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安中 | 國共武器裝備與孟良崮戰役

王安中 | 國共武器裝備與孟良崮戰役

原標題:王安中 | 國共武器裝備與孟良崮戰役


作者王安中為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專題論文


國共武器裝備與孟良崮戰役


王安中

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一次極為重要的戰役。中共一改先打弱敵、後打強敵的慣常做法,集中了華東野戰軍精銳主力,以虎口拔牙之勢圍殲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有「御林軍」之稱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從而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山東的重點進攻,扭轉了華東戰場戰局。孟良崮戰役的勝利,與陳毅、粟裕等華東野戰軍負責人運籌帷幄,敢於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過人膽略和周密細緻的戰略部署密不可分。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國共雙方的武器裝備對孟良崮戰役也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共在戰後總結中認為,孟良崮的地形減少了國民黨軍在技術裝備方面的優勢,是其獲勝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從雙方武器裝備水平、構成、戰術運用以及後勤保障等角度對孟良崮戰役進行深入考察,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和理解國共雙方武器裝備對戰爭勝負的影響。


一、 雙方武器裝備水平之對比


在孟良崮戰役中,國民黨方面的參戰部隊除整編第七十四師之外,還有試圖解圍的黃百韜整編第二十五師、李天霞的整編第八十三師等10個整編師,上述部隊大多裝備了美式武器,擁有強大火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是國民黨軍的精銳主力之一,前身為抗日戰爭中組建的七十四軍,曾在萬家嶺戰役、常德會戰、上高戰役、長沙會戰、湘西會戰等役中屢挫日軍鋒芒,榮獲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兩次獲得「飛虎旗」,被譽為「抗日鐵軍」,官兵戰術素養、軍紀、士氣在國民黨軍中均為一流。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曾經吹噓:「有十個七十四師就能統一全中國。」


抗戰勝利後,第七十四軍在南京整編為七十四師,張靈甫任師長,原七十四軍所屬之3個師各裁減1個團,改編為3旅6團,全部美械裝備。孟良崮戰役前,因向北去山路太多,該師戰車、榴炮部隊開至臨沂待命,故未參戰。關於七十四師武器裝備情況,該師副團長王克己回憶:「整編七十四師全師有戰鬥兵員三萬餘人,每旅有美式7.5公分山炮一個營,炮十二門,師部另配屬有一○五公分〔毫米〕榴彈炮一個營(開臨沂未參戰),各步兵團有兩公分平射炮一個連、四門炮,師還配屬戰車一個連(開臨沂未參戰),汽車一個連(車數不詳),人力輸送團一個團,師部及各旅有工兵一個營。」另有資料顯示:「全師(整編七十四師)美械裝備計有12門105mm榴彈炮(卡車牽引)、36門75mm山炮、108門M24.2英吋迫擊炮(騾馬牽引)、108門81mm迫擊炮(騾馬牽引)、108門37mm戰防炮(吉普車牽引)、486門60mm迫擊炮、255具火焰噴射器、324具M1『巴祖卡』火箭筒、324挺7.62mm勃朗寧M1917水冷式重機槍、1080挺M1918A2輕機槍、2400支M1湯姆森衝鋒槍和M1卡賓槍、4800支M1903春田步槍,軍官配有M1911A1手槍。無線電配備到連,共有機動車輛約300輛、騾馬1000匹。」上述裝備水平,在國民黨軍中可謂首屈一指,不僅大口徑火炮裝備數量很多,輕重機槍和衝鋒槍、卡賓槍等自動武器的配備也非常充足。需要指出的是,該師配備了300餘輛汽車和1000餘匹騾馬,外加1個人力輜重團,在素來不太重視後勤保障的國民黨各部隊中也屬一流。


不過,其對手華東野戰軍的裝備也並非人們所想像的「小米加步槍」。經過解放戰爭初期同國民黨軍的一系列作戰,中共軍隊繳獲了大量武器,在軍事裝備方面改善頗多,與抗戰時期已不可同日而語。蘇中七戰七捷之後,華中野戰軍第一師師長陶勇曾經提到:「我們第1師原來近萬人,武器雜得很,現在(指蘇中戰役之後)變成1.5萬人的美械化師了。」魯南戰役華野繳獲坦克24輛,各種火炮200餘門(其中105毫米榴彈炮48門)。萊蕪戰役,華野再度繳獲各類火炮350餘門。上述火炮成為華野組建特種兵縱隊的基礎。此外,華東野戰軍在軍工生產領域的實力也頗為不俗。僅1946年,膠東軍區就生產迫擊炮19門,迫擊炮彈3.4萬發,槍彈93萬發,擲彈筒彈7萬發,各種炸藥29噸;渤海軍區則生產手榴彈52.5萬枚,地雷3800枚,炮彈3000發,槍彈12萬發。孟良崮戰役前夕,為保障前線彈藥需求,華東野戰軍軍工部門開足馬力進行生產。1947年4月,膠東兵工四廠把月產4000發八二迫擊炮彈猛增到月產3萬發。


有研究者估算後認為: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的裝備與整編七十四師不相上下。粟裕對此談道:「從武器裝備和戰鬥力來看,我軍經過10個月作戰,特別是宿北、魯南和萊蕪戰役的鍛煉,戰術技術水平有很大提高,各級指揮員積累了大兵團作戰經驗,武器裝備也有很大改善,特種兵縱隊已有相當基礎,火力大大加強,具備了圍殲強敵的基本條件。」1947年初,陳毅在《一面打仗一面建設》一文中指出:「現在我軍的武器裝備並不比國民黨差,也不比抗戰時期日寇差,問題是在組織火力與使用武器的熟練程度上需要加緊學習。」


二、 雙方武器裝備性能之差異


孟良崮戰役,國民党參戰部隊大多裝備美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式武器裝備普遍具有自動化程度高、射速快、火力猛、防護力強等特點,其火力強度與蘇德兩國處在同一水平,遠遠超過日軍水準。日本由於鋼鐵、鎢、銻等戰略資源匱乏,自動武器生產較少,更多地強調士兵射擊的準確度,以提高彈藥使用效率,在戰場火力方面遠遜美蘇兩軍。1939年諾門坎之役後,朱可夫曾對日軍坦克有如下評價:「日軍坦克相當於我們的MC—1式坦克(該型坦克為20世紀20年代末蘇軍主戰坦克),非常落後,武器很差。」


儘管美式武器裝備有著諸多優勢,其缺陷同樣顯而易見。美式武器以自動兵器居多,在提供強大火力的同時也意味著龐大的彈藥消耗。美國陸軍裝備的勃朗寧重機槍的射速超過每分鐘400發,M1918A2輕機槍的最高射速高達每分鐘550發,其驚人的彈藥消耗讓裝備此類武器的軍隊都不堪重負。馬克沁重機槍誕生之初,其彈藥消耗之劇烈讓俄、法等軍事大國都望而卻步。美軍卻對此類自動武器情有獨鍾,因為美軍的戰術原則是依靠強大火力來壓制對手,認為「只要能掌握軍事技術,依靠強大的火力,一切問題都能解決」。


巨大的彈藥需求對後勤運輸構成極大壓力。不過對美軍而言,這並不是難題,因為美國擁有龐大的海空戰略運輸力量,尤其是空軍的戰略輸送能力強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支持國民政府在西南大後方堅持抗戰,美空軍在「駝峰航線」這種世界上最艱險、最複雜的運輸環境下尚且為大後方輸送了65萬噸戰略物資。

然而對國民黨軍來說,美式裝備的使用卻面臨諸多障礙。一方面,經過多年戰事,道路年久失修,殘破、陳舊的交通體系無法為機械化部隊提供良好的通行條件。另一方面,國民黨軍不具備美軍那樣強大的後勤保障體系,不能提供足夠數量的汽車、輪船和運輸機。國共交戰激烈的區域多為地形複雜的山區、丘陵地貌,且進入中共根據地後往往會遭遇其地方武裝的狙擊,空中運輸實際上成為唯一有效的補給途徑。但國民黨軍空中戰略運輸力量不足,無法提供有力的保障。國民黨軍對後勤補給向來不夠重視,很多部隊並未設置專門的輜重部隊,即便有少數部隊設置了輜重部隊,在戰時也往往將其轉為作戰部隊,導致後勤運輸能力大為削弱。因此,國民黨軍一旦與中共軍隊陷入膠著狀態,很快就會面臨彈藥和物資缺乏的窘境。在魯南會戰中,整編二十六師附第一快速縱隊只打了一夜就用光了彈藥,被迫突圍。此外,美國政府為了促進國共和談,於1946年7月對國民政府實施了為期10個月武器禁運,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式武器裝備的供給保障產生了消極影響。


中共軍隊方面的武器來源較為複雜。由於其軍工部門技術水平不高,無法生產輕機槍、重機槍、大口徑火炮等複雜裝備。為了保障作戰需求,中共確立了「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的軍事原則。事實上,在作戰中,槍械並非中共部隊的主要兵器,其火力主要依靠火炮(主要是迫擊炮)、手榴彈和炸藥。迫擊炮火力強大,運動靈活,是作戰的利器,抗戰期間日軍在華戰死的將校軍官絕大多數死於迫擊炮。中共部隊對迫擊炮的作用有著深刻認識,從師到連各級單位均有列裝,且數量較國民黨軍隊為多。該文曾經對華中野戰軍第一師和國民黨第五軍的迫擊炮配備情況進行比較,發現在營、連層次的迫擊炮配備上,中共方面佔據絕對優勢。


手榴彈是中共賴以制勝的重要武器,朱德曾經指出,在攻克國民黨軍堡壘時,最有效的戰術手段就是大量使用手榴彈。他在總結石家莊戰役的經驗時談道:「最近石家莊、元氏攻堅之經驗以手榴彈為主,炸藥及炮彈助之,三者充分配合,充分準備,數量很多,足用,則堅可下。」因此朱德一再強調手榴彈、炸藥、炮彈生產的重要意義,認為炸藥、炮彈、手榴彈將成為決定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炸藥則是中共克敵制勝的另一法寶。運城戰役,中共部隊就是依靠3000公斤炸藥爆破城牆成功,一舉破城。臨汾戰役,國民黨軍固守的城池被炸開的兩處缺口均達三四十米,也是炮火轟擊與坑道爆破相配合的結果。


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的主要工事和堡壘為土木結構,而缺乏鋼筋混凝土工事,其堅固程度無法抵禦手榴彈、炸藥、迫擊炮的攻擊。因此,大量使用上述武器裝備就成為中共方面獲勝的重要原因之一。


製造炮彈、炸藥、手榴彈的生產工藝較為簡單,原材料也易獲得。如手榴彈的製造技術就比較簡單,且易於普及,游擊隊和民兵均能製造,小型兵工廠就能大量生產。炮彈結構雖然比手榴彈複雜,由引信、彈體、彈尾、尾翅等部件組裝而成,但是炮彈彈體較大,較之子彈的生產工藝也要簡單許多。炸藥也是如此,只要解決了關鍵的化工原料供應問題,大批量生產也沒有技術上的障礙。中共軍工部門由此能源源不斷地為前線提供彈藥支持。更為有利的是,此類武器彈藥較為適宜用人力和畜力的方式在山地、丘陵等複雜地形中運輸。


不過,這類武器也有其固有缺陷,即容易受氣候影響。由於中共軍工部門在武器彈藥製造上的工藝水平還不高,防潮技術較差,一旦遇到潮濕氣候,武器彈藥的性能就會大受影響。粟裕在總結南麻、臨朐戰役的經驗教訓時,就將大雨導致彈藥受潮歸為戰役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指出:「炸藥及炮彈多不爆炸與不能發射,對作戰影響甚大。」


因此,就孟良崮戰役中雙方武器裝備的性能來看,國民黨軍具有一定優勢,以美式武器為主的武器裝備在質量上更優,但對後勤體系的依賴相當嚴重。中共則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炮彈、手榴彈、炸藥等彈藥的生產,這些作坊式生產的軍火在性能、質量上與大規模機器生產的產品有一定的差距,然而依靠數量上的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銷質量差距,依然可以幫助中共軍隊形成強大火力。


三、 孟良崮的特殊地理環境對國民黨軍武器使用的制約


孟良崮的地形地貌較為奇特,因受中生代侏羅紀晚期的燕山運動及新生代第三紀的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沂蒙山區地形沿斷層錯動,形成了大量斷磊斷塊山。經過上億年風雨侵蝕之後,逐步演變為山頂平坦、崖壁峭立的方形山峰,當地人將其稱之為「崮」。孟良崮只不過是八百里沂蒙山區眾多山峰中的一座。孟良崮及其附近山峰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給國民黨軍武器的使用構成了諸多困擾,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複雜地形對重型裝備運動的限制。解放戰爭期間,山東地區的道路年久失修,加上沂蒙山區山路崎嶇,對重型武器裝備形成了天然障礙。整編第七十四師作為重裝美械部隊,配屬了大量需要卡車、吉普車和騾馬來牽引的榴彈炮、大口徑迫擊炮及戰防炮,其體積龐大、移動緩慢的缺陷一覽無餘。為了便於武器運輸,張靈甫被迫修建野戰道路。他指出,他的部隊車輛騾馬多,向北儘是山路,不修不行。正因為受地形限制,戰前張靈甫甚至將配給七十四師的12門一○五毫米口徑榴彈炮留在臨沂,只攜帶部分中小口徑火炮上山,極大地削弱了該師的火力。反觀中共部隊的武器配置,重型裝備不多,裝備的山炮、野炮及迫擊炮可以通過騾馬和人力來運輸,炸藥、手榴彈、炮彈的輸送更是不受地形限制。因此,中共軍隊在武器彈藥的後勤保障方面佔盡優勢。

二是岩石為主的山體地質結構對防守一方相當不利。孟良崮三面陡峭,南面為緩坡,為易守難攻之地形。從陣地防禦角度來說,構築堅固堡壘和地下防禦設施等隱蔽工事才是最有效的防禦手段。然而對國民黨軍非常不利的是,孟良崮的山體基本為石頭,山石堅固,很難在短時間構築堅固的工事,中共方面對此也有充分認識:「戰場又屬石質堅地,敵不易構築工事。」為了加強防守,整編七十四師只好用石頭壘成圍牆,以山溝和石頭縫隙為隱蔽所,並在山路上設置鹿砦和障礙物。這些簡易工事缺乏遮蔽,容易暴露在中共火炮的直接打擊之下。國民黨軍官兵認為:「孟良崮為沂山余脈,高逾千仞,乃石岩光山,構工不易,峭壁深谷,運動尤難,目標暴露,形成彈巢。」有國民黨將領回憶:「解放軍把我們逼上山樑後,頭兩天沒有大的激戰,僅遠遠地用炮轟,而騾馬聞爆炸聲後,驚惶亂叫,遍山亂竄,有的跌死在岩下。守軍挖不下隧體,僅依託光禿禿的石頭來掩蔽,傷亡很大。」華野參謀長陳士榘也指出:「敵人臨時佔領的陣地均為岩石,無法構築工事。人員、馬匹、輜重等,密集地堆在地面,完全暴露在我軍強大火力之下。」


更令國民黨軍頭疼的是,孟良崮山頭地域狹小,驟然間湧入人數眾多的部隊,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來躲避對方炮火。炮彈擊中山石導致碎石飛濺,對防守部隊造成二次殺傷,從而大大提高火力的殺傷效率。與此同時,大量炮彈傾瀉在小範圍區域之內,讓部隊密集的隊形產生混亂,導致部隊主官無法有效地掌控局面,造成潰敗。據《國民黨第一兵團孟良崮戰役戰鬥詳報》記載:「陣地毫無遮蔽,全受共方火制。而山地概系岩石,匪方射擊威力倍增,人馬損害更大,尤以我軍騾馬及雜役兵夫,受敵炮火驚擾奔竄,引起部隊混亂,致使掌握困難,匪軍因得自各方滲入。」


三是孟良崮的地形嚴重削弱了國民黨軍的炮兵火力。火炮的炮彈飛行呈拋物線形,炮管與地面之間形成一個角度,仰角越大則射程越遠。炮彈一般在平地或者從低到高發射,但若從高處往低處發射,則會形成射擊死角,無法擊中近距離目標。孟良崮山頂平坦、崖壁峭立,山勢讓火炮形成了天然的射擊死角,因此除少量平射炮外,國民黨軍部署在山頂或山坡上的口徑較大的火炮無法對山腳或上坡的中共部隊形成有效打擊,「我軍(國民黨軍)完全退守山地以後……各種火炮以俯角全失,效力降低」。反過來,中共部署在山腳的大量火炮卻能對山頂或者山坡上的國民黨軍進行有力炮擊。粟裕曾回憶道:「敵佔據山頭,步炮失去協同,我則調動了絕大部分炮兵,造成局部炮火優勢。」在雙方炮火的較量中,孟良崮特殊的地形讓中共軍隊盡得地利之便。


四是山上缺水制約了國民黨軍主戰兵器的火力發揮。整編七十四師的主力裝備之一是勃朗寧機槍,這是一種將彈藥發射後坐力用於裝彈和發射的機槍,能夠不間斷髮射,每分鐘射速達450—600發,是進行戰場火力壓制的主要兵器之一。由於射擊頻率過高,槍管容易在摩擦產生的高溫中變形,所以槍管上裝有笨重的注水套筒,需要不時注入冷水給槍管降溫,一旦缺水將無法運轉。孟良崮為花崗岩系石山,山上植被稀少,溪流和池塘更是少之又少,加之整編七十四師3萬多人以及大量騾馬的飲水需求,使得勃朗寧機槍冷卻所需之水無法得到保障。戰事進行一段時間後,絕大多數此類重機槍已經不能繼續使用。整編七十四師旅長陳噓雲指出:「孟良崮戰役四天四夜,這四天沒有下一滴雨。因缺水,我們的機槍許多都是水冷式的,打到最後,有許多機槍因無法冷卻,都打不響了。」有軍官回憶:「重機槍也只有用人尿代水來打,最後連人尿也沒有了來源。」在主戰兵器無法發揮效用的情況下,國民黨軍火力大為削弱,在對抗中更加處於劣勢。


四、 國共雙方對武器裝備的戰術運用


客觀地說,整編第七十四師的軍官和士兵戰術素養較高,在抗戰期間擁有顯赫的戰績,之前與中共部隊屢次交手也鮮有敗績。在孟良崮戰役中,整編第七十四師雖然被華東野戰軍5個縱隊圍攻,其防守也頗為有力。華東野戰軍一縱獨立師的戰後總結顯示,七十四師在防禦時火力配置極其嚴密:主陣地火力組織嚴密,大致分為三層火力:第一層為衝鋒槍與手榴彈;第二層為輕機槍與六○小炮;第三層為迫擊炮、山炮及重機槍。每層火力能獨立交叉射擊,其後一層對前一層又能行超越與間隙射擊。不過因為受孟良崮特殊地形地貌的制約,其武器裝備的發揮受到諸多限制,尤其是火炮和重機槍受影響極大,並未充分發揮該師的火力優勢。


不過,整編第七十四師在戰術上也存在著一定缺陷,華東野戰軍在戰後編撰的《蔣軍七十四師的調查研究》對其弱點進行了分析:「整編七十四師戰術運用方面專門依賴優勢火力,兵力不敢分散,怕打夜戰野戰;每到一地,必先構築工事,怕被包圍,怕後路被切斷,處處被動挨打,士兵最感煩惱的是永遠不停地築工事,又永遠不停地丟棄剛修築好的工事,到新的地方構築新的工事。」對工事和火力的依賴讓整編第七十四師的戰鬥精神有所減弱,不再像抗戰期間那樣敢於迂迴、鑽隙、夜戰,以及小股兵力分散作戰。與此同時,該師在步炮協同方面也有欠水準:「漣水戰役時期雖然集中了該師的三個炮兵營,第七軍和整編第二十八師各一個炮兵連,但實際效果不好,致使該師步兵傷亡慘重。」


比較而言,中共軍隊在武器裝備的運用方面更高一籌,尤其是炮兵的使用達到了很高水平。國共全面內戰伊始,華東野戰軍就很重視炮兵建設。1947年初,粟裕在組建華野特種兵縱隊時就提出:「打大的運動戰,殲滅敵人的大兵團,沒有炮兵是困難的。」萊蕪戰役結束後,粟裕又指出:「我將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由運動戰進至陣地攻擊。這就需要我們開展爆破運動,學習土工作業,加強炮兵、工兵的建設。」1947年初,華東野戰軍對所屬各部隊進行了整編,進一步加強了炮兵建設,除了特種兵縱隊所屬炮兵外,每個縱隊都編有炮兵營(3個連),配有山炮12門。孟良崮戰役,華東野戰軍5個縱隊參戰,縱隊所屬炮兵對各個制高點進行了反覆爭奪,參戰部隊共擁有山炮84門(因其中八縱編有1個炮兵團),是七十四師(有36門山炮)的兩倍多。因此,儘管華東野戰軍特種兵縱隊並未直接參与對孟良崮主陣地的攻擊,但中共方面的炮火仍然形成了壓倒性優勢。


在對孟良崮主峰等陣地的攻堅中,中共方面的步兵炮、迫擊炮等中小口徑火炮居功至偉。為攻佔西五四○高地,華野四縱某部在首度攻擊受挫後,採納營長吳可如的意見,集中六○炮、八二無後坐力炮逐個攻克呈階梯狀分布的七個小山頭,從而得以攻上山頂。在對東五四○高地的攻堅過程中,華野九縱二十五師七十三團團長孫同盛指揮一、三營在九二式步兵炮、八二迫擊炮及重機槍、六○炮火力的掩護下,突然發起猛烈攻擊,一舉攻佔東五四○高地。在孟良崮主峰陣地蘆山的爭奪中,華野部隊的小口徑火炮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小炮排首先以密集的炮火立即猛烈轟擊蘆山。頓時,整個蘆山被火網籠罩,濃煙滾滾,沙石亂飛。糜集在亂石堆里的國民黨軍,在排炮的轟擊下藏不住身,到處亂竄,急忙躲避,避之不及者,死傷眾多」。此外,由於中共軍隊善於做政治思想工作,很多剛被俘的國民黨軍炮兵立即調轉炮口作戰,從而進一步強化中共方面的炮兵優勢。


其實在孟良崮戰役之前,華東野戰軍在步炮協同方面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泰安戰役,華東野戰軍的炮兵不僅可以有效壓制國民黨軍炮兵,而且能以火力將步兵掩護至國民黨軍前沿陣地,其步炮協同水平之高,大大出乎國民黨軍官的意料。中共炮兵的技戰術水平,得到國民黨被俘官兵的高度認同。國民黨軍五十一旅炮兵營炮手張立新這樣讚歎道:「你們的炮火要算第一,沒有哪一炮不打中的。我們一堆二百多人,三十匹騾馬,下山時已看不到幾個了。」五十七旅士兵崔傳典說:「我們隊伍全給你們炮彈打亂了,東邊炮來向西溜,西邊炮來向東溜。」有國民黨軍軍官回憶:「等到解決最後幾個山頭時,炮火更猛烈。」五十七旅旅長陳噓雲在被俘後說:「貴軍炮火出乎意料的猛烈和準確。」

在孟良崮戰役中,中共軍隊的手榴彈和炸藥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給國民黨軍造成了重大傷亡。為封閉七十四師的突圍通道萬泉山,華野八縱六十七團就組織突擊隊利用炸藥和手榴彈攻克了敵人在山頭以石塊構築的圍壘。5月14日下午,七十四師對華東野戰軍控制的二八五高地連續組織13次衝鋒,均被獨立師第一團戰士用手榴彈和刺刀擊退。在攻佔孟良崮西北五二○陣地的過程中,華東野戰軍攻堅部隊尖刀排就有一個班的士兵負責專門投擲手榴彈。整編第七十四師五十七旅副旅長明燦也喪生於手榴彈之下。戰士在總結作戰經驗時也提出:「看見人首先一排子榴彈(手榴彈),給他個下馬威!接著衝上去,這樣在軍事上很有利。」在孟良崮這種地形地貌極為複雜的山地進行作戰,手榴彈攜帶方便,投擲靈活,可以克服地形障礙,給對手造成有效殺傷,成為中共部隊制勝的法寶之一。


五、 雙方後勤體系對武器彈藥的保障


國共軍隊在武器彈藥的補給方面也存在較大差距。整編第七十四師作為全美械部隊,除了坦克、裝甲車等重型裝備方不如美軍,其他火炮、輕重機槍等武器基本能夠達到一般美械師的標準,差距較大的是在後勤補給方面。美軍擁有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其後勤人員達到155.8萬人之多,與作戰士兵的數量比約為3∶4。此外,美軍還擁有龐大的空中運輸力量。整編第七十四師僅配有車輛300輛,騾馬1000匹,其運輸力量大大遜色於美軍師。進入孟良崮山區之後,該師的汽車無法行進,被迫將大批武器裝備留在垛庄,進一步削弱了其後勤保障能力。


孟良崮山區地形複雜,汽車等陸上交通工具受到嚴重限制。對七十四師而言,被圍之後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空投。然而,國民黨空軍的運輸能力遠遜於美軍,能夠進行戰術空投的運輸機數量很少。在全面內戰之初,國民黨軍僅擁有C—46運輸機120架,且有很多飛機因零配件不足而不能升空。空中運輸耗資巨大,也非國民黨空軍所能承擔。


另外,國民黨軍還缺少進行精確空中補給的能力。在孟良崮戰役中,由於七十四師的對空聯絡電台被毀,只能靠簡單的對空標識來告知空投目標,結果大量的水囊、糧食、彈藥被投到華東野戰軍控制區域。據國民黨軍官回憶:「雖空投不少糧食,但山上空投標識小而分散,又加風大,降落傘飄飄散散,多數落到解放軍手裡。而落在山上的,又引起互相爭奪,刺刀相見,誰也禁止不住,軍心渙散,士氣低落。」華野九縱司令員許世友對此也予以證實:「(國民黨空軍)空投下成包的饅頭、大餅、餅乾、牛肉等食品和許多彈藥,大部落入我們的手中,戰士們吃到敵人從徐州緊急趕運來的饅頭,還熱乎乎的。敵機空投下的橡皮水袋,未等落地,即被我軍戰士擊穿多處,袋中貯水流失殆盡。」從後勤上看,無論是七十四師本身的後勤部隊還是整個國民黨軍的後勤體系,都未能為該師提供有力支持。


反觀中共方面,後勤支前體系就顯得強大有力。由於有豐富的山地行軍與作戰經驗,中共軍隊對於如何實施山地作戰保障頗有心得。華野四縱參謀長梅嘉生曾經提出:「小車跟不上隊,驢子和挑夫才能適應山地,第一梯隊只帶第一線作戰需要的,盡量少帶,其餘交第二梯隊。」正是基於上述原則,中共建立了一套主要依靠士兵攜帶及騾馬運輸的部隊自我後勤保障辦法,比如華野四縱除開要求戰士攜帶兩天糧食外,武器彈藥方面進行了如下安排:「戰士帶10排,(50發),輕機(輕機槍)300發,由彈藥手自帶,另每戰士多帶機彈30發,一挺輕機槍600發已夠;重機(重機槍)1500發,一頭騾子即夠;團炮兵連炮9門,4頭騾子1門(1頭騾子馱炮,3頭騾子馱彈),一馱可帶16發,1班12人,4個照顧騾子,除班長副班長外,另6人可各帶炮2發,共需36頭騾子,用9頭馱炮,27頭馱彈,可馱432發,戰士108發,共540發,一般作戰有450發即夠。」這樣,通過部隊的自我保障,就能滿足一般作戰需求。


除了部隊自身攜帶的物資外,中共方面龐大的支前體系也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華東野戰軍後勤部門在1947年3月大礦地會議後,「確定改變前一時期單靠臨時組織、就地供應的辦法,在山東解放區範圍內統一計劃,統一調度,對民工合理使用。同時,為適應運動戰和任務多變的特點,開始實行常備民工、二線民工和三線臨時民工相結合的完整體制」。在孟良崮戰役中,僅隨軍的常備民工就有7.6萬人,還有15.4萬民工作為二線常備民工出動;在整個戰役中,有69萬人充當了臨時民工,超出參戰部隊人數3倍之多。1947年6月,在華東野戰軍幹部會議上,陳毅指出:「沒有這樣一支偉大勞動人民志願運輸大軍,我們休想戰爭能夠勝利。」


依常理而論,中共臨時組織起來的支前體系是無法與國民黨軍的常規後勤體系相比的,不過中共通過建立民站、思想政治工作、整訓、立功、土地改革等措施,充分激發廣大民工的積極性,成功地將廣大根據地軍民組織起來,使其成為龐大後勤體系的一部分。由於支前體系組織嚴密,支前民工自覺奉獻,中共在保障前線武器彈藥供給方面卓有成效。粟裕認為,在孟良崮戰役當中,「廣大群眾吃苦耐勞與支援前線的高度熱情,基本上克服了地理條件限制及落後交通工具與近代化大規模運動戰之間的矛盾」。


六、 結語


在孟良崮戰役中,華東野戰軍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圍殲和打援,無疑是一次大膽而成功的決策。而國共雙方武器裝備的構成和運用,也是影響此戰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此次戰役中,孟良崮的地形地貌對雙方武器裝備的使用影響也非常大。整編七十四師佔據了孟良崮等高地的制高點,符合軍事作戰的基本原則與一般邏輯,非常有利於防守方。不過,如《孫子兵法》所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敵而制勝,謂之神。」整編七十四師為重裝部隊,進入山地、丘陵等複雜地形,就喪失了強大的機動能力,火力也大幅度削弱。孟良崮為岩石山體,無法構築混凝土工事,未能給守軍提供足夠的屏蔽場所。火炮等重武器架設山頂,因俯角全失,無法攻擊近處目標。孟良崮地域的狹小,又使得單位面積守軍人員密集,大大增加了進攻一方武器的殺傷效率。從上述角度而論,整編第七十四師進入孟良崮固守又是錯誤的。


中共軍隊則很好地結合地形地貌運用了己方武器。首先是集中火炮進行大規模密集攻擊,極大削弱了敵軍防守力量。在各個制高點的爭奪中,又善於使用手榴彈、炸藥等近戰大威力武器。更為難得的是,中共運用龐大的支前體系,保障了武器彈藥的供應。


因此,就孟良崮戰役而言,中共在武器彈藥性能方面雖然較國民黨軍有一定差距,但是通過對地形的合理利用以及武器性能的最佳發揮,取得了火力上優勢,讓具有全副美械裝備的整編七十四師無用武之地,不僅體現了中共將領的高超戰術素養,也反映了中共的強大組織和動員能力。從中可以窺見,中共在軍事方面的勝利絕非偶然。


modernchinesehistor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章清 | 學、政、教:晚清中國知識轉型的基調及其變奏
《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6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TAG:近代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