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戰爭 04–緬希科夫的使命
上篇《法俄較勁》裡面咱們說了法國跟俄國在土耳其較上了勁兒,法國贏了一合,沙皇發誓要扳回來,那麼沙皇尼古拉打算怎麼做呢?
沙皇尼古拉是個意志堅定的行動派,光耍嘴皮子不是沙皇的風格。儘管知道了英國人的態度,沙皇還是決定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在土耳其的利益,必要的時候不惜斥諸武力。1853年1月7日,他擬定了一個軍事計劃,打算搶在英國和法國能夠採取干預行動之前,武力搞定土耳其。行動包括派遣一支由28艘軍艦和32艘運輸船組成的艦隊,遠征博斯普魯斯海峽。預計要搭載的包括騎兵和炮兵在內的16,000名士兵,以及他們的全部給養,都已經集結在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隨時準備出發。然而,沙皇的大臣們都勸主公千萬不能這樣干,這樣的話全歐洲都會反對我們,看來內斯爾羅德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俄軍總司令官帕斯克維奇公爵(Count Paskevich)說要不咱們這樣,出兵巴爾幹的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這些個公國,壓土耳其答應咱們的要求。
沙皇一想這辦法不錯,英國人關注的是海峽,對宗教聖地東正教權益什麼的,本就是無所謂的態度。英國人不摻和,法國也不大會單獨出面保衛土耳其。況且這辦法還有成功的先例,想當年黑山鬧獨立的時候,奧斯曼土耳其準備出兵鎮壓,奧地利立即派萊寧恩(Leiningen)元帥率領外交代表團,前往君士坦丁堡進行交涉,要求土耳其人撤出黑山,並且要求土耳其人在知會奧地利之前,不得動用任何軍隊。與此同時,奧地利軍隊也是進入克羅埃西亞和達爾馬提亞(Dalmatia)以示威懾。土耳其人一開始還拒不退讓,但是萊寧恩元帥一威脅要退出談判,土耳其人立馬就慫了,乖乖地退出了黑山。這件事給了沙皇尼古拉兩點重要啟示:首先在那次行動中俄國支持了奧地利,相信這次奧地利也會投桃報李;其次這件事充分證明了只要足夠強硬,土耳其終究會屈服。
緬希科夫親王
有鑒於此,沙皇尼古拉決定照方抓藥,也派一位老將軍前往土耳其,選出的這位老將軍就是緬希科夫親王(Prince Alexander Sergeyevich Menshikov) 。1月28日沙皇授予緬希科夫錦囊妙計,說一定要土耳其人在聖地問題,還有東正教教徒的權益方面完完全全滿足俄國的要求,否則立馬就走不跟他們多廢話。只給土耳其人三天時間改變主意,如果土耳其人還執迷不悟,不妨把俄國的軍事準備情況吐露給他們。反過來,如果土耳其人接受了俄國的要求,俄國可以同土耳其結成針對法國的秘密同盟,保衛土耳其。此外,緬希科夫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跟土耳其商談兩國高加索地區的劃界問題。
為了讓土耳其人確實了解俄國的所有要求,內斯爾羅德給了緬希科夫三封信,要他交給蘇丹的大臣默罕默德阿里(Mehemet Ali)。第一封信說明了沙皇的意圖,第二封信包含條約草案,第三封信要求同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會建立一種特殊關係,把俄國的影響深入到土耳其帝國境內。俄國人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聖地的管轄權了,還要完全掌控土耳其境內的東正教會。
俄國外交大臣內斯爾羅德伯爵
派老將軍緬希科夫親王去進行外交談判,在當時便充滿爭議。六十六歲的緬希科夫是一個合格的軍人,但是處理起錯綜複雜的外交問題,卻不見得合適。即便真的非要派軍人去談,另一個人似乎是更好的選擇,那就是阿列克謝?奧爾洛夫(Alexei Orlov)。奧爾洛夫是什麼人呢?1833年的時候,是奧爾洛夫跟土耳其人談成了《互助條約》(Treaty of UnkiarSkelessi),內容是俄羅斯對土耳其提供軍事援助,作為交換,土耳其允許俄羅斯艦隊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自由通行。同時在俄國遭受侵略的時候,關閉這兩個海峽。這個條約顯然對俄國大大有利,海峽成了土耳其人為俄國把守的大門,俄國人想出就出,列強卻不得進入,這當然不能為世界警察大英帝國所接受。於是1841年英國牽頭搞了個《倫敦海峽公約》(London Straits Convention),把這個約給廢了。
奧爾洛夫在談判上有一手,知道進退取捨,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軟什麼時候應該硬,知道不必急於讓土耳其人答覆,會玩等待的遊戲。他對自己的能力也很自負,甚至跟英國大使西摩說,沙皇沒有派他去是個大錯:
「毫無疑問緬希科夫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但是他墨守成規,並且多疑,不是一個外交家。他不知道變通,太拘泥於給他的指令。」
西摩倒也同意奧爾洛夫,不過並沒有把獲得的消息詳細及時地報告給倫敦,沒有把緬希科夫出訪土耳其當作一件很大的事兒。
沙皇也曾考慮過奧爾洛夫,但是後來給他另派了任務。或許沙皇覺得這本就不是一場外交談判,而是去下最後通牒,要的就是在氣勢上壓倒對方,你看人家奧地利就是元帥出馬馬到成功。沙皇給了緬希科夫處理的全權,「如果土耳其人不讓步,就威脅摧毀君士坦丁堡佔領博斯普魯斯海峽。」當然,沙皇也批了一筆經費給緬希科夫,讓他該打點的地方打點。軟硬兼施是俄國人對土耳其人的傳統做法,屢試不爽。
2月16日緬希科夫親王乘坐雷公號抵達君士坦丁堡,開始往外掏錦囊同土耳其人談判,事情立刻驚動了英國大使館。此時英國大使並不在君士坦丁堡,大使是新近重新出山的斯特拉特福子爵(1st Viscount Stratford de Redcliffe),此時子爵還在赴任的路上,臨時負責的是休?羅斯(Hugh Rose)上校。羅斯上校馬上向英國外交部做了彙報,說事情可能要有麻煩。
在緬希科夫到來之前,俄國駐土耳其大使向英方通報了他來訪的目的,說是來解決所有同土耳其之間的問題,包括高加索地區的劃界等等,俄國會及時向英國通報情況,但沒透露具體細節。但是自打親王到來之後,俄國人就不再理會英國人了,因為談判涉及「機密」,英國人感到受到了冷落。
英國使館臨時代辦休?羅斯上校
羅斯上校覺得大使不在剛好是個表現的機會,如果他表現突出,獲得提拔升遷自然不是難事。他開始發動他的情報網打探消息,希臘教會方面說,緬希科夫的主要使命,是解決聖地問題,以及保護土耳其帝國治下的東正教徒的合法地位。羅斯不相信緬希科夫來僅僅是為了個聖地問題,懷疑俄國人打算逼土耳其人簽個更大的不平等條約,就像上次奧爾洛夫的《互助條約》那樣,單獨給俄國人好處。很快他的懷疑得到了證實,俄軍沿著邊境開始集結,果然是要玩大的。羅斯擔心如果土耳其人沒有滿足緬希科夫的要求,俄國人就可能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3月7日他給倫敦的報告中說,俄軍第五騎兵軍團在達嫩伯格(Dannenburg)的指揮下正在開向摩爾多瓦邊界,俄國人的目的看起來不那麼簡單,並且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態勢。
羅斯把他的擔心也告訴了法國人,剛巧這時候法國大使也不在,文森特?貝內代蒂(Vincente Benedetti)也是臨時負責。羅斯和貝內代蒂兩人找到土耳其首席大臣默罕默德?阿里(Mehemet Ali),阿里告訴他們說情況很不妙,俄國人正在逼土耳其人就範,一旦蘇丹頂不住土耳其的獨立完整就要受到影響。以他的經驗,蘇丹很快就會像以往一樣,在威脅面前屈服。他請求英法兩國趕緊派艦隊來支持土耳其,不過,阿里說,可能來不及了,英法艦隊趕到之前就會木已成舟。
隨後又一個情報證實了阿里的說法,除了俄軍在沿著邊境繼續調動,又有幾艘俄國軍艦來到君士坦丁堡,帶隊的是俄國黑海艦隊副司令弗拉基米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科爾尼洛夫(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Корнилов),一同前來的還有一大票高級軍官,這是在搞戰前偵察?這一切都讓羅斯確信,如果俄國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俄國便會對土耳其發動海陸聯合打擊。情報彙集到一起,羅斯覺得他應該立即從地中海艦隊調動軍艦,來土耳其水域給蘇丹撐腰。他打報告給外交大臣克拉倫登勛爵(Lord Clarendon)說,他已經命令地中海艦隊的軍艦離開馬爾他,前往土耳其的維拉灣(Vourla Bay)集結。地中海艦隊的六艘軍艦,是離土耳其最近的英國皇家海軍力量,希望能來得及。
到底英國軍艦及時趕到了嗎?請看下篇《英國人無所作為》。
歡迎關注草根的公眾號:永遠的草根
TAG:永遠的草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