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六大名拳之一」的太祖長拳竟然是他創立,還助他穩坐300年江山

「六大名拳之一」的太祖長拳竟然是他創立,還助他穩坐300年江山

在傳承、弘揚傳統武術文化的過程中,開封市幾家傳統武術民間社團組織在談到他們門派武功套路的源流時,不約而同提到趙匡胤,認為他們的武功套路拳法最初是由宋太祖所創,或者說與其有著某種關聯。

文學作品中出現的趙匡胤形象,多是手持棍棒、叱吒風雲的一代豪傑,常常與一幫出身高貴卻又屬於市井無賴的人結義為兄弟。一般人會認為這或許只是趙匡胤的藝術形象,但有歷史學家研究認為,趙匡胤的真實形象可能和這些文藝作品所描繪的相距不遠。因為在當了皇帝以後,趙匡胤仍然保留了很多遊俠特有的豪爽習性。

不少史料說宋太祖是一位武功高強之人,種種記載也表明,宋太祖趙匡胤的確是歷代帝王中武功之魁首。

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據《宋史》記載,趙匡胤從小「學騎射,輒出人上。嘗試惡馬,不施銜勒,馬逸上城斜道,額觸門楣墜地,人以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馬騰上,一無所傷」。他不僅酷愛騎射, 還喜歡赤手空拳與人打鬥。不難看出,少年時的趙匡胤就武功不凡。

趙匡胤21歲離家出走,浪跡天涯。949年,他在北上途中遇到後漢樞密使郭威。此時郭威正率兵在河中(今山西)平叛。身強力壯且精通武藝的趙匡胤投靠在郭威旗下,勇猛殺敵,屢建戰功。到了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得以重用,出任禁軍軍官,後官至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960年1月,北漢及契丹舉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發生嘩變,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稱帝,定都開封。

據《宋朝事實類苑》所述,趙匡胤帶兵時就習武不輟,且武技十分了得,其手下對他都非常敬畏。即使是登上皇位後,他仍然親自訓練軍士,對那些武藝優勝者不斷提高待遇和賞賜,所以手下將士無不刻苦訓練,個個精通武藝,並忠心效命於皇帝。

宋朝的軍隊實行募兵制,通過選募、武舉考試選拔武藝人才。軍事訓練採用統一教法格,並制定統一的考核標準。軍事訓練規範化、系統化促進了武藝的提高。這一時期兵器的種類大增,形制複雜,各種兵器武藝爭奇鬥豔,武藝向多樣化發展,武術表演項目也有相當的發展。對此,作為北宋開國皇帝的趙匡胤功不可沒。

當代武術名家、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馬明達先生以翔實的史料證實了趙匡胤在中國武術史上的顯赫地位。他在《武術史上的宋太祖》一文中寫道:「……與以上引文相類似的材料,宋人筆記中亦有所見。這些材料使我們知道趙匡胤這位開有宋300年基業的皇帝,不是單憑著權謀來驅使部伍的,他本人也精通武藝,又能以武藝訓練將士,所以將士奮勇,左右效命。相信『皆善武藝』內侍數十人,都是太祖親自簡選教習的豪俠之徒,很可能就是通過他們的轉相傳習,宋太祖的棍法和拳法得以傳布世間,並傳之後世,從而為他在中國武術史上留下赫赫名聲。」

馬明達教授提到的「拳法」即太祖長拳,又稱太祖拳,「棍法」即盤龍棍,被稱為棍術的開山鼻祖。以上兩種功法應為趙匡胤所首創或因其而得名。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載:「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長拳。」

太祖長拳廣泛流傳於我國北方,整套拳路演練起來充分表現出北方的豪邁特性。太祖長拳架勢大而開朗,特別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與展現,演練起來豪邁奔放,優美中又不失其威猛的澎湃氣勢,為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

太祖長拳的源流《太祖拳譜》載,「打遍天下第一家,太祖功夫最可誇。大宋皇帝趙匡胤,少林寺里傳秘法」,「十八絕技第一先,古剎練到金鑾殿。若問此拳名和姓,少林定宋太祖拳」。

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在未成大業之前,曾經出家到少林寺做俗家弟子,學習正宗少林拳棒,經年苦練獨有心得,遂以少林為根自開一門,即宋太祖拳。

還有一個民間傳說,趙匡胤稱帝後,當時江湖上的英雄好漢對宋太祖的拳法很感興趣。有一天,門官來報,說有兩位高僧想與皇帝談論佛法,宋太祖欣然同意,吩咐設宴接待。席間,兩位和尚卻就地練起拳來,並吹噓他們的拳法如何厲害。宋太祖聽後微微一笑,離席站穩,把自己的拳法打了一遍,爾後不動聲色地回歸坐席。原來,這兩個和尚是少林寺的著名武僧,是當時武林界的頂尖高手,是奉命前來學取宋太祖那套拳法的。宋太祖只練了一遍,兩人便把拳譜牢記心中。後來,兩位高僧回到少林寺,憑記憶將宋太祖所演練的拳法進行整理,並定名為少林太祖拳。於是,太祖拳便在民間流傳開來。足見趙匡胤與少林寺的關係非同一般。

「一條桿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古典名著《水滸傳》的這兩句話,說的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憑一條桿棒打天下之事。這裡說的應該就是趙匡胤首創伴隨他打遍天下、開山立國的盤龍棍。盤龍棍亦稱梢子棍,以其結構獨特、簡練實用難防、演練威猛霸氣而聞名。

關於盤龍棍的來歷,民間有多種傳說,其中有這樣一種說法是,趙匡胤原本使的是齊眉棍,後被劉定國的「金背砍山刀」斷為兩截。後來,他讓一姓陳的鐵匠把這一長一短兩截木棍按連枷的樣式連在一起。趙匡胤拿起沉甸甸的棍子耍了幾下,棍梢甩動起來呼呼生風,令人眼花繚亂。陳鐵匠看完趙匡胤的這套棍術後,好奇地問道:「趙將軍,您看這似棍非棍、似鞭非鞭的兵器應該叫什麼名字好?」趙匡胤看著手中這條棍,說道:「此棍似斷非斷、似折非折,有頭有尾、首尾一體,就叫『盤龍棍』吧!」盤龍棍由此得名。

盤龍棍其結構為兩截,一截較短,一截較長,兩截之間由鐵環連接,揮動起來猶如鞭梢,能產生「鞭擊力」,擊中目標後更具滲透性。

史書有記載,學者有文章,民間有傳說,看來宋太祖趙匡胤武功高強且創有拳棍武術套路流傳後世之說決非空穴來風。

由於大宋開國皇帝與武術的不解之緣,其對當時的武術發展影響可想而知。所以說北宋時期在中國武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國武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

北宋時期,汴京軍中武藝豐富多樣,既有習練形式的「對舞」,又有真刀真槍的實戰演習,「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劍舞,皆能擲劍於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

北宋開封的仕族子弟爭強好勝,常在一起習武打鬥,薛惟吉「少有勇力,形質魁岸,與京師少年追逐,角抵蹴鞠,縱酒不謹」。

司馬光《論上元令婦女相撲狀》載:「聖駕御宣德門,召諸色藝人,令各進技藝,賜予銀絹,內有婦人相撲。」可以看出北宋時期已有女子相撲活動出現於京都。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為我們揭示了北宋開封古都豐富迷人的武術風采,禁軍「內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一人作奮擊之勢,一人作僵仆。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還有「兩兩出陣格鬥,作奮刀擊刺之態,百端訖,一人棄刀在地,就地擲身」、「或橫身鞍上,或輸弄利刃,或重物大刀、雙刀,百端訖」。或軍中分成兩陣,各自「使番槍或草棒、交馬野戰、槍刺棒舞,習陣實戰。或執真刀,互相格鬥擊刺」。從這可以看出,北宋武藝內容活潑多樣、引人入勝。

文/原廷干

編輯/周鏐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林與太極 的精彩文章:

TAG:少林與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