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留學日本熱
100年前的中日韓
東亞近代文明新發現
5
100年前的留學日本熱
甲午戰爭爆發第二年,即1896年陰曆三月,13名中國留學生被派往日本。時任清政府駐日公使委託西園寺公望(1849年12月7日-1940年11月24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日本在明治到大正時期、戰前的政治元老)代為照顧這13名中國留學生。西園寺公望又將這批留學生交給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嘉納治五郎,安排入校學習。
這是近代史上中國派出的第一批留日學生,從此開啟了中國人留學日本歷史的新篇章。其實,在1862年前後,在中國留學生先驅者容閎的建議下,清政府曾於1872年向美國派出了120名學童。但在此後的1880年便中止了這一計劃,留學運動也遭到了挫折。
前排右二:宋教仁 前排左一:黃興
留日時代的周作人
留日時代的汪精衛
韓國著名詩人鄭芝溶(同志社大學留學中)
熱情迎接這13名中國留學生的嘉納治五郎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柔道高手,曾培養了黃興、魯迅、陳獨秀等中國現代史上的巨人。
此後,陸續有中國留學生像洪水般湧入日本。1902年有500名,1904年有1300名,而在1905年廢止了科考制度以後,留學人員急劇增加到7000名。在1906年,則遞增到驚人的7285名(實藤惠秀的《中國人留學日本史》記載為8600名,陳青之的《中國教育史》則統計為12000名)。
東京留學期間身穿和服的魯迅
後排右一:魯迅
這在當時,是世界文明史上空前的大規模留學浪潮。1896年至1906年這十年間,僅東京一處,便有弘文學院、成城學校、東京東文書院等多達20多家專門針對中國留學生開設的日語學校。其中,唯一一所接收中國女留學生的實踐女子學校是由下田歌子創辦的。這一舉措,也翻開了中國女子教育史上嶄新的一頁,值得在此一記。這些留學生在日本不僅能夠學到無法在國內學習的日本語、數學、理科、體操等方面的新知識,同時也學到了經濟學、教育學、自然科學等近代教育體系,進而熟悉了建設「國民國家」所需的「國民教育」觀念。
亡命日本時的
梁啟超(左)、郭沫若
在日本學習的留學生當中,有無數人成為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偉人、巨匠。不妨簡單羅列一下這些人物名單:陳獨秀、李大釗、蔣介石、周恩來、董必武、魯迅、郭沫若……除此而外,雖沒有在日本留學,卻曾逃亡日本,或者受到日本援助、通過日本的書籍在思想上受到深刻影響,並與日本保持緊密聯繫的人物更是數不勝數,如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等等。
魯迅(前排左)與許壽堂
其中甚至還應算上毛澤東。毛澤東自己曾說過的話,也對此提供了佐證。日本親中知識分子竹內實在其主編的《毛澤東集》(1871年出版)中稱,毛澤東在1960年接見日本文學代表團一行時曾這樣說道:「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日本是領先於中國的。我是從日本購買馬克思主義著作,並用日語學習的。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河上肇寫的書,至今還是我們的參考書。」
可是,100年前的中國,為什麼在尋求西歐化道路的同時,卻選擇了並不屬於西歐的日本作為留學目的地呢?這不僅是因為日本在亞洲首先實現了西歐化;此外,另一重要原因是,無論從地理上還是從文化上,日本都是中國的近鄰,所以相對而言,留學的成本更為低廉。
張之洞
著名教育學家、洋務運動領袖張之洞作為最熱烈提倡留學日本的人物之一,其所著的《勸學篇》完全可以媲美福澤諭吉的同名著作。該書作於1898年3月,僅10天時間內,便第三次印刷,在中國大陸售出了200萬冊,可謂是最暢銷的書之一了。
在書中,他這樣寫道:「談到留學,東洋(日本)要勝過西洋。其理由為,距離近,能節省經費,因此可以大量派遣。」「留學一年,相當於讀五年洋書;在外國學堂學一年,要勝於在國內學堂讀三年書。」
清政府和知識分子,在同時思考留學日本的緊迫性和實用性,並將其視為科舉考試,積極實施留學政策。而日本方面,無論是政府層次還是民間層次,都對中國和朝鮮留學生表現出同樣的熱情。之所以如此,是基於這樣一種思考:「如果大清帝國能夠實現近代化,對抗西歐列強,那麼無論是對整個東洋還是日本來說,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韓國近代音樂家洪蘭波
朝鮮留學生到日本留學始於1876年,要早於中國20年。那一年,朝鮮政府派往日本的紳士遊覽團與留學生一同前往日本。與劉大致、魚允中一行同時抵達日本的俞吉濬(25歲)和柳正秀、尹致昊(16歲)等人作為留學生留在了日本。他們住在福澤諭吉的家裡,並在慶應義塾(也稱慶應大學或慶大,乃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創建的日本第一所私立大學,仿照英式教育風格,慶應大學以學術自由及校園內蓬勃發展的活動著名)留學。其中,俞吉濬為韓國留學日本的第一號人物。後來,他和金玉均一同成為甲申政變的主角,被後人稱讚為韓國近代史上的大知識分子、政治家以及實業家。
韓國近代文學之父—李光洙
進入1880年代,朝鮮開始正式向日本派遣留學生。這些留日學生,在韓國近代化進程中做出了巨大貢獻。1884年12月,在甲申政變以前,金玉均曾三次前往日本,最多一次曾送去60多名留學生。孫秉熙在逃亡日本之際,也曾帶去數十名留學生;而在朝鮮被日本強佔之前,崔南善也是公費留學生之一。其中成為知識分子、作家、詩人的有李光洙、李仁植、鄭芝溶、吳相淳、尹東柱……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構成了韓國近代的「日本留學精神史」。《日本外務省記錄文書》等各種資料表明,韓國留日學生情況如下:1910年併合時為420名,1920年初為2000名,1930年代為5369名。到了1940年代初,則達到了29427名的頂峰。
中韓留日高潮期,1910年代建成的東京火車站
中國和韓國在近代大量派遣留日學生,對兩國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本身也是中日韓三國「近代史」的縮影。在過去了百餘年後的今天,留學日本的熱潮依然如火如荼,當然從質量和魅力方面都比百年前有所下降,但具體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可能也是一個有趣的課題。
從這裡 看三國 更立體
※什麼樣的膽囊可以保?
※珺之春·小說沙龍
※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績永世長存
※真把小穎拿下了?馮紹峰追不上楊冪也不會錯過好姻緣吧!
※膨脹的野心與封閉的龍之帝國——白影田勝與凱珊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