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詩詞書畫賞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

詩詞書畫賞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在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人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一個吉日,所以值得慶賀。因此,古人將冬至作為自然年的歲首,隆重度過,其熱鬧程度不亞於過春節。

古人如何過冬至

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三天。《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間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到了這一天,車馬喧嚷,街巷擁擠,行人往來不絕。也就是說,在冬至這天,一切都和過年一樣。

古代帝王親自參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項:天地、社稷、宗廟。而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例於每年冬至祭天。歷史記載,早在漢武帝元鼎五年就實行了冬至祭天的習俗,後經歷代逐漸被制度化,冬至祭天成為朝廷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項。在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以後,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舉行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但最能體現冬至獨特韻味的文學形式,當屬數九歌和九九消寒圖。

古代的普通百姓,在冬至這天,不從事生產,回家過節。他們更換新衣,或全家團聚,祭祀祖先;或走訪親友,結伴遊玩;或在家品嘗美酒,盡情玩樂。其熱鬧程度一點也不比現在的春節差。冬至這天,鄰里之間也會相互送美食,特別是一些有矛盾、不說話的鄰居,也會藉此機會,彼此化解干戈,消除誤解。

冬至賀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長」與「隆師」。所謂履長,是指晚輩禮拜尊長,尤指兒媳獻履獻襪。冬至日的禮拜尊長,一定要鋪排家宴,向父母尊長行禮。此外就是媳婦給公公婆婆獻履獻襪,這正是「履長」的本義。這種儀俗在魏晉時便已形成了。比如,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中便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

冬至這一天,古人還要舉行「隆師」活動。隆有「尊崇」的意思,「隆師」就是敬師、拜師。到了冬至這天,塾師先要率領學生給孔聖人拜壽,然後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這一風俗流行面極廣。民國前,各書院、學院和私塾都非常重視這一習俗;民國後,一些私塾還在奉行「隆師」。

古代人為何重視冬至呢?

因為在他們看來,冬至是「大吉之日」,是典型的「黃道吉日」;也因為在這個「大吉之日」來臨前,他們已備受煎熬。冬至之前,白天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天氣越來越寒冷。他們真切地感受著百草枯黃,夜幕沉沉,寒氣徹地……這一切,都是因為太陽的偏離。照耀大地的陽光一天天南斜,給予我們的光明和溫暖越來越少。到了冬至,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不過,冬至是個奇特的日子:這是「最黑暗」的一天,又是萌生希望的一天。

「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過後,太陽不再繼續南斜,轉身回歸,直射點不斷北移,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黑夜一天比一天短,陽氣回升,漸漸強大。在備受寒冷煎熬之後,這個轉折顯得十分珍貴。中國古人給冬至起了一個很帥的別名:「一陽生」,認為這一天代表了一個新循環的開始,因此是「大吉之日」。

冬至食文化

冬至的重要性,在近代中國接受西方聖誕節的過程中,也可以得到側面佐證。聖誕節在進入國人視野之初,曾經是頂著「洋冬至」的名號而為人所知的。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在廣東潮汕,冬至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冬至 「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福祿壽的動物,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在有些地區人們會吃

糍粑、年糕、桂圓煮蛋、老母雞湯等美食,

都有各自的美好寓意。

關於冬至的詩詞書畫欣賞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

一杯新歲酒,兩句故人詩。中國文人墨客歷來對冬至深有感懷: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冬至夜》

(唐)白居易

老去襟懷常濩落,病來須鬢轉蒼浪。

心灰不及爐中火,鬢雪多於砌下霜。

三峽南賓城最遠,一年冬至夜偏長。

今宵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汪士慎 《梅花圖》,此圖為立軸,紙本,墨筆,縱111.3厘米、橫50.2厘米,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梅枝的出俏太有創意了,較為粗大的梅枝,從左側伸出到正中,筆鋒又悄悄然地回收到左,一個輕靈靈的筆鋒弧形呀,將俏麗的梅枝伸上了天空,上接蒼穹,下連山崖,好一幅冷峻的梅花圖。

王冕 《梅花圖》 紙本水墨縱31.9厘米 橫50.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冬至後招於秀才》

(唐)王建

日近山紅暖氣新,一陽先入御溝春。

聞閑立馬重來此,沐浴明年稱意身。

吳彬 《雪梅綬帶》

《寒江吟》

(唐)孟郊

冬至日光白,始知陰氣凝。

寒江波浪凍,千里無平冰。

飛鳥絕高羽,行人皆晏興。

荻洲素浩渺,碕岸澌崚嶒。

煙舟忽自阻,風帆不相乘。

何況異形體,信任為股肱。

涉江莫涉凌,得意須得朋。

結交非賢良,誰免生愛憎。

凍水有再浪,失飛有載騰。

一言縱丑詞,萬響無善應。

取鑒諒不遠,江水千萬層。

何當春風吹,利涉吾道弘。

石濤 《寒梅圖》 ,新枝上開滿紅色的花朵,花朵以細線勾勒輪廓,再以深淺不同的紅色渲染,顯得嬌艷欲滴,給整幅疏寒清冷的畫面平添無限生機。

張大千《疏影寒梅》

《辛酉冬至》

(宋)陸遊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清 李方膺 《寒梅圖》,李方膺畫梅常用的技法,一是以略乾的淡墨擦筆為基調,偶爾再混合濕潤的濃墨;二是以直角曲折而入,向前延伸的線條畫梅枝,並與墨的濃淡相呼應,給人以清新的印象。

《冬至日獨游吉祥寺》

(宋)蘇軾

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

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

蘇軾《梅花詩帖》,見宋拓《西樓蘇帖》,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北宋蘇軾書,草書。共6行,28字。《梅花詩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蘇軾唯一留世的大草作品。

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報一陽生,更佳雪、因時呈瑞。

冬至正如其它節氣一樣,不管時間怎麼變,它們仍會持續影響著人們的飲食起居和工作生產。而在2016年,「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更讓人看到了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力量。在此我們也希望這樣的文化能更多傳遞給我們的孩子。

來源:書法功課

更多名家書畫特賣

————————END————————

將畫廊置頂後,您可以第一時間獲取畫廊的信息和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畫廊 的精彩文章:

毛主席像章大全,終於找齊了,一代人的紅色記憶!
齊白石現場畫蝦全過程,難得一見!
畫家情懷,松樹風骨,百幅詠松圖欣賞!
狗年即將到來,這樣霸氣又吉祥的「中國一獒」怎能缺少!
這鳳凰畫的可真美,美的挪不開眼睛!

TAG:畫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