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未被引用的文章——nature雜誌的調查

那些未被引用的文章——nature雜誌的調查

歡迎點擊「科學網」↑關注我們!

諾貝爾獎獲得者Oliver Smithies曾經在2014年德國林道的一次會議上講起自己的一樁糗事,他談到自己在1953年發表的一篇關於測量滲透壓的文章可悲的從來沒有被引用過。按他的原話來講,沒有人提起過這篇文章,也沒有人用過這一方法。

事實上,Smithies這篇文章比他自己想像的還好點,該文章在發表的十年內被引用了9次。不過Smithies記錯也是情有可原,畢竟這個數字還是少了一點。

在1990年science的一篇調查中,作者估計大約有一半的學術文章,在發表後的五年內沒有任何引用。一般科學家對這個問題都比較緊張。畢竟引用數在很多時候是學術影響力的衡量標準,標誌著研究者的工作不僅被人讀了,也為後來的工作奠定了基礎。沒被引用的文章好像就是一堆無用物的堆積。

不過蒙特利爾大學的VincentLarivière表示,沒有被引用的文章並不沒用,而且實際上這些工作的比例也沒有那麼高。為了更好的了解這一問題,nature雜誌做了一個調查試圖搞清究竟有多少文章沒有被引用。因為引用資料庫並不完整,所以我們不太可能得到一個準確的數據。不過通過對包含12000以上雜誌的web of science資料庫的調查,可以清楚的發現零引用的文章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多。在這個資料庫中,有少於10%的文章是從沒被引用過的。真實的數字可能會更低一些。


未被引用的迷霧


之前人們一直擔憂學術界會被大量沒有引用的研究充斥。上個世紀science發表了兩篇相關文章,一篇發表在1990年,另一篇在1991年。在1990年的報告中,作者指出1981年到1985年間發表的文章,有55%在發表五年內沒有引用。不過這些報道可能有點誤導人。作者不僅計算了研究文章,還統計了信件,勘誤,會議摘要以及其他通常不會被引用的材料。如果把這些材料去掉,然後把時間延長一些,未被引用的概率會降低很多。

在2008年,Larivière通過對web of science的調查發現未被引用文章的比例比想像的低很多,並且它的比例也在逐漸下降。新的數字表明未被引用文章的比例在發表後五年到十年間會穩步下降,雖然在不同學科中,比例會有所不同。比如2006年發表的生物醫學文章中,只有4%直到今天也沒有被引用。在化學領域這個比例是8%而在物理領域是11%(當我們去掉自引的話,在某些領域仍然是50%左右)。2006年工程領域的文章未被引用的概率是24%,比自然科學領域要高得多。這可能由於很多工程領域文章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而不是為了讓大家繼續推進研究。

把所有文章放在一起,包括從1900年到2015年web of science記錄的3900萬篇文章,大約21%到今天沒有任何引用。不意外的是這些文章多數發表在更冷門的雜誌上。


不完善的統計


這些數字只能給我們一個大概的印象,更精確的統計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有一篇文章聲稱大約10%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工作沒有任何引用。在2012年,查理斯大學的生物學家PetrHeneberg試圖搞清這一點,他調查了13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表的文章,發現在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這些文章未被引用的概率約為1.6%。通過在googlescholar上的進一步檢索,他發現很多文章其實被引用了,但由於一些引用數據的錯誤,沒有在資料庫中被統計清楚。通過大約20個小時的手動檢查,他發現實際沒有被引用的概率只有大約0.3%。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難知道真正的未被引用文章的概略--這種手動檢查實在是太費時間了。不同學科這種偏差也有所區別。比如對於人類學,web of science顯示大約有65%的在2006年發表的文章沒有被引用。這可能有點道理,因為人類學研究很多時候不依賴文獻的積累,不過更多時候,可能是由於很多人類學期刊和書籍沒有被資料庫包括。

同樣的問題也會為我們比較不同國家的數據帶來困難。Web of science顯示中國,印度和俄國的研究者發表的文章,相對於美歐研究者更容易被忽略。不過這個資料庫也沒有收錄這些國家的本土期刊,如果把這些期刊算進來,也會減少差距。

Larivière表示,儘管數據統計上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數據顯示的趨勢應該是沒有太大偏差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檢索和引用文章變得越來越簡單,也促進了科學的交流。不過另外一個趨勢也值得注意,Larivière在他2009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未被引用的文章比例降低可能是由於科學家的參考文獻列表越來越長的關係。萊頓大學的LudoWaltman提到很多文章跟沒被引用也差不多。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有一次或兩次引用的文章數目都高於沒有引用的文章。


也不是沒什麼用


有些人認為沒被引用就是沒什麼意義,畢竟如果這些研究真的有用,後來怎麼沒有人提到過。

真實情況也不盡然如此。沒有被引用的文章也通過各種方式影響著學術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植物學家MichaelMacRoberts提到了自己在1995年發表的一篇關於在德州發現的某種苔蘚的工作。儘管這篇文章沒有被引用過,但它包含的信息被收入到物種志和在線的資料庫中。使用資料庫的研究者都得益於像這篇文章一樣的數千個工作。

另外沒有被引用的文章也會有讀者。2010年來自紐約的研究者Mental Hygiene在plos on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利用軟體來分析基於唾液的艾滋病診斷的偏差。這篇文章從來沒有被引用過,但被閱讀過1500次並且被下載過500次。參與的研究者表示,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促進公眾健康工作,而不是為了推動一個學科領域。

另外有些文章沒有被引用,是由於它們證明了一些無效的研究方向。卡迪夫大學的NiklaasBuurma在2003年曾經發表了文章探討溶劑對於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以及在實驗中控制溶劑的接觸面積有什麼用處--事實證明沒什麼用處。NiklaasBuurma表示我們證明了這類實驗沒有太大價值,這篇文章沒被引用還挺讓人驕傲。

Oliver Smithies在林道會議中談到,儘管自己1953年的文章沒有被引用。它後面的工作幫助他取得了博士學位並成為羽翼豐滿的科學家。這篇文章代表了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學徒期。Smithies說他很享受這個工作,並且學習了如何做好科學。其實他真有一篇沒有被引用的文章。這文章發表於1976年,描述了一個位於15號染色體的免疫相關基因。這篇文章也不是沒有用處。哈佛醫學院的RajuKucherlapati是那篇文章的作者之一,他提道「這篇文章是我們之間長期合作的開始。這一系列關於小鼠遺傳學的工作奠定了Smithies獲得2007年諾獎工作的基礎」,「對於我個人而言,這篇文章的意義在於我開始認識了Smithies」。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高智商者患心身疾病的較多?
What?論Altmetrics,2016年奧巴馬的影響力全球第一,合理嗎?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