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電巨頭資本市場頻創歷史新高 聯合地產商打響智能大戰

家電巨頭資本市場頻創歷史新高 聯合地產商打響智能大戰

策劃:張亮 張志偉 胡瀟瀅 袁元 賀駿 謝嵐

本報記者 賈麗

對於中國家電產業而言,2017年是與眾不同的一年,既是開拓進取的全新篇章,也是布滿荊棘和困阻的砥礪之路。

這一年裡,中國家電板塊在資本市場整體受到追捧,多支龍頭股股價創歷史新高。11月份,連續三個交易日里青島海爾、美的集團、格力電器均接連創下歷史新高。青島海爾在11月21日達到21.31元,達到歷史最高點;11月22日,格力電器達到48.19元創歷史新高,同日美的集團也一舉突破57.93元。年初至今,青島海爾、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分別漲幅達100%、103%和90%,而其他家電企業小天鵝A、飛科電器等也均創出新高。

家電企業在二級市場上的亮眼表現與其強勁的經營情況有直接關係,同時隨著家電企業在人工智慧、智能裝備等領域的加快擴張和創新,家電業也開始新的征程。家電企業的國際化、頻頻跨界合縱連橫、併購大戲、專利戰均備受市場關注。樂視、新飛的隕落令人嘆息,而新時期的強強聯合又誕生新的力量。

當中國經濟漸入新常態,消費需求不斷發生變化時,中國家電產業也在新的市場環境、格局中演繹、發展和革新。從智能製造到拓展國際影響力,從加強技術創新到緊跟市場風雲變幻,中國家電產業在「大國」到「強國」的進程中,又前行一步。

家電巨頭與地產商頻牽手

展開智能製造「卡位戰」

2017年,包括智能設備和智能家居在內的智能製造產業成為家電業的新故事,而家電巨頭也開始與各大地產商、互聯網企業聯手,合縱連橫,採取戰略結盟的方式加速布局。

為了推動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國家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性規劃,並逐漸推動實施和落地。這一年來,家電行業作為傳統製造業,愈發體會到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互聯網新時代下的掣肘,更逐漸認識到新科技力對效率和產業的顛覆。海爾、美的、格力等中國家電領軍企業積極優化工廠布局,打造全新製造生產體系,堅定智能製造之路,建設了一批頗具代表性的智能工廠。

海爾是在智能製造的道路上走得較早的家電企業。三個月前,海爾智慧廚房互聯工廠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海爾工業園建成,首批高端定製雲廚吸油煙機在工廠下線。據了解,目前海爾在國內已建成8個互聯工廠,包括瀋陽的冰箱工廠、青島的熱水器工廠、中央空調互聯工廠等,並逐步在全球108個工廠內複製推廣。海爾內部人士介紹,海爾集團開展互聯工廠模式轉型為集團帶來了明顯的總體經濟效益: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開發周期縮短20%,年產值增加10%,年利潤增加39%。

建立示範工廠樣板只是海爾邁向智造時代的一小步。2017年,海爾正式對外宣布提供COSMOPlat社會化服務,才是真正的劍氣所指。這一模式可以為企業智能製造轉型升級提供軟硬一體的大規模定製整體解決方案和增值服務。

格力在智能製造上也動作頻頻,並有所成效。在剛剛結束的2017世界智能製造大會上,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直言:「創新是製造業的原動力。」2017年,格力進一步加強布局智能裝備製造領域,不僅打造了無人化工廠滿足自身製造需求,而且能夠對外量產,為客戶提供定製化的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大型自動化生產線解決方案。目前格力智能裝備產品覆蓋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十多個領域,累計產出自動化裝備5500餘套,累計產值約30億元。格力電器公布的2017年中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格力電器智能裝備業務實現營收9.6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7倍。

與格力在智能製造上堅持走創新之路所不同的是,美的以花式併購走出了另一路徑。2017年初,美的在對庫卡的收購剛剛塵埃落定後,又與以色列高科技企業高創(Servotronix)達成戰略合作。美的在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產業的頻繁動作引起業內關注。而在智能製造方面,以美的空調為例,美的空調在智能製造領域累計投入10億元,機器人數量達到562台,節省人工2.2萬。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工廠的工人數量在大量減少,但是工廠的峰值是逐年遞增的。美的集團副總裁吳文新表示:「智能製造是中國製造企業的必經之路。」

而美的等家電巨頭更是與地產商頻頻牽手,打響了智能製造產業的新戰役。近日,美的集團與碧桂園戰略合作,計劃在佛山建設智能製造的無人工廠、庫卡機器人小鎮。此外,美的集團正在推進旗下上市公司威靈控股的私有化,未來威靈控股將與庫卡更緊密配合,進一步擴張機器人、智能製造產業板塊。海爾集團與廣州南沙開發區簽約,計劃在南沙投資建設智能製造及智慧物流中心,將年產500萬套智能空調,海爾併購的GE白色家電也將在南沙產業化。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張崇認為:「家電行業要努力提高生產智能化水平,加快發展智能裝備,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等環節的全流程綜合應用,提供更多生產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智能化的發展經驗。」中國家電巨頭們在智能製造上的不懈探索,讓行業迎來新的商業拐點,打造中國智能製造的新盈利模式,也為各行業的升級轉型提供經驗。

國際市場攪動風雲

建廠併購體育營銷全面發力

根據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制定的《中國家用電器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到「十三五」期末,我國家電行業要邁進世界家電強國行列。經過中國家電業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家電大國的地位已經難以撼動,但距離家電強國仍有些許距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中國家電企業逐漸開始在國際市場攪動風雲。不管是海爾先後收購三洋白電、斐雪派克、GE家電,還是美的集團陸續收購東芝白電、德國庫卡、義大利Clivet,中國家電企業不斷向世界輸出影響。2017年,中國家電企業國際化發展方面又取到長足進步,優秀家電企業品牌、技術逐漸向全球延伸。

近日,TCL全球創意投影廣告陸續在美國紐約、法國巴黎等六國城市登陸,刷亮了美國帝國大廈、法國藝術聚集地紅磨坊等國際知名地標性建築,引起廣泛關注。據了解,今年以來,TCL大國品牌廣告投放「一帶一路」沿線15國、國內230城,規模聯動效應明顯;德國IFA期間,TCL的旗艦產品廣告廣泛覆蓋法國、德國等多國城市的機場和城市核心地段,全面展示中國製造的實力與魄力。

剛剛過去的11月份,TCL聯手阿根廷家電業巨頭RADIOVICTORIA,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正式簽約成立合資公司,從事電視、空調、手機及小家電等產品的生產與分銷。「希望三年內,TCL集團的海外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至50%。」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表示。

2017年,海信同樣在國際市場持續發力。從贊助法國歐洲杯得到甜頭的海信,今年4月份成為2018年FIFA世界盃官方贊助商,海信不斷加強品牌建設的國際化力度,進一步提升海信品牌在全球的價值。贊助國際知名體育賽事是海信重要營銷手段,其先後贊助了美國NASCAR汽車賽、F1紅牛車隊、德國沙爾克04甲級足球俱樂部及澳網公開賽等。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一年裡,海信完成了對東芝的收購,這給中國家電歷史上記上重要一筆。目前,海信已經在海外建有17個分公司實施本土化經營,覆蓋歐洲、美洲、非洲、中東、澳洲及東南亞等地市場。

除了併購,海爾在2017年不斷加強國際拓展。11月份,海爾在印度的工業園正式投產,在俄羅斯的洗衣機工廠也已經開建,預計2019年完工。據了解,在俄羅斯,海爾目前已經進入800家零售店,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銷售網路,同時在設立了超過300家售後服務網點,覆蓋俄羅斯全境。同時,海爾已經開始在俄羅斯建立自己的電商體系。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中國家電出口額年平均出口增速降為歷史最低,為3.1%。同時,2016年家電出口總額小幅下滑,而到2017年,出口市場呈現明顯回暖之勢。

在中國家電企業的努力下,2017年中國家電出口市場表現不俗。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17年1月份-10月份,大家電累計出口量為1.7億台,增長11.3%,出口額實現201.2億美元,增長5.2%;小家電累計出口量為19.3億台,增長7.6%,出口額實現223.2億美元,增長8.1%。

人工智慧新技術加速滲透

由跟隨轉向並跑、領跑

2017年,智能化無疑是全球家電行業技術創新最活躍的領域,以人工智慧為領銜的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向家電產業滲透和融合。科技進步為家電產業與產品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AlphaGo、百度AI……越來越多智能維度的新奇開始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在家電行業,海爾、美的、格力等以技術創新驅動為代表的企業,正在不斷強化科研,努力提升創新能力,引領行業發展。在中國家電行業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技術創新成為行業與企業持續向前的不竭動力。

可以看到,近年來,國家和企業愈發重視科學技術。2017年初,由創維、海信、長虹、海爾等家電企業參與的「DTMB系統國際化和產業化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進步獎一等獎。據了解該項創新技術,是我國數字電視強制性國家標準GB20600-2006(簡稱DTMB)的核心支撐技術之一。

今年3月份,美的更是拋出對自己的重新定義。在家電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布局進入新產業、走向國際經營,美的宣布將成為一家全球領先的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系統的科技集團。在美的未來戰略圖景中,雙智戰略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新產業布局成為核心詞,科技創新則是驅動力。

談到技術創新,在剛剛結束的2017年中國家電技術大會上,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姜風表示,過去五年,經過全行業的努力,中國家電行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正從以跟隨、模仿為主,轉向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正處於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時期。在智能製造、創新技術和家電智能化等某些領域,中國甚至已經走在了前面。

而隨著家電巨頭們對核心科技的重視,家電企業間的專利大戰也在這一年裡此起彼伏。僅美的、格力兩大巨頭之間備受市場關注的專利爭奪戰就已耗時數月,此次專利大戰兩家巨頭相互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累計索賠金額已達億元,案件疊加共達12起。不僅格力與美的的專利大戰打得驚心動魄,其與奧克斯也互相起訴。隨著中國家電品牌在北美乃至全球市場加速攻佔城池,海信與夏普之間的訴訟也貫穿了整個2017年。

業內人士認為:「從各大家電企業之間的愈演愈烈專利戰來看,家電企業對專利愈發重視,而這背後是行業的技術壁壘、競爭加劇。隨著各家電企業創新的加快,未來一兩年家電專利戰還將頻頻開打。」

智能、變頻成為新增長極

強強聯合催生新力量

2017年,中國家電市場消費升級進程持續加速,效果明顯,智能、變頻、嵌入式等中高端新品成為市場新的增長極。縱觀2017年整個家電市場,圍繞「變」字,做足工夫。

這一年裡,中國家電行業的發展繼續堅持由資源驅動、規模驅動向效率渠道和創新驅動轉變。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等生產組織方式的創新將給整個行業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家電市場需求在變。如今,品質消費已成為中國家電市場繞不開的關鍵詞。十九大也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特別是「三品」戰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已成為諸多家電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手和措施。

在縱向上,產品的功能迭代,品質提升讓消費者享用到更好及更便利的生活。未來家電市場所要面對的消費需求,更多的不是從無到有的量變,而是從有到好的質變。普及階段的消費者,滿足的是基本的功能需求。而替換階段的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品質則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倒逼家電廠商從粗放型經營向精細化生產轉變。在橫向上,家電產品品類趨增,呈現多樣化,不斷滿足消費者多元、個性的市場需求。不管是逐漸興起的各類西式小家電,還是因環境問題而日益火爆的環境改善類產品,市場增幅明顯。

家電業渠道在變。科技進步推動營銷模式深刻變革,營銷理念不斷創新,銷售渠道多元擴展。線上銷售正逐漸成為主流。《2017上半年家電網購分析報告》顯示,2017上半年,我國B2C家電網購市場(含移動終端)規模邁上2000億元台階,達2160億元,同比增長16.9%。家電網購(不含移動終端)的滲透率為24.88%,首次超過20%,再上新台階。

如今,雙11、雙12、618、418、818等線上促銷節點已成為整個行業的消費盛宴。在剛剛過去的雙11期間,天貓成交額又創紀錄的達到1682億元。數字的增長只是表象,渠道商內部的整合和變化才是初始。進入2017年,京東、天貓等線上平台持續發力線下,試圖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新零售模式。傳統家電連鎖蘇寧、國美等亦不斷革新戰略部署,構建全新的營銷模式。

2017年,國美著重強調新零售戰略——以「6+1」為價值創造觸電、以供應鏈為核心競爭力的新零售生態體。今年5月份,「國美電器」宣布正式更名為「國美零售」,此番改變當然不僅僅只是一個名稱的變化,更體現出國美對於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與布局。

蘇寧雲商董事長張近東曾表示,未來零售就是智慧零售,就是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感知消費習慣,預測消費趨勢,引導生產製造,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據了解,今年蘇寧818發燒購物節就是依託「智慧零售」理論打造的「新樣本」。

市場格局在變。2017年,曾經互聯網電視領域的「黑馬」,欲行顛覆之舉的樂視遇到了不小的麻煩,曾經家喻戶曉的新飛也逐漸落入停產與再次重組的境地……2017年不斷有新品牌進入家電領域,也不斷有品牌退出或被淘汰。彷彿昨天還光鮮照人,隔日便昏暗無光。

當然,除了逐漸偃旗息鼓,更值得關注的是新時期的強強聯合。可以明顯地看到,2017年,小米與長虹、歐派與林內、博世與萬和、美菱與CANDY、美的與AEG等先後登台,為中國家電產業上演了一場合縱連橫的強強串燒。整合、變革成為2017年家電行業的關鍵詞,而即將到來的2018年,將為中國家電企業提供更廣闊的舞台。2018年,拭目以待。

小投票

【買火車票能積分了!1元票價可積5分,積滿1萬分可兌換車票】12月20日起,鐵路部門推出常旅客會員服務:每1元票價可獲5個積分,當積分首次累積達10000分,可兌換車票;兌換車票時,100積分等價於1元;允許兌換車次以12306查詢結果為準。簡單理解就是,票價滿2000元可兌相當於100元的車票。

證券日報之聲

最火爆股市熱點最熱投資理財資訊

最新互聯網金融動態

獨闢蹊徑的角度和觀點

為您解答財經領域的政策導向

這裡是最火爆的股市熱點集結地!

之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日報 的精彩文章:

華誼兄弟王中磊被監管警示:未及時公布馮小剛公司全部收入
殺雞用了牛刀 360自動駕駛團隊推出掃地機器人
36家P2P平台掛牌四板市場 已有企業獲得資本青睞
P2P絞盡腦汁阻擊「羊毛黨」,年底加息衝量放手一搏
網貸備案進入半年衝刺 新上線平台僅95家仍正常運營

TAG:證券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