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五歲就成了勢利眼:窮養好還是富養好?

孩子五歲就成了勢利眼:窮養好還是富養好?

「窮養好還是富養好?教養最好。」

01

有個網友最近很苦惱:

「周末在家陪五歲的兒子看動畫片,家裡請了個做清潔的阿姨正在打掃房間,兒子吃零食把碎渣弄得滿地都是。於是就教育兒子說,「阿姨才掃過地,你這樣是不尊重阿姨的勞動成果。」沒想到兒子卻說了一番令我震驚的話:「你給她錢,不就是讓她掃地嗎?我為什麼要尊重一個掃地的啊?」

當時清潔阿姨就在旁邊。我是又驚又怒又尷尬,趕緊給阿姨道了歉,也想讓兒子道歉,沒想到他死活不願意。最後我只好狠狠地把他罵了一頓,還禁了他一個星期的動畫片。

因為我和他媽媽平時工作都很忙,大部分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在帶小孩兒。我知道自己的父母比較勢利,但沒想到對小孩兒的影響居然這麼大!」

真的千萬不要忽視孩子的模仿能力。

就像生下來就會喝奶一樣,孩子天生就是模仿高手,通過模仿大人的言行、態度,以此來試圖理解世界運行的規律,獲得我是誰、我可以怎樣的確定感。而且孩子的模仿是很難被大人控制的,比如說話口吃這個現象,很多都是小時候跟別人學的,為什麼學這個呢?

答案就是純粹感覺好玩兒,家長說多少遍「不準」都沒用。同樣,對於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性,只要家裡有人做了,孩子就會不自覺的模仿。他自身並不知道好壞,只是一時間認為世界就是這樣的。

老一輩的、特別是沒有受過很好教育的人,從小吃了沒文化只能從事體力勞動的苦,往往有一部分人會變得比任何人都勢利。而且大部分的老人為了教育孩子,常常會以身邊遇到的勞動者或者沒出息的某個親戚來作為例子。比如,「你看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去掃大街、當保姆、搬磚頭......」、「你看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和你那個表哥一樣沒出息」......

我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

當時我還在上小學,偶爾會去幫鄰居的忙。那時候大家開著店,空閑的時候就會做組裝筆的活賺點小錢,打發打發時間。有一天,我正幫著鄰居阿姨裝筆芯,結果剛好有一個老人拉著她的孫子路過我們面前。只見那位婆婆很是鄙夷地看了我一眼,然後怕了拍他孫子,「我跟你說,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只能和她一樣了,知道嗎?」我當時心裡就是一陣怒火,更可笑的是,她拉著的孫子,正是我的同班同學。

老人的這種做法,雖然可能真的能夠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更多的恐怕是給孩子灌輸了一種「歧視」的概念。而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極有可能讓孩子變成一個勢利的人。

我想,恐怕大部分人都不會喜歡一個不懂得尊重為何物,只以金錢和職業辨高低的人吧。孩子本該是天真可愛的,如若從小就養成了勢利的性格,長大就更別想改了。而且你也該預料到,今天他可以用有色眼鏡看人,明日他也會用有色眼鏡看你。或許這正是為什麼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白眼狼二代產生的原因吧。

02

孩子出口傷人,除了長輩教育不當的原因,更可能是出於家長的誤解!

1、家長給孩子貼錯標籤

不難看出,這位父親一看到孩子把零食渣弄到地上的事實後,就把孩子的行為自動定義成了「不尊重阿姨」。而一個五歲孩子的「掉渣」行為其實有很多解釋:

1)他可能就是在享受吃,根本沒在意渣的問題,更不可能把阿姨掃地和自己掉渣的事兒聯繫起來;

2)他雖然知道自己掉渣了,但本來就不知道這些渣該怎麼處理;

3)他很喜歡玩這些小渣渣。因為小孩子會有一個成長階段里對細小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出於探索的本能,所以才弄得到處都是;

……

而所有這些解釋里,「因為不尊重阿姨勞動」、因為很「勢力」所以看不起掃地的阿姨,才把渣子弄到地上,顯然是最不符合這個年齡孩子的心智水平的。他可能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尊重」,更不知道為什麼掉渣就是對阿姨的不尊重,但讓一個五歲孩子描述清楚這些感受顯然太難了,而他受到了來自父親的委屈,自然不肯服軟。

當我們梳理清楚孩子的內心活動後,就會發現,假如我們單純的去看孩子的行為,那麼處理的辦法也會很簡單看到孩子掉渣之後,只需簡單的進行行為引導,遞給他一個垃圾桶,告訴他把渣子收拾一下放這裡面就可以了。

2、家長處理方式不當

很多家長會走入一個誤區,以為立刻嚴厲地訓斥孩子,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就會學的更認真,印象更深刻。但事實證明這樣的效果並不好。情緒是智力的守護神,情緒不好,新規則哪裡學的好呢?孩子沒有惡意卻被兇悍指責,委屈的情緒上來了,全盤不接受也是可能的。

人之初,性本痴,蒙昧所以不辨是非,無知所以傲慢自私,孩子的自發表現與社會標準不符合,本是成長中必然頻繁出現的。但很多家長沒有這個認知,每當孩子出現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的「錯誤」行為,這個時候父母就會有一種「挫敗感」: 失望、不快,甚至突然為孩子人格善惡、未來處事等產生深深的焦慮。

怎樣處理這種負面情緒呢?

很多家長的做法是指責孩子。噼里啪啦地說一堆大道理,然後希望孩子知錯就改,還要態度誠懇,就算語氣凶也要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這樣父母的心情就會好起來。

這實際上就是通過訓斥與強迫控制他人行為,來撫慰自己的情緒。在同事朋友犯小錯時,我們通常能注意到「提醒時保持氛圍溫和、言辭中不傷對方自尊」,知道應該就事論事,不帶著情緒攻擊對方人格。因為我們知道劈頭蓋臉的指責,只會引發對方的強烈反彈,無助於對方接納自己的意見。但面對自己孩子時,卻往往因為孩子做錯一件事,說錯一句話,而帶著強烈情緒去指責批判他。

成年人生氣而扭曲的臉龐會令孩子害怕恐慌又委屈,發脾氣只會轉移孩子在分辨是非上的注意力,增加孩子改錯的難度。更何況,我們理直氣壯指責孩子做錯的事情,有時候並不經得起推敲。

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讓孩子知對錯,並不意味著要使用「 「批評」「懲罰」的工具。總原則是:「溫和對人,堅定對事」。

很多人想當然覺得人家孩子天生懂事,其實是家長在指點時不加負面批判,反而給了孩子大量的愛與理解,激發了孩子巨大的生命能量,孩子便不需要監督催促。他也會聽從內心的聲音,追尋自己的人生目標。

我們要明白:

父母在管教中產生負面情緒,是因為他們不假思索地相信自己錯誤的負面判斷;

即便孩子迫於壓力而放棄行動,父母實際上也只是用怒氣控制了孩子;

即便孩子走向社會,通過指責、訓斥、傷害他人自尊心來達到目的,多數人也不會買賬,在人際交往中,平和的溝通更容易被接受。

而且錯誤本身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因為犯錯會讓人印象深刻。在合適的時候應該主動灌輸正確的價值觀,而不僅是蒼白說教。

比如,孩子說,媽媽我想要一個玩具。你可以對孩子說,「好的,你幫媽媽掃地一個星期,媽媽就給你買。」讓孩子明白,任何人要獲得任何東西都要通過正當的勞動來獲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孩盟國際兒童公館 的精彩文章:

TAG:孩盟國際兒童公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