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1歲不到脾氣這麼差,長大還得了|現在這麼管,今後就輕鬆

1歲不到脾氣這麼差,長大還得了|現在這麼管,今後就輕鬆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




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8、9個月大的寶寶,之前一直以來都挺乖巧,可突然有一天就脾氣大增,稍不順心就大叫大鬧了。這突如其來的暴脾氣常常讓父母們措手不及,要管吧,不然這麼小脾氣就這麼大,長大後怎麼辦?可是怎麼管呢?這麼小,還不會說話,和他講道理能聽得懂嗎?





談怎麼管之前,我們先來聊聊,為什麼孩子突然脾氣就變大了呢?孩子到了八九個月,

接近一歲的時候,是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萌芽,

突然開始意識到,「自己能爬或能走,不再需要『逆來順受』,不再需要父母幫忙,自己可能耐了」。隨著這樣的自我意識增加,他們也愈發覺得自己是個「獨立自由的人」,因此開始有了喜好,有了自己的想法。




但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能力還是有局限的,於是開始

體會到「能力」與「意願」落差這個殘酷現實,

「我想的並不能完全得到」,於是就會出現

深深的沮喪和無力感,

就會有了大哭大鬧這樣的激烈情緒。



我們都會希望孩子可以有主見,有想法,

而「主見」的雛形就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萌芽,在我們認為孩子的「無理取鬧」中。

孩子每一次的哭叫,其實都是他們在為自己爭取利益,在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了這樣一份理解,我們似乎應該對孩子第一次的「暴脾氣」感到開心吧。








如何應對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暴脾氣」特別重要,它提供了父母學習成長的機會,也奠定了接下來我們和孩子設立規則的基調。

一般來說,孩子越小,處理這樣的發脾氣似乎越簡單,哄一下,抱一下,喝點奶,就能輕而易舉地搞定孩子。但這樣的「隨意性」,父母和孩子都沒有成長。




父母沒有從一開始就學習如何「溫柔堅定設立規則」,沒有學習如何控制自己情緒,沒有學習如何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沒有明白父母對他的期望是什麼,沒有明白哪些行為是可取的,沒有明白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看上去是「解決」問題了,其實是在「掩蓋」問題,

雙方都糊裡糊塗,然後問題慢慢累積,直到2歲、3歲以更加激烈的形式再一次爆發,而常常這時,缺乏鍛煉學習的父母就真的再也沒招架之力了。




這是我一開始想和大家分享的,認真對待孩子第一次出現的每一個問題,這時的試錯成本相對低,我們是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探索,形成一套有效的方法。

孩子的事,沒有小事,即使再小的事,我們認真對待了,這份成長是印證在我們自己身上的。






說完這些,那就具體分享如何有策略地管教1歲內的熊孩子。




第一步: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他們的底色都是通過每一次我們給予的反饋來形成的。他們哭了,我們回應了,他就知道自己如何求救;他們笑了,我們也笑了,他就知道這樣做會讓父母開心。

這樣簡單的互動,讓孩子慢慢形成了一套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




自然,孩子第一次的發脾氣,我們怎麼對待就很重要。

不要貼標籤,

從小就讓孩子明白自己任何情緒都是可以被接納,

並不是只有自己開心時父母才是愛他的,

這一點對於孩子的安全感形成特別重要,是孩子和父母親密關係的基石。




「你這個孩子怎麼脾氣這麼差?怎麼總是大吼大叫?」,這就是貼標籤,我們把「人」和「事」混淆了,我們需要做的是

對事不對人,用陳述事實的方式回應孩子,

「你很生氣,因為你想要這個杯子卻拿不到」,

這讓孩子明白,他的需求是被尊重的,他很重要,父母是理解他的。




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我們說話的語氣語調。希望孩子明白什麼是「溫柔地輕輕地慢慢地說」,那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演示給孩子看,我們是怎麼對他說話的。




一個大吼大叫要求孩子說話輕一點的父母,試想這樣的要求孩子怎麼會聽進去呢?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模仿者,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你希望看到的好行為是這樣的。







第二步:提供解決方案




我們陪伴不了孩子一輩子,所以我時刻提醒自己的是,在我還能陪伴小D的時候,

教會她更多的方法,而不只是解決當下的問題,這才是今後可以陪伴她一輩子的財富。




這就是第二步的核心,很多時候我們使用了第一步,孩子平靜了,家長覺得效果挺好,就停止在這裡了。於是,我們就發現,孩子總是經常地大吼大叫,「屢教不改」。




但其實仔細想想,我們沒有告訴孩子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那很自然地,缺乏方法的孩子下次再遇到,就本能的使用他們最熟悉的方式,大喊大叫。

這不是「屢教不改」,這是他們缺少技能。

(想想,總是忍不住打罵孩子的父母也是一樣的道理,也是缺少技能)。




因此,當孩子平靜後,我們可以教會孩子一點小方法。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也許還不能說話,但都有了表達慾望,可以發一點聲音,說一點火星語了。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

「寶寶,下次如果要杯子,可以用手指給媽媽看,可以告訴媽媽,Bei bei bei。你要告訴媽媽,不然媽媽不知道你要什麼」。




根據孩子的心情,我們當場都可以帶著孩子練習幾次,一起用手指一指,一起發個聲音表達一下,這樣孩子就開始懵懵懂懂地理解了,有需求可以用手指,用嘴巴說,而不只是大哭大叫。




回到文章最開頭提到的,孩子的大哭大叫是他們能力與意願落差導致的無力感,

這些小方法正是在幫助孩子縮小這個落差,讓孩子真正感到有力量,這才是治本的關鍵。







第三步:正面強化




管理學上有句話說得好,

所有被強調的才會被重複,

對於育兒來說也是如此。一開始實行第二步時,我們會發現推進很慢,孩子總是忘記,但是只要我們堅持做,慢慢我們就發現,孩子經過提醒就會表達了,再過一段時間,就真的會這樣表達了,自此,大哭大鬧的情況就少了。




這就是孩子內化的結果,只不過1歲不到的孩子,他的學習曲線比我們大人預期的要慢,這也是提醒我們,

堅持做對的事情,千萬不要比孩子更早地放棄了,靜待花開的前提是需要我們的默默耕耘。




不管是經過提醒還是孩子自發這樣表達了,我們一定要非常非常及時地給予孩子回饋,第一時間就把那個杯子給到孩子,特別認真地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真誠地說一聲,

「謝謝寶寶,你這樣說,媽媽就知道你要什麼了」。




有句老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喝」,我們這樣的鄭重其事的正面強化,就是讓孩子明白,不需要通過「哭」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這個看似很簡單,但是生活中,似乎很多父母只有在孩子大哭大鬧時,才會真正放下手頭事情,認真對待孩子。這樣,自然就讓孩子建立了一個不正確的認知,我哭了,全家才會來關心我。所以,正面強化,特別特別重要。









這些做起來麻煩嗎?特別麻煩,當年每次小D一哭,我第一反應都是「不要哭,幹嘛哭」,今天分享的這三部曲完全是違反我本能習慣的。第一次做父母,我當年不知道多少次都在自我質問,對付這麼一個小屁孩,真的有必要嗎?




現在回頭來看,我可以非常堅定地告訴大家,真的有必要。

得體說話,是一個人一輩子的功課,

我們的大部分父輩們沒有學會,所以我們從小不曾被溫柔對待過,因此不自覺地我們也就沿用了之前熟悉的模式。




麻煩,就說明了我們在離開自己的舒適圈,我們在成長。

不同的是,當孩子還小,我們就願意這樣「麻煩」時,我們就比其他人賺到了那額外的幾個月。這額外的幾個月的每天鍛煉,等到真正所謂「可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到來時,我們似乎已經是見過大風大浪,寵辱不驚的人。




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如何說話,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用正確的互動模式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孩子仍然會熊,但是孩子對於我們的期望越來越清晰,孩子和我們的連接越來越緊密,自然就越來越能夠「明事理」。




給所有新手媽媽打氣,現在苦不是真的苦,現在的慢就是將來快,不找捷徑才是最快的捷徑!




今年8月回上海時受邀@蛋殼育兒拍攝的小視頻,是今天這篇文章的精簡版,

視頻全長4分21秒,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1、溫柔堅定設立原則




  • 養育孩子過程中,愛與溺愛的尺度在這裡



  • 先把母親的位置坐穩了,孩子的生命才能更安穩



  • 請不要做卑微的父母,把孩子越養越小




2、管教技巧




  • Terrible Two,孩子的第一次獨立宣言,你懂嗎?



  • 倔強熊孩子是「績優股」,關鍵我們要會正確管教引導



  • 打罵是教育的無能|不打不罵,如何有效管教熊孩子



  • 專治「不想吼孩子,脾氣上來忍不住」這種病



  • 不用每次又吼又叫的,有時用遊戲同樣可以管教孩子




3、說話技巧




  • 美國教授問我,你們如此深愛孩子,為什麼卻總在傷口上撒鹽?



  • 不要讓你對孩子說的每句話都在傳遞,我不愛你!



  • 愛一個人就是先學會好好說話|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 講真,別再冤枉孩子不聽話,明明是你自己說不清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作者,微信公眾號:

大J小D





我已經寫了800多篇原創文章了,想看更多歷史文章,歡迎點擊下方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孩子越大越难管,父母越当越烦躁,看看这些书吧~
你那麼努力學習育兒知識,我也沒見你孩子帶的有多好!
媽媽,你走開,我想一個人靜靜|3歲半女兒教會我,什麼叫「個人空間」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