溝通再次或多次送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感染說 的精彩文章:

哪種方式更容易得感染性心內膜炎?

TAG:感染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