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為何白花花的銀子卻流入中國?
原標題: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為何白花花的銀子卻流入中國?
在很多人的意識里清朝由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了其的落後,然後被世界各列強欺凌。但是並不知道清朝對外貿易一直都處於世界上的優勢地位,並且貿易順差較大。那清朝為什麼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呢?又為何要保留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的通道呢?銘蘇先生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分解一下。
首先,我們先來弄清楚什麼是閉關鎖國。
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理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由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他們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須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於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綜上,導致閉關鎖國的主要原因:一是重農抑商思想;二是封建經濟自給自足,無須同外商互通有無;三是維護清朝統治。
從閉關鎖國政策的含義,我們基本可以知道清朝為什麼實行這一政策了。但是銘蘇先生認為,除了以上3點以外,還有一點就是清朝統治者的世界觀存在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清在對待新生事物時存在抗拒心理,用現在的時髦話說,就是不能與時俱進。比如,歐洲先進火器的使用。雅克薩之戰清軍曾繳獲沙俄的先進的燧發槍,但是康熙皇帝只留了2把做狩獵把玩之用,其他的盡數銷毀。戰爭雖然打贏了,但靠得是人數優勢,冷兵器的時代已去,熱兵器時代來臨,大清醒悟的太遲了。
當然,這可能與滿清的民族局限性有關。作為一個當時只有百萬人口的少數民族,統治一個上億人口的大國,整天提心弔膽,擔心漢人造反,於是把主要的精力用於統治漢人,鞏固江山,而忽視了外部世界的發展。同時,又怕外來勢力會威脅到自己的江山,於是把自己與世界隔離,既要防止百姓出去,又要防止蠻夷進來。
當然,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並不是禁止對外貿易。並且清朝的貿易政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在不斷的調整和變化的。
清初,由於台灣有鄭氏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曾頒布「禁海令」和「遷海令」。從山東省至廣東省沿海的所有居民內遷50里,並將該處的房屋全部焚毀,以及不準沿海居民出海的措施。鄭氏投降大清以後,清朝曾解除禁海令,大清海上貿易繁榮起來。
乾隆時期,乾隆以海防重地規範外商活動為理由,諭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廣東通商,即建立「一口通商」。大清為加強貿易監管,在對外貿易中,實行商行制度。即建立廣州十三行,以進行貿易壟斷。清政府只允許少數殷實富商設立「公行」,負責與外商從事進出口貿易,並代表清政府與洋商交涉。
中國出口貨物主要以茶葉、生絲、絲綢、瓷器、藥材為主,由於這些商品都是歐洲人非常喜歡的奢侈品,所以在歐洲很暢銷。而歐洲機器生產的一些羊毛、呢絨等工業品在中國卻不受歡迎,這就導致了大量的白銀從歐洲流入大清國,從而創造了大額的貿易順差。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二三百萬兩白銀的順差。
當然,每年這麼多白花花的銀子流入大清國,英國人不幹了,於是英國想出一個損招。那就是讓印度人種植罌粟,然後低價收了加工成鴉片再賣給中國。一方面可以瓦解中國人的抵抗意志,摧垮中國人身體;另一方可以扭轉貿易逆差,把流入中國的銀子再迴流到英國人手裡。其後中國禁煙,引發了鴉片戰爭。
所以,儘管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是還保留有官方的貿易通道。由於歐洲工業品競爭不過中國產的奢侈品,所以大量白銀流入中國。
本文是銘蘇先生地緣與國際關係類原創文章第47章,喜歡的讀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銘蘇先生(mingsu188),閱讀其他全部原創文章。
※二戰中美國從德國獲得一樣無價之寶,戰後美國綜合實力甩蘇聯幾條街
※中俄雅克薩之戰,為什麼說中國雖勝尤敗?
※一戰本不關日本什麼事,日本卻跳出來宣稱:讓德國從遠東滾蛋!
※此國曾為我藩國,趁清朝動亂之際入侵我國,結果被痛揍!
TAG:銘蘇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