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刀下去的那一瞬間,司馬遷究竟在想什麼?

刀下去的那一瞬間,司馬遷究竟在想什麼?

原標題:刀下去的那一瞬間,司馬遷究竟在想什麼?













編後語


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道出了他寫《史記》的目的:

仆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由上可知,司馬遷寫史記有三個層面的目的,即「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那麼,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先說「究天人之際」。今人多將通天人之際理解為天人關係,如當代哲人龐朴在《司馬遷的歷史哲學》一文中,就持此種觀點。


天人關係由三方構成:天、君、民。天授命於君,君統治著民,而民欲天從,三者構成一個閉環的圓。我們做一個通俗的比喻或許更有助於理解,就像小時候玩的石頭、剪刀、布的遊戲,石頭贏剪刀,剪刀贏布,布贏石頭,同理,天贏君,君贏民,而民贏天。三者都不是絕對的弱者,也不是絕對的強者,從而達成一種動態的平衡。


在上古和三代(夏商周),君巫合一。君主本來就是諸多巫史中的一員。是以,除了君主能傾聽天命之外,巫史也能夠傾聽。換句話說,巫史對君主有很大的監督權。


司馬遷要庚續古之巫史「究天人之際」的傳統,其職責就不僅僅是記事,還有承天之命,對一家一姓的皇權進行監督。


但他面臨一個問題——「古今之變」。


在上古、三代到司馬遷所在的西漢期間,出現了一個大變局:神權越來越消隱,君權越來越彰顯。相對應的是,巫史也分化了,從事祭祀、占卜稱「巫」, 掌管天文、星象、曆數、記事的稱「史」,即巫史代天監督君主的權力,在行政的層面消失了。


這一古今之變或許發生在周秦之際,《國語?周語上》載: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在西周厲、幽之際,由於君權的擴張,巫史的職能發生了轉變:由代天督責人君,變成了替人君監視國人。


到了秦漢,巫史或成為御史,替皇帝監督百官;或成為太史,側身於「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報任安書》)。」


司馬遷要擺脫太史的「倡優」身份,庚續古之巫史「究天人之際」的傳統,就必須直面如何「通古今之變」這一個問題。


史官代天教誨人君,唯三代聖王能容之。西漢(今)已經不是三代(古)了,這點司馬遷深有體會,他為李陵辯解,最後慘遭宮刑,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也就不能直言了,只能微言了。由此,我們能夠看到,與人佣耕的陳勝在「世家」里,兵敗自刎的項羽在「本紀」里,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位於「列傳」之首……


由直而微,這就是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


當然,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最終目的,是「成一家之言」。又該如何理解這句話?這句話除了在《報任按書》中出現外,還在《太史公自序》的文末出現:


序略,以拾遺補藝,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我們對這句話出現的語境稍作分析,會發現此處的「一家之言」的等同於「拾遺補藝」。 拾遺補藝是對圖書的校整,這是目錄學領域的工作。


漢武帝時開始校整圖書工作,前後負責校書的是司馬氏父子。司馬談選擇了黃老作為主導思想,提出他的《論六家要旨》,規划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諸家的輪廓。


司馬談壯志未酬身先死,司馬遷繼承乃父的「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的未竟遺志,繼續圖書校整的工作。這是「成一家之言」的第一層意思。

與司馬談不同的是,司馬遷將孔子的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獨立於儒家之外,並超越各家之上,成為一個學術的專門領域。這是「成一家之言」的第二層意思。


結合第二層意思來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中的「成一家之言」,就很好理解了,即「立六經大法為漢作制」。


從這個層面來說,司馬遷不僅是史學家,還是一個經學家。


參考資料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司馬遷《報任安書》、班固《漢書》、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鄭鶴聲《司馬遷年譜》、龐朴《司馬遷的歷史哲學》、逯耀東《論司馬遷「成一家之言」的兩個層次》、洪濤《司馬遷與古今問題》、張大可《司馬遷評傳》等。


司馬遷筆下的部分人物

講述經學流派的分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鏟史官 的精彩文章:

他40歲投筆從戎,帶36人平定50餘國,為華夏開疆200萬平方公里
東漢時曾派人出使古羅馬帝國,居然被古希臘神話中女妖塞壬這個傳說給嚇退了
史上最牛外交官:40歲投筆從戎,率36人撫定50餘國
如果能回到1937,我想告訴你……
看清未來,你只需讀懂兩千年前那個打通絲綢之路的男人

TAG:鏟史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