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種境界
孤獨是一種境界
高衛國
在中國文學的長河中有兩首小詩表現出了孤獨的精神內核。一首是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傳達的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孤獨感,也是一種偉大的孤獨感。天地悠悠,時空流轉,在歷史的沿革中前不見古人,後沒有來者,只有我一個人,「雖千萬人吾往矣」孤獨到了極致。另有一首是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茫茫的天地間,沒有人的蹤影,也沒有鳥飛過的痕迹,浩渺的江面上漂浮著一葉孤舟,孤舟上有一個倔強的老頭兒在漫天風雪的凄清中垂釣。他垂釣的是穿越千年的孤獨,這個孤絕的姿態本身就是與紅塵濁世的對抗。
還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給學生講文學與審美,隨手翻出這首《江雪》時,我開玩笑地說:「哥釣的不是魚而是……」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套用了網路流行語:是寂寞
我該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孤獨?他們只是一群十六七歲的高中生。實際上孤獨和寂寞絕不是同義詞。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孤獨和寂寞的:孤是王者,獨是獨一無二,獨一無二的王者必須接受孤獨。孤獨是一種圓融的狀態,真正的孤獨是高貴的,當一個人孤獨時,他的思想趨向自由。而寂寞指的是一種介於孤獨、落寞之間的思緒。當個人離開群體後,就會有一種特有狀態,這種狀態叫寂寞。寂寞是源於心裡的一種無奈。寂寞不僅是由於一個人的孤單,更多時候是思念引起的惆悵。這是一種冷清孤單,是空虛的狀態。
孤獨指向人的靈魂層面,是一個貴族辭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達到孤獨的境界,它有時代表一個人精神上企及的高度,而寂寞則和精神的高貴無關。難怪叔本華會說任何超越同時代的人都是孤獨的。其實,真正的思想者都是孤獨的,當代作家卞毓方曾經在他的散文《思想者的第三種造型》中對思想者作了如下劃分:一種思想是與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為穩當;一種思想是超前半步,不乏新鮮也不乏風險,然而,當衛道士們正要掄起大棒申斥,已被社會前進的腳步判為真理。另一種思想是領先百家、超越萬代,註定不被世人理解,常常需要等上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為後來者逐漸認識接納。其實仔細想想,前兩種人擁有的並不是真正的思想,由此看來,孤獨只在高貴的精神世界裡獨舞,而那些啟迪人類智慧的思想皆來源於孤獨。
康德說過有兩樣東西越是沉思我越是心生敬畏:一是頭頂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我想他一定是在品味孤獨後寫下這句話的,因為唯有內心的平靜才能體會孤獨的偉大。人生其實就是尋找與安放的過程,世俗的名利對於人生的終極追求來說可謂無足輕重,安放本心以後才會找到自我,人的高貴在於靈魂。孤獨孕育思想,而思想是最有力的的王者之劍,所以野蠻的入侵者才會在蘇格拉底清澈的眼眸下無奈地放下他殺人的利劍。我嚮往這種孤獨而自由的精神世界,我羨慕那些按照自己意志生活的人。當外在枷鎖困擾我時我選擇孤獨,在孤獨中讓靈魂獲得自由,也讓思想在這個自由王國里馳騁。魯迅說:「當我沉默時我覺得充實,我一開口便感到空虛。」他看到了孤獨的力量在沉默時最強大。
有一句老話叫享受孤獨,這句話帶給我的是另一種審美感受,享受本應該和喧囂、紛擾的世俗生活聯繫在一起,用享受來形容孤獨,這該是一個怎樣的至美至善的境界?一個能享受孤獨的人,靈魂一定是自在的。一個人設若拋不開世俗的種種羈絆,也終究是俗物一個。
毋庸諱言,孤獨是對凡塵俗世的超越,孤獨是一種高度,也是一種寧靜的思想狀態。有時候我想,一個人有資格孤獨也是偉大的。
※撥開歷史的迷霧,你能猜到這是誰嗎?(二)
※全球GDP最多的城市,不是紐約,而是一個島國的首都
※百日草——為友誼的小船保駕護航
※顛覆者:周鴻禕自傳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