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長,孩子最希望你了解的17件事
曾經遇到一個3歲多的小女孩兒,整天抱著心愛的毛絨袋鼠玩具,無論何時都不撒手。女孩兒的爸爸媽媽不理解她為什麼這樣喜歡一個毛絨玩具,更頭疼她不肯讓毛絨袋鼠洗澡。
「寶寶,袋鼠要洗一洗了,它太髒了!」
「不要!」
「你還整天咬它,吃下去多少細菌啊!不行,必須洗了!」
「不要!」
「你為什麼非得時刻抱著它呢?離開一會兒不可以嗎?」
「不要啊!」
…………
如果這個女孩兒的爸媽看過《和菲力一起長大》,也許他們能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為什麼要給心愛的布偶洗澡呢?菲力的爸爸媽媽給出了三個理由:
因為,
布偶喜歡在水裡玩 ( 恰巧很多孩子也喜歡在水裡玩,僅這一條理由,很多孩子就無法拒絕了);
因為因為,
布偶也想要聞起來香香的;
最重要的是,
布偶喜歡乾乾淨淨地跟你一起玩,一起睡覺。
和這三點理由比起來,家長常說的「它太髒了,你總咬它會生病」,顯得太沒有說服力了。
這本書選取的17個話題是孩子成長各階段的典型事例,僅僅是看看話題清單,家長都會會心一笑,原來自己面對的不是千年一遇的難題。不愛洗頭、洗手弄得到處濕漉漉、和媽媽分開會哭……這些經常困擾家長的問題在這本書里都有討論。
畫畫
繪畫對兒童和成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對兒童而言,繪畫是他們的表達方式,孩子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憂、所愛。所以家長一定不要用「像」和「不像」來評價孩子的畫,否則孩子會過於糾結別人對自己畫的評價而不敢下筆。孩子可能會畫一團亂七八糟的線,說這是媽媽;也可能畫藍色的蘋果。
不要批評他們畫得不對,問問他為什麼這樣畫?為什麼用這樣的顏色?耐心聽聽他們繪畫背後的故事。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還有可能喜歡不同的顏色。如果他用黑色畫花兒和雲朵,家長不必杞人憂天地擔心孩子的內心是不是有陰影,多數情況下,他只是想嘗試不同顏色帶來的感受。
引導低幼階段的兒童繪畫,重點在於幫助他們發現更多的表達方式、探索不同的藝術材質。路邊的樹枝、石子都可以是孩子的畫筆,他們還可以嘗試用畫筆桿作畫。只要沒有影響到別人,家長完全可以尊重他們出人意料的方式,因為藝術就是需要打破常規。
刷牙和洗頭
很多孩子不喜歡刷牙、洗頭、洗臉這樣的事情,一方面可能是嫌麻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喜歡做這些事情時的感覺。牙刷在嘴裡轉來轉去、水從頭上流下來,都會讓人有些不舒服。不一樣的是,我們已經長大了,習慣了這些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可能已經喜歡上這種感覺,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需要時間。
女兒小的時候,洗頭是一場戰爭。有一天我看到一本書,書里有一個同樣不愛洗頭的小朋友。他不愛洗頭的原因很多,比如他會擔心:我會不會被淹死?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害怕洗頭的自己。我給女兒講述了自己當時不愛洗頭的原因,女兒一邊聽一邊笑。雖然她還是不愛洗頭,但從此不會抗拒這件事兒。
多數時候,孩子很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她需要的只是理解。
如廁
我不贊同「訓練」上廁所這樣的說法。孩子學會上廁所一方面是生理自然成熟的結果,另一方面是習慣養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只要耐心提醒孩子別忘記上廁所就夠了。有些孩子一歲多就能很好地自控,也有的孩子三四歲才能做到。
很多兩三歲的孩子雖然能夠獨立上廁所,但是經常因為玩得太投入忘記了上廁所而導致尿褲子。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不需要過分批評他們。沒人喜歡褲子濕乎乎的,孩子也一樣,一旦他們能夠自控,他們自然會主動上廁所。
怕黑
每個人都曾感到害怕。大人害怕的事情一點兒不比孩子少,只是大人和孩子感到害怕的事情不同。單純要求孩子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有些爸爸可能還會說:「怕什麼,你是男孩子,勇敢點兒!」也有些父母企圖通過鼓勵的方式讓孩子不害怕:「你真勇敢,一點兒也不害怕。」其實這些方法都沒有正視孩子內心的恐懼,只會起到短暫的效果。
知道為什麼害怕會讓孩子平靜一些。《和菲力一起長大》這本書中分析了害怕的原因:黑暗會讓人感覺到迷失。
接納孩子的這種情緒也能讓自己平靜。「害怕是很自然的反應」,書中這樣的表達就是在傳遞接納的態度。
我們還可以像書中說的那樣,做些讓自己安心的事情,比如跟心愛的毛絨玩具說說話,開一盞小燈,或者讓爸爸媽媽帶你在黑暗中散步。
熄燈後,床底下會有怪物跑出來嗎?告訴你一個秘密吧,在怪物的世界裡,它們擔心床底下有人類跑出來抓住自己。原來它們也怕我們啊!
分享
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分享是一種美德。一些家長因此要求孩子分享,即使孩子不願意這樣做。可是大人也有不想跟人分享的東西啊!媽媽新買的衣服有人想借走,媽媽會願意借嗎?如果出於種種原因被迫借出去,媽媽的感受如何呢?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分享的認識不盡相同。
嬰兒沒有太多自我概念,所以多數時候他們不介意別人拿自己的東西。一歲半左右,孩子知道哪些物品屬於自己,有了強烈的「維權」意識,自己的東西決不允許別人碰。家長不必擔心,他不會由此變成自私自利的人。這個階段過去之後,孩子逐漸沒那麼介意別人玩自己的玩具。三四歲的孩子樂於分享常常出於自私的炫耀的念頭:給你看看我有這個。五六歲的孩子開始跟好朋友分享自己喜愛的東西,因為他們開始意識到對方高興自己也會高興。
分享是因為愛,心中有愛的孩子一定會與人分享。與其強迫孩子學會分享的形式,不如去培養他們心中的愛意。
……
媽媽離開的時候,怎樣才能不哭?
洗手的時候,怎樣才能不把浴室弄濕?
怎麼給在遠方的奶奶打電話?
孩子偏食怎麼辦?
……
育兒路上問題不斷,希望藉助一本小書了解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顯然不可能。但如果能讀懂書中隱含的這些意思,舉一反三,學會從小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尋找解決辦法,育兒之路會變得平順好多,也有趣好多。
《和菲力一起長大》姊妹篇
《菲力的17種情緒》
TAG:啟發童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