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鄰近史家衚衕,這裡是梁實秋、舒乙、姜文都念念不忘的地方

鄰近史家衚衕,這裡是梁實秋、舒乙、姜文都念念不忘的地方

京城的韻味,大多來自衚衕。

眾多的衚衕中,又以東西兩城的最為出名。

在過去,達官貴人在此置地安家,不僅帶動了這一片的繁華,還留下了一批古建遺迹,成為後人觀瞻遊覽的好去處。

從東四往南,穿過幾條衚衕,來到一條僻靜的小街,名曰「內務部街」,這裡就是一個底蘊深厚、充滿故事的地方。

內務部街 京報網 張寧/攝

明朝的煙花柳巷

內務部街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至東四南大街,南鄰史家衚衕。雖說是街,其實這裡不過六七米寬。

明朝時,內務部街還叫做「勾闌衚衕」,「勾闌」即妓院的代稱,這一帶是當時京城有名的煙花柳巷。據說其中有一家名為「花廳」的妓院,琴瑟演唱可謂技驚四座。

清朝乾隆時,「勾闌衚衕」改作「勾欄衚衕」,屬於鑲白旗。

1906年,清政府在這裡成立了民政部,這條衚衕也更名為「民政部街」,一直到民國北洋政府在此設立內務部,才有了「內務部街」的名稱,並一直延續至今。

在如今內務部街的東段,現在北京二中的所在地,就是過去北洋政府內務部的舊址。歷經多年,這裡只剩門口這座仿建的校門還留有一些歷史遺迹。

北京市第二中學 京報網 張寧/攝

北京市第二中學

北京二中不僅是今天北京市的重點中學,在歷史上也頗為有名,它的前身是清朝的左翼宗學。

所謂「宗學」,就是專門教授皇族子弟的官辦學堂。雍正二年(1724),皇帝恢復了清初停辦的宗學,並對宗學教育進行了改革。

雍正帝將宗室八旗分為左右翼,左翼為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右翼為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今天北京三中的前身便是右翼宗學),規定宗室18歲以下弟子,准入宗學。

在那個時候,二中可以說是個貴胄學校,平民百姓的子女只能望而卻步。

民國成立後,左翼宗學改為京師公立第二中學,後來又改為北平市立第二中學、北京市立第二中學,解放後更名為北京市第二中學,由此翻開了二中的新篇章。

在近300年的歷史中,這裡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人才。大家熟悉的作家劉紹棠、舒乙,演員雷恪生、瞿弦和等都畢業於此。

清朝明瑞府

雖說北京二中在內務部街上佔地不小,但論起真正的「豪門」還得是這條街上的11號院。

內務部街11號 京報網 張寧/攝

這裡不僅是北京保存了二百多年的典型四合院,還居住過眾多的貴族和名人。

這頭一個要說的就是清朝一等公爵富察·明瑞。

富察·明瑞

明瑞的叔叔是大學士傅恆,明瑞的姑姑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孝賢純皇后,顯貴的出身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能成為乾隆朝獨當一面的優秀將領。

乾隆二十四年,明瑞因平叛有功,皇帝下令在內務部街為其建宅,賜給明瑞做將軍府;乾隆三十二年,明瑞奉命征討犯境的緬軍,大獲全勝,被晉封為一等誠嘉毅勇公。

當年的這座四合院,在規格建制上僅次於親王府。

院中存留的建築古迹 京報網 張寧/攝

院中保留的垂花門 京報網 張寧/攝

院子坐北朝南,從西向東一共有四跨院,每路主院南北向還有四進院。院落北端是後花園,後花園裡假山、亭台、涵洞、荷池一應俱全。

在這裡居住了不到十年,乾隆三十三年,明瑞的軍隊被緬軍包圍,力戰後自縊而死,乾隆帝親臨其府奠酒,並賜其謚號「果烈」。

道光十四年,明瑞的曾孫景慶襲爵。道光二十五年,皇帝的第六個女兒壽恩固倫公主下嫁景慶之弟景壽,這裡又被稱為「六公主府」。

民國時期,這裡被鹽業銀行經理買下,為了不露富,主人將其大門改為了如今我們看到的這座「如意門」。

陽光燦爛的日子

新中國成立後,內務部街11號院成為解放軍總政宣傳部的機關辦公地,1960年後作為職工宿舍使用。

當時在這座院子里的孩子也被稱為「大院子弟」。

1975年,12歲的姜文隨家人搬進了11號院。在這裡,姜文度過了歡樂的童年,那些和夥伴們「打群架」、舉望遠鏡四下「偷窺」、爬煙囪等經歷隨後都被他拍進了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11號院的大煙囪 京報網 張寧/攝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大煙囪

二百多年來,內務部街11號院一直作為北京著名的四合院保存下來。

如今,這裡居住了百十戶人家,很多人在院子里度過了大半輩子,親眼見證了它的變遷,正如一位老住戶所言:

該院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的檔案;該院的故事是一部很好的小說;該院的建築是一座難得的博物館。

梁實秋故居

除了著名的11號院,內務部街上的39號院(原20號)也值得一提,芝麻君常常提到的梁實秋先生,就出生在這座院子的西廂房裡。

梁實秋

這個院子也是北京典型的四合院民宅,分前院、後院、正院以及左、右跨院。據聞,梁家原來就住在北京東城,梁實秋的祖父在廣東做官後,攢了一些錢,便返回北京買下這座院子。

內務部街39號 京報網 張寧/攝

西跨院的南房,是梁實秋當年的書房,北房是卧室,卧室後面還建有一個在當時很講究的衛生間,衛生間外面種著一棵大棗樹。

從1903年出生到1948年離開這座院子,梁實秋在這裡擁有許多美好回憶,直到晚年時他還念念不忘:

我生在西廂房,長在西廂房,這西廂房就是我的窩,夙興夜寐,沒有一個地方比這個窩更為舒適。

1981年,梁實秋的女兒采了一枝院子里掛滿青棗的樹枝,作為家鄉禮物送給身在台北的梁實秋,引起老人一陣感慨。

39號院門口的舊石墩 京報網 張寧/攝

梁實秋曾稱北京是他「兒時流連的地方,悠閑享受的所在。」或許正是出於這樣的感情,才能讓他在身居他鄉的時候,依然留戀故鄉美食,並將其化為文字呈現出來。

如今的內務部街,作為普通居民的住所隱藏在眾多衚衕中。

雖然沒有了王府花園、亭台假山,但那足足的京味兒依舊延續,歷經百年,這裡依舊是老北京人的聚集地,也是不少人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芝麻匠通訊社 的精彩文章:

魯迅遇見愛情、曹錕「賄選總統」…北京街頭的民國往事
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飯店,鄧小平批示了這幾個字

TAG:芝麻匠通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