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終盤點:「AI+教育」大佬精華語錄

年終盤點:「AI+教育」大佬精華語錄

【智能觀】談起今年最熱的話題,大概就是人工智慧了。

AI與行業的結合一直是AI場景落地的焦點,其中,科技大佬和行業大佬的言論堪稱企業和行業發展的風向標。臨近年終,悉數AI+教育這一年的發展,我們整合了教育界和科技界大佬關於「AI+教育」的精華言論,分享給大家!

教育界

教育部科技司信息處處長 張擁軍:

目前技術僅僅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並不是一定會引發教育革命。教育革命最主要的可能是要有教育理念上的變化,人才培養目標上的變化,再加上技術的助力才能達成課堂革命的追求。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 田慧生:

現在加強STEM教育,就是要為下一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現在加強中小學STEM教育恰逢其時,不可不為,不可慢為,必須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腳踏實地,奮起直追,努力趕超。

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朱永新:

未來學習中心的模式是混合學習和合作學習。我們已經進入藉助於智能設備而生存與發展的時代,人機結合的學習方式會發揮更大作用;認知外包的現象會更加註重方法論的學習。未來學習中心的學生將從知識的消費者變成知識的創造者。研究性學習將成為學習的主要方式。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倪閩景:

關於人工智慧,大家有很多說法,我今天主要還是講教育和學習的層面。我可以預言,5年之內80%的裝備將過時。只要5年,整個裝備領域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而這個過程最主要的就是,從經典學習到超級學習階段。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錢穎一:

我們國家教學生學習的長處一般性來說就是大量記憶、大量做題。這樣對知識點的掌握至少短期比較好、比較多,也比較深,所以考試也都考得很好。可仔細想一想這個特點恰恰機器比你做得還好,因為機器的記憶肯定比你好,做的題比你還多,演算法比你快,這就對現代教育有很大的挑戰。我們是否更應該強調通識教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以及常識,這些方面機器還是不太行的。

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高可信計算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蒲戈光:

我理解的人工智慧革命的本質,就是機器對知識的處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那我給出的未來教育的銀彈,是我們要培養學生創造知識和破壞知識的能力。

清華大學醫藥學院教授、「知識分子」主編 魯白:

為什麼人工智慧在教育裡面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教育裡面有沒有高質量的大數據?這個可能是問題的關鍵。

在人工智慧時代,怎麼通過教育把人的想像力發揚光大,然後來創造新的東西,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國內最早的MOOC、混合式教學研究者和實踐者之一,清華大學副教授 王帥國:

所謂懂你或者是對某個學生的關注,要建立在大量的數據基礎上。是建立AI虛擬老師去懂每個學生,還是讓現有的老師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數據,填補數據不平衡的鴻溝,可能是我們現階段需要做的工作。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祝智庭:

現在面臨一個問題,我們有大量的平台,但互不相關,單個用效果不錯,但學校永遠得不到數據,沒辦法建立學生的數字化檔案。我提出兩個想法:一是必須把數據整合,建立一個智慧學習生態系統。二是技術和標準與政策的推動。目前我們標準化委員會正在推動工作,正在組織有關團隊做數據標準。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項賢明:

人類要在更高的水平上好好地組織起來,保障對人工智慧的有效控制。在未來的教育中,培養人的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將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我們需要共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戰略和方向,否則我們失算一步,很可能整個人類要失算。

計算機科學家,原騰訊副總裁,《大學之路》作者 吳軍博士:

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剛剛開始。中國很強調技術,尤其企業家很看重技術,但是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技術積累還不夠,相對應的人才也比較緊缺,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的觀念還跟不上。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王殿軍:

隨著時代的變化,教育教學的技術和條件要不斷的改善,但是真正改變教育本質的肯定不是技術,是我們教育的理念、思想、方法。可能未來AlphaGo同志哪天對下圍棋不感興趣了,對老師感興趣了,他就模擬自己成為一個老師,然後他可能跟我們老師賽課,我們都賽不過他。但是他看不見不太好,他可能得需要一個AI技術做出看起來特別逼真的虛擬機器人背後去操縱它,然後讓它成為一個老師。如果這樣的機器人真的出現了,我不敢肯定是不是有可能取代我們今天的老師。

把最先進的技術創造性地用到學校教育上,是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學校管理者和教師要對技術上的進步和發展非常敏感。

杭州四中校長 張偉韜:

我們今天談的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有些機構很理性地把學習過程肢解為幾個部分,非常聰明,但是不夠用。所以,我們要全面地理解教育,如果理解了,我們技術推進的切口也會更大。

新東方創始人 俞敏洪:

技術與教育的關係,是1+1大於2的關係。學習和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或者說上課和教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上課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人可以被機器取代,但老師是伴隨著學生成長的,創造想像力、情感力上這是機器無法替代的。

好未來聯合創始人 白雲峰:

我們發現互聯網+教育並沒有改變教育的本質,無非是進行了所謂的資源遠程輸送,並沒放大優秀教育、稀缺教育資源的長寬高。但是AI來了,我們真的有機會把教學環節當中所謂的重複性的、程式性的、靠記憶、靠反覆練習的模塊,用更好的方式替代人腦,而把人的價值和因素集中在情感的交互、個性化的引導、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上面。既能夠實現很高的人效,同時能夠關注孩子個性化的體驗,這件事情是我們教育+AI努力的方向。

美國堪薩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趙勇:

關於人工智慧與教師的關係,我認為機器干機器的事,人幹人的事,我們要慢慢接受人類教師和智能教師在功能上的區分。人工智慧針對的是平均,人工智慧可以給出群體的解決方案,但還需要人來幫助它個體化,因為個體有很多突變的可能。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 黃亞生:

我覺得人工智慧和互聯網技術現在還很難衝擊研究性大學,研究性大學有一個特點,它不光教別人創造的知識,也教自己學校教授創造的知識,這個功能我覺得技術要取代的話還是比較難的。另外,那些一對一、一對二教學的教育精緻化大學也比較難被技術衝擊。

美國東北大學校長 約瑟夫·E·奧恩: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在駁斥一種錯誤的觀點,即文科與科學技術處於對立面。未來的工作將需要整合技術和非技能技術(我稱之為人類文化)。例如,市場營銷主管必須了解在人文方面激勵員工的方式方法,而且還要在開展營銷活動時融入數據分析的結果。只有整合數據、技術和人文素養,我們才能成為機器人的領袖。

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院長 安德魯?摩爾:

有大量的工作崗位,即使我們可以使其自動化,也沒有意義。最好的例子就是幼兒園老師。作為孩子展開學習的第一段經歷,幼兒園教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不是沒有靈魂的訓練。我認為,在直接與人打交道的工作中,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來取代人類的角色。

惠靈頓公學前校長、白金漢大學副校長 安東尼·塞爾頓:

我認為AI進入社會科學要五到十年,藝術和人文則需要十到十五年,文科的某些知識也可以通過相關演算法學習。教師的角色會變得更加像教學組織者、解釋者和進展的最終評估者——更像是教學總指導。許多繁重的教學工作將轉而在個人與機器間一對一的教學基礎上進行。雖然機器能最大程度地模仿人的情感,使人信服,但真正的情感和同理心仍在與老師的關係之中。

PSIA(巴黎國際事務學院)的兼職教授 Sébastien Turbot:

幾十年來,體驗式學習只局限於學校實驗室或暑假作業中的社會實踐。而隨著虛擬現實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體驗式學習和實踐學習將大有所為。

奇點大學校長 彼得·戴曼迪斯:

在未來的20年里,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將不是來自學校的教授,而是人工智慧,它能像人一樣了解學生的語言能力、個人喜好,並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提供相應的私人教育。

科技界

阿里巴巴創始人 馬云:

希望大家思考,讓下一代明白,未來的100年是智慧的時代,未來對孩子們在「育」上要多花些精力,去學習思考培育自己的創造能力。要去做一個「優秀」的人,請記住人是有智慧和創造力的,而機器只有智能。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 馬化騰:

騰訊與清華大學等高校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包括今年合辦了『清華-青騰未來科技學堂』,正是希望幫助國內創業企業了解前沿科技,同時探索創新產學研生態。

科大訊飛董事長 劉慶峰:

AI賦能教育,這是訊飛的情懷,因為教育決定了一個民族的未來,我們希望能夠為了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快樂學習,來讓AI賦能教育。

科大訊飛輪值總裁 吳曉如:

我們希望每個老師都有一個教學助手,老師只有一雙眼睛,一雙耳朵,但是機器可以變成千里眼幫老師觀察每一個學生。每個學生都有一個機器學習伴侶,可以幫助學生整理學習筆記、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這個機器已經開始做,而且在未來幾年中可以做得更好,關鍵就是數據。

創新工場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開復:

多數失業工人並不具備前瞻性,無法預測人工智慧時代社會還需要哪些崗位的專業人員。我們必須努力尋找一種全面的解決方案,包括創造新的職業、價值和社會規範,而不僅僅是重新分配資金。此外,我們需要重新進行培訓教育,確保所有人都能夠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工作。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微軟研究院院長 洪小文:

科技的創新一直會對職場產生衝擊,要應對這種挑戰,第一要調整對下一代的教育,讓他認識未來的世界,多學未來需求大的,少學未來需求少的。另外,需要培養獨立思考的精神,避免成為單方面接受機器餵養信息的人。

科大訊飛教育事業群副總裁 鍾錕:

目前人工智慧與教育的對接已經進入了深水區,相互融合非常深入。機器閱卷的實現、大數據教學的突破,以及智慧校園解決方案的誕生等,都為教師教學和學校管理帶來了變化。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便捷服務,將是教師、校長們將來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

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的聯合主席 梅琳達·蓋茨:

想想AI。你經常聽說,最大的挑戰是使機器的思考和行為更像人類。我不禁認為我們應該做得更具體些,我們不想教計算機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自私或貪婪。我們想教計算機人類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東西。我們需要構建人工智慧的人,不僅僅代表人類經驗的一小部分,還代表所有性別、種族和背景。

愛達荷大學工程學院實習助理教授,人工智慧專家 Joseph Qualls:

你會看到從K-12到大學的教育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依靠大型的大學和學院來教授學生的景象可能會消失,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消失。學生可以與一個能夠理解他的AI系統進行互動,而AI系統可以為其提供一個特殊的教育途徑。

蘋果首席執行官 庫克:

我不擔心人工智慧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問題,我更擔心的是人類像計算機那樣思考問題——喪失了同情心和價值觀,並且不計後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希望在座的同學們可以預防這樣的事情發生。如果說科技是在黑暗中探索,那麼人性就是照亮黑暗的燭光,讓我們看清自己身處何方以及前面的危險。

IBM沃森的學術兼技術顧問 Armen Pischdotchian:

教育不能再按照工廠模式來做了。這不是可持續的。對於今天的孩子來說,認清楚未來工作的需求是什麼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STEAM (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取代了STEM。右腦掌管的藝術、創造力、心理識別能力日漸重要。心理學、歷史、辯論、幽默和戲劇,這些方面不是人工智慧所擅長的,至少在我們有生之年是這樣的。

—完—

親愛的朋友,還有10天,我們就要與2017年道別了。沒有長亭與筵席,沒有古道與夕陽,但回顧是要有的。

我們可愛的小夥伴整理編輯了這篇大佬們的精彩語錄,希望這些閃光的思想,能讓你對AI+教育有所了解與思考。

祝安!

智能觀 一米

2017-12-21 於北京中關村

想知道AI加教育領域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

想要AI領域更多的乾貨?

想了解更多專家的「智能觀」?

請在對話界面點擊「找找看」,去獲取你想要的內容吧。

有人問:你們為什麼要做智能觀?為什麼關注AI+教育?

我想,這不是一個選擇。

當AI開始顛覆各行各業時,我們首先想到了教育。未來是我們正在為之努力的地方,教育可以影響當下,改變未來。

我們用心觀察和記錄教育在這個時代的蛻變;努力把前沿的動態、最新的進展、先進的觀點帶到你面前,希望與你一起思考和探索。我們相信,長出AI翅膀的教育,會創造出無限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能觀 的精彩文章:

清華學神MIT的最新研究:讓AI學會了物理力學
如何幫助學生提出重量級問題?這裡有7個策略
DeepMind的最新版AlphaZero4小時統治了國際象棋界
Photoshop使用AI增加了新功能,使圖像編輯更容易

TAG:智能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