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紀念邁克爾·克萊頓
田松教授
作者 田 松(本號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責編 許小編 劉小編
星期三早晨,陽光燦爛,正收拾屋子,準備工作,無意中聽到打開的電視中傳來鳳凰衛視的消息,《侏羅紀公園》的作者,邁克爾·克萊頓在11月4日去世了,癌症,終年六十六歲。
邁克爾·克萊頓(1942-2008),曾在哈佛大學文學系就讀,後轉讀考古人類學系。 20世紀90年代,他的作品《侏羅紀公園》被好萊塢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搬上銀幕,2008年11月4日,克賴頓因癌症不治在洛杉磯去世,終年66歲
一、作為思想實驗的科幻小說
去年年底,在多麗絲·萊辛的作品研討會上,有人說這是科幻小說的勝利。我說,我們不應該說,一位科幻小說作家獲得了諾貝爾獎;而只能說,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寫過科幻小說。如果邁克爾·克萊頓獲獎,我們才真正可以說,這是科幻小說的勝利。
當然,即使邁克爾·克萊頓沒有去世,他也不大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早在1980年代,中國就曾經有過科幻小說姓「科」還是姓「文」,亦即是「科普」還是「文學」的爭論。當時我還是一個高中生,興緻勃勃,寫了很長的文字,試圖表達我的淺見。姓科還是姓文,這是科幻小說的兩難。經典科幻作家都曾在科與文之間掙扎和徘徊。比如儒勒·凡爾納,比如H·G·威爾斯,比如艾薩克·阿西莫夫,也比如邁克爾·克萊頓,莫不如是。一方面,他們大概也希望寫出真正的文學——純的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作品中的科學符合當下乃至未來科學的細節——這幾乎是讓他們最感自豪的事情。比如阿瑟·克拉克就反覆講述如此之往事。有的時候,他們是先有了某種「科學」構想,再據此設置人物和情節。這種主題先行的創作,從「純」文學的角度看,一出手就落了下風。
在我看來,要理解科幻,要理解邁克爾·克萊頓這樣的科幻大師,需要把科幻理解為一種特殊的文體。這種文體,我把它命名為「思想實驗」。
就小說(或者電影)而言,我想可以簡單地分成兩類:一類是要講個「道理」,一類是要講個「故事」。前者有馮小剛的電影為例,比如《甲方乙方》、《天下無賊》,乃至於《集結號》,都是把講道理放在第一位,而故事則圍繞道理而設計。後者如萬方的《空鏡子》、劉震雲的《單位》,只是為了講個故事,裡面可能有什麼道理,也可能沒有,或者因此而有無窮多道理。從文學的境界來說,後者無疑獲得了更高的評價。我雖然對科幻小說有很多偏愛,也同樣保持了以往的慣性,更看中「純粹的」文學。
然而,正如武林諺語之所謂「只有無敵的拳師,沒有無敵的拳術」。文體本身是沒有高下的。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把「講道理的」排在「講故事的」之後,對其中特殊的價值視而不見。講道理的文學,也可以有好的文學,乃至大師級的文學。
思想實驗是一個物理學概念,就是設想一個實驗,但是並不一定真的去做,在腦袋裡想一想就行了。比如愛因斯坦就設想,在外太空,沒有引力場的情況下,你在一個以地球的重力加速度上升的電梯里,會有什麼感覺?你能否根據你對周圍物理現象的觀察,區分出你是在一個外太空加速向上的電梯里,還是處於一個地球表面的靜止電梯之中?愛因斯坦說,如果你區分不出來,引力就相當於加速度,加速度就相當於引力——這就是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假設。這個電梯實驗,就是一個思想實驗。
科幻小說是一個與科學相關的、關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思想實驗。在某一項特殊的技術發明並應用之後,人類社會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在一個特殊的物理空間下,比如在一個引力只有地球一半的星球上,會有什麼樣的人類和人類社會存在?這種思想實驗類的文體,在以往的文學家中也可以看到。比如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在某種特定的社會環境下,如果一個小人物忽然獲得了一百萬英鎊,會發生什麼事情?存在主義作家也常常利用文學來表達他的哲學思考,比如薩特的《囚室》,也可以看作思想實驗,他們講的故事和他們要講的道理也常常是糾纏不清的。此外,同屬於通俗小說的推理小說有時也具有類似的性質。而由於科學在當下人類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使得科幻小說的思想實驗具有了特殊的意義。科學(或者技術)的變化,往往會導致社會生活中的某些重要元素,乃至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於是,科幻小說的思想實驗,就成了對人類文明的一種特殊的思考。
科幻小說的思想實驗在更大的領域考驗著它的作者。需要有能力把科學框架表述清楚,而且讓讀者能夠看懂;同時,在這個框架中講一個能夠吸引人的故事,還要塑造出有特徵的人物。
從思想實驗這個意義上,我認為,邁克爾·克萊頓是當代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作家,我當然也希望說他是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二、作為經典的《侏羅紀公園》
邁克爾·克萊頓是個天才,他曾經獲得醫學博士,對於具體的科學細節能夠有直接的充分的理解,這就使得他的科幻有足夠的「硬度」。克萊頓的寫作涉及到很廣泛的領域,包括基因工程、轉基因生命、納米技術、計算機網路,甚至包括美日商戰。總的來說,他的作品繼承了西方科幻的經典傳統,又不斷融入與當下相關的內容。所謂西方科幻的經典傳統,是從公認為第一部科幻小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開始的。對於未來的可能的科學和技術,這個傳統一向是充滿質疑和批判的。相比之下,中國新時期的科幻經典如鄭文光、葉永烈等,則洋溢著濃郁的科學樂觀主義、科學英雄主義和科學浪漫主義情懷。這是中國科幻的傳統主流。當然,這個主流近年來隨著王晉康等人的寫作,已經有了轉變的趨勢。
邁克爾·克萊頓(左)和斯皮爾伯格(右)
邁克爾·克萊頓最有名的作品無疑是《侏羅紀公園》,這部小說由於被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搬上了銀幕而加倍暢銷。同名電影長年名列人類最優秀的十部科幻電影,在我開設的「科學人文視野中的科幻電影」公共選修課上,這是必講片目。但是,由於電影必須要在兩個小時之內完成敘述,並且只能完成可以用視覺和聽覺表現的內容,這使得小說里的一條重要線索——關於混沌理論的介紹——在電影中只能蜻蜓點水,語焉不詳。而這條線索,從思想實驗的意義上,從講道理的意義上,才是小說《侏羅紀公園》中的精髓。大片所到之處,都引起強烈的恐龍熱,或者在原來的恐龍熱上加了一把大火。而這些,恐怕不是克萊頓本人所願意看到的。
小說《侏羅紀公園》中文版書影
小說《侏羅紀公園》中有兩個與科學相關的線索。一個是故事的明線,基於基因工程、考古學等學科,克萊頓天才而「科學地」構想了一個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侏羅紀公園——從琥珀中尋找侏羅紀的蚊子,從蚊子的血液中提取恐龍的DNA,通過DNA重建恐龍的生物個體!與此同時,小說自始至終還貫穿了一條混沌理論的線索。這條線也幾乎是明的,小說中的主角馬爾科姆就是個混沌學家,他常常大段大段地介紹混沌理論。小說每一部分的引題都是馬爾科姆的混沌語錄,諸如「系統的不穩定性開始呈現了」之類。以我之見,這部小說對混沌理論的普及所達到的效果,是很多科普讀物難以企及的。在這部小說里,克萊頓強調的是,根據混沌理論,侏羅紀公園註定是要出問題的。
基因工程等學科是基於還原論、決定論、機械論的牛頓範式的科學理論,這種範式的理論存在這樣幾個前提假設:自然界是存在著客觀運行的規律的;這些規律是可以表達為數學方程的;這些方程是可以為人所掌握,並且是可以計算的;人類可以根據這些計算,對人類生活,乃至對於自然本身進行規劃——並且,人類的生活以及自然本身註定會按照人類的規劃老老實實地運行——這就是科學主義的基本理念,也在當下主流意識形態和大眾話語中佔據重要地位。而按照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興起的混沌理論——這也是一種科學理論——這種規劃註定是要失敗的。混沌理論最通俗易懂的原理叫做蝴蝶效應:「天安門廣場一個蝴蝶煽動翅膀,會引起紐約明年的一場大風暴。」科學一點兒說就是:「一個小的微擾經過長時間的作用,就會產生巨大的後果。」中國化的說法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而還原論的科學,必然要忽略系統中的小量才可能對系統進行計算,從而進行規劃。而且,人類的認知永遠是有限的。任何規劃,無論事先考慮得多麼周密,總是有一些因素,是當時沒有被認識到的,從而被忽略——這些當時被忽略的量,未必是小量。
克萊頓在這部小說里設置了大量吻合蝴蝶效應的細節。因為恐龍基因之不完整,侏羅紀公園的科學家採用了古老的兩棲類動物青蛙的基因片段,補充進去。而兩棲類的個體在特殊情況下能夠改變性別,這使得公園對恐龍的性別控制失敗了。又由於公園的恐龍記數系統設置的最高值就是已經投放到公園中的各種恐龍總數——其計數目的是發現死亡個體,隨時補充——這使得恐龍的自然繁殖長時間沒有被發現。在更大的範圍內,侏羅紀公園這個系統還不斷發生著出乎設計者設計意圖之外的事件。突如其來的暴風雨,這是意料之外的;公園內部的計算機管理工程師被競爭對手的公司所收買,為了竊取恐龍胚胎,私自對管理系統進行了修改,導致恐龍逃逸,這也是意料之外的。而所有的這些意料之外,又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必然,是自然界中的必然。這些被忽略的小量,這些意外,最終導致了侏羅紀公園這個完美系統的崩潰。
於是我們看到,在《侏羅紀公園》這部小說里,邁克爾·克萊頓表演了一場漂亮的雙手互博。他一方面用還原論科學設計了一座精美的「侏羅紀公園」,在理論上簡直具有無懈可擊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他利用混沌理論,輕輕一推,又把它給推倒了。通常的「硬」科幻小說作家,絕大多數只具有前一個方面,也只滿足於前一個方面,並津津樂道於其科學細節設計在現實中的可能性。而克萊頓講述的,實際上是其不可能性。
「侏羅紀公園」是人類生活的一個縮影。
三、另外幾部作品
人類當下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科學之上的,甚至不僅建立在當下的科學之上,還建構在對於未來生活的預期之上,這就是所謂的創新工程。人們期待科學給予人類的更大的便利,人們期待未來的科學給我們更好的生活。對於人類這樣的生活,以及這樣的期待,克萊頓是表示懷疑的。這種懷疑貫穿在他的作品之中。
《獵物》是關於納米技術的。在這部小說里,納米技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無數個納米量級的小機器人能夠集成起來,成為一個大的個體,大到一隻貓,一頭狗,乃至一個人,甚至更大。這些大的個體具有集體智慧——就是說,真的像一個個體在行動,但是又可以隨時分解。集成和分解收放自如,為所欲為。它們已經不需要人類的幫助,就能夠自我複製了。他們開始反叛,開始向人類進攻。當然,最終的結局是,他們控制人類的企圖最終被幾個有遠見和智慧的人所粉碎,人類搗毀了他們繁殖的巨大洞窟。在這裡,人類賦予強烈希望的納米技術,最終成為與人為敵的一種力量。
小說《神秘之球》紀念版書影,譯林出版社
《神秘的球》是克萊頓作品中神秘色彩比較濃厚的一個。在南太平洋深處發現了一艘特殊的太空飛行器,軍方的科學家前去調查,發現這個飛行器的性能、材料,都遠遠超出了地球的科學水平。不可能來自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後來發現,它來自未來。飛行器裡面有一個神秘的球。每一個進入這個球的科學家,都會產生一些奇特的幻覺。這些幻覺還能形諸現實,比如在艙外出現大隊特大號的魷魚。後來他們發現,這是一種特殊的能力,可以把想像付諸現實,而這種能力的威力,將等同於人類的想像力!小說的最後,三位倖存者決定放棄這種能力。曉原兄解讀,這是人對於其自身能力的懷疑。你擁有越強的能力,你就有更多的責任。人類現在擁有了毀滅地球的能力,但是人類的道德是否配得上這個責任,是大可質疑的。這部小說中,人和球的關係,大有備受曉原兄和華傑讚譽的蘇聯作家萊姆的《索拉里斯星》的影子。
克萊頓關注的範圍很廣。我在加州期間,在舊書店裡搜集了很多他的作品。其中有一本《升起的太陽》,是我用幾周的時間在公共汽車上讀完的。書里涉及了某些未來的高技術,重點則在於描述美日商戰,提醒美國人警惕日本。
小說《喀邁拉的世界》中文版書影,時代文藝出版社
克萊頓最新的作品名為The Next,意為「下一個」,這個名字意味深長。中文譯為《喀邁拉的世界》,譯名尚可,不過譯文非常糟糕。我最初有本著學習和偷懶的意圖,在讀英文的同時讀中文,但是很快就由困惑變得怒不可遏,這種翻譯完全是對原著的褻瀆。此且按下不表。這部小說是關於轉基因技術的。書中出現了奇奇怪怪的轉基因生物。有一隻會說多種人類語言的猿;有一隻不但會說話,而且會做算術的鸚鵡;一位研究人員用自己的精子注入到了黑猩猩的卵子,生出來一個跨物種後代……。圍繞這些匪夷所思的科學成就,克萊頓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描述了研究人員、商業機構、法律機制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科學家誘惑少女出賣自己的卵子,供他們研究,而她們的父母竟然無權干涉,因為少女已經成年;一位女士和他的兒子遭到一個公司僱用的偵探追捕,只因為他們身上有著女士父親的基因,而這個基因已經被這家公司購買,所以在法律上,這種追捕竟然等同於追贓。在這部小說的末尾,乾脆是一篇論文,論證為什麼基因不能申請專利。克萊頓終於亮相,超出了小說家的本份,直接參与社會現實了!
在這部小說中,克萊頓在寫法上也脫離了傳統暢銷書的路數。小說不是一個單一的完整的故事,而是多達十幾個故事,一個故事未完,又牽出新的故事,甚至到了小說快要收尾的時候,竟然還有新的人物出場,這些故事交織在一起,像一幅風俗畫,一幅清明上河圖,隨畫卷展開,多方位地呈現了轉基因技術多導致的各種荒謬的後果,如同轉基因技術的照妖鏡。
四、資本、技術與人類的福利
關於技術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我們目前默認的說法是,技術進步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技術進步推動社會進步。這種說法賦予了當下的科學及其技術以絕對的正當性。也有些思想家對此表示反對,比如海德格爾、馬爾庫塞等,強調技術對人性的壓抑,技術導致人的異化。這樣的爭論在國內學者中也有類似的表現,比如周國平和徐友漁就曾有幾個回合這樣的辯論(1998年《中華讀書報》)。但是,這種辯論看起來似乎總是公說公理,婆說婆理,難以決斷。尤其是作為質疑科學技術價值的一方,常被認為吃奶罵娘,一邊享受現代技術的好處,一邊譴責現代技術,顯得不夠自洽。今年上半年,我發現了一種新的解釋方式,只要加入一個第三者,就可以繞開技術進步與人的需要之間的直接關係。這個第三者就是資本。我提出了一個比較強的命題:「在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之後,技術的起點和歸宿,都不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資本增殖的需要。而資本為了增殖,有時候需要滿足人的需求,有時候需要刺激人的需求,有時候在滿足一部分人的需要的同時,還需要剝奪另一部分人的需要。」比如三聚氰胺加牛奶這種技術沒有滿足任何人的需要,但是滿足了資本增殖的需要。在工業文明的框架下,科學及其技術首先是為資本服務的——雖然他們在訴諸公眾的時候,依然打著社會進步的旗號。
當我用這樣的視角去看克萊頓的小說,我驚異地發現,他已經在小說中給出了豐富的案例。在The Next之中,風險投資家沃森就動輒把自己說成是進步的代言人,而反對轉基因技術的言論,都被批評成反對進步,反對發展。這部小說形象地展示了包括資本、技術乃至法律體系在內的緊密聯盟。這就是當下工業文明的社會結構。甚至早在《侏羅紀公園》,克萊頓就表現了他的先見之明。在侏羅紀公園考察隊里,除了恐龍學家、古植物學家,還有一位重要人物是:律師。在工業文明框架下,個別科學家的偉大道德,根本不足以阻止技術為惡。在The Next中,克萊頓明確地表示,在美國、歐洲被禁止的基因研究,會在南美、在韓國、中國、新加坡等地出現(小說中有幾處直接說到中國的地方,在中譯本中,都被含糊地說成亞洲某國)。《侏羅紀公園》則是在美國之外的哥斯大黎加建造的——只要有資本投入,總會有科學家願意合法或者非法地為之工作,也總能找到實現這些技術的場所。
小說《恐懼狀態》中文版書影,譯林出版社出版
不過,克萊頓有一部著作讓我感到非常奇怪,這就是State of Fear(這裡的State有國家的意思,有狀態的意思,中文譯為《恐懼狀態》,不能說錯。不過根據書中的陳述,譯成《恐懼之國》或《恐懼之邦》更為恰當。)一般而言,對於科學技術的批判,與對於環境問題的倡導,在立場上是一致的。但是這一次,克萊頓所質疑的卻是當下環境運動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全球變暖。書中,克萊頓描述了一個007似的科學全才科貝爾作為自己的代言人。科貝爾認為,所謂全球變暖並未得到證實,全球變暖這個概念是在冷戰結束之後,忽然熱起來的。大家炒作這個概念,是因為人們需要敵人。當下的環境運動的很多基本觀念在這本書中都遭到了批評和否定。在以往的作品中,克萊頓批評的對象都處於強勢地位,但是這部作品設置的反派人物則是在當下社會生活中處於弱勢的環境組織。很多情節都顯得非常怪異。比如書中的環境組織頭目試圖炸裂南極冰蓋,製造海嘯,不惜以很多中小學生的生命為代價,其目的竟然是要在一次國際環境會議的時候,強調全球變暖的嚴重性,從而獲取更多的資助。這個目的未免太過荒謬。一來,處於弱勢的環境組織根本就沒有能力做那麼大的惡;二來,為了破壞這個陰謀,無論是聯邦政府,還是大學裡有良心的科研機構,都不需要躲躲藏藏,更不需要科貝爾上天入地地用007的方式來拯救人類。這部作品的怪異甚至讓我覺得,這並不是邁克爾·克萊頓本人的作品。
五,表達理性,同樣也是大師
電影《西部世界》海報,克萊頓執導
回溯起來,我看過的最早的克萊頓作品是大學時看過的電影《西部世界》。西部世界是一個模擬旅遊的景點,遊客來到這裡,就如同回到了淘金時代的美國西部,你可以像一個牛仔,到小酒館喝酒,與人決鬥,甚至拔槍把對方殺掉——如果你殺掉了對方,說明對方是一個機器人。如果你被對方殺掉,那是假的。手槍在瞄準真人的時候,子彈不能發射。這是系統的設計。但是最後,機器人叛亂,開始射殺人類。而人類無法分辨哪些是真人,哪些是機器人。後來電影中的男女主角,是靠接吻進行確認的。這個情節一直讓我念念不忘。這是人性中柔軟的部分。
不過,總的來說,克萊頓的作品有驚險的情節,有精緻的科學細節的設計,但是在對於人性的描述上,並不突出。這也是作為思想實驗的科幻小說所常見的問題。當然,如果我們已經確定把科幻小說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則可以原諒這種缺陷。正如版畫家埃舍爾,他的繪畫不是用來表現情感,而是表達理性,同樣也是大師。
在重新閱讀之後,仍然會有新的感受,新的體會,新的發現,在這個意義上,我把邁克爾·克萊頓尊為大師。仿照魔幻現實主義的說法,可以稱之為科幻現實主義,再考慮克萊頓作品中對現實社會的批判,我稱之為科幻批判現實主義。
2008年11月21日
Air France 125, Beijing-Paris
2008年12月1日
Air France 128, Paris-Beijing
2008年12月8日
北京 陽光小院
【發表於《中華讀書報》2008年12月24日,原文7000餘字,發表時刪為4000餘字,並增加了小標題。這裡是原版,延續了《中華讀書報》的小標題,並稍作改動。另外,本文收入作者文集《一觸即崩》(長江出版傳媒&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
《一觸即崩》,田松著,長江出版傳媒&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
※蒙醫與公眾理解
※《不羈的思緒——阿西莫夫談世事》校譯後記
※第三次志願者勞動——《檀島花事》之三
※魔幻時代的科學傳播——2017年新年致辭
※西拉德:原子時代的先知先覺者
TAG:科學的歷程 |
※紀念科幻小說大師布拉德伯里
※古典主義大師里克爾梅同款
※金·卡戴珊與斯科特·迪斯科一同前往迪拜舉行大師級化妝教程
※德國設計大師霍爾戈·馬蒂斯經典之作
※瑞典刀匠大師斯特斐斯:馬賽克大馬士革刀具賞鑒
※來吧,一起紀念科幻大師布拉德伯里
※懷念一位喜劇表演大師羅賓威廉姆斯
※世界斯諾克史上十大傳奇大師
※美國抽象攝影大師:布雷特·韋斯頓
※德國大師·沃爾特·坡爾作品
※印象派大師級別人物阿爾芒德·基約曼
※《實戰十一人》防守大師-科斯切爾尼
※星火燎原——美國 拉瑞科克斯大師
※瑞士國際主義的先驅者 約瑟夫.米勒布羅克曼平面設計大師
※《大師和瑪格麗特》作者布爾加科夫,給莫里哀寫了本傳記體小說
※走進藝術大師——柯爾尼留·巴巴
※美國科幻傳奇大師卡德科幻小說《沃辛傳奇》中文版首發
※超現實主義大師的版畫展:西班牙藝術家納蘭霍的奇幻世界
※維也納分離派繪畫大師——克里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