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印光大師的持守:戒律為基 凈土是歸

印光大師的持守:戒律為基 凈土是歸

印光大師德相

文 / 溫金玉

凈土法門,廣大無外,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統攝群機,了無遺物。誠可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印光大師認為是千穩萬妥之第一法門,是九界同歸,十方共贊之特別法門。

但對於凈業行人來說,如何修行,依然是一個值得深思明辨的問題。印光大師明確指出:「佛法法門無量,無一不以戒為基址,凈土為歸宿者。」凈戒莊嚴,應該是一個修行人抱有的準則。

一、困擾:修持的途徑

印光大師的弘法特點,如弘一法師所言是「弘揚凈土,密護諸宗。」並不排斥其他宗門。因佛陀說法,應機施教,遂有律、教、禪、密,凈五宗。雖然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弘法利生,依然要契理契機。

印光大師認為,一切法門均可解脫,然於末法時期,卻須歸依凈土一門。

如來一代所說諸法,舉其大宗,其名有五:曰律,曰教,曰禪,曰密,曰凈。此五宗者,悉皆顯示佛之身口意三業,戒定慧三學,與夫一切三昧萬德。固無可軒輊抑揚,揀擇取捨者。

然在學者修習,當詳審與自己根性相契之法而修。一門深入,較為省力。而此五宗,無不以律為根本,凈為歸宿。此在佛世已然,況今末法時代乎?

凈土法門,徹上徹下,三根普被,凡聖同歸。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罪人,亦可預入其中。良由一切法門,皆仗自力。非到業盡情空,不能了生脫死。

凈土法門,兼仗佛力。若具真信切願,即可帶業往生。二法相較,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

這樣的說法是符合曆代凈土祖師判教宗旨的。教下各宗於判教中,對他宗皆采兼容並蓄,只判深淺頓漸。而凈土之判教,卻否定其他宗門解脫,認為於此五濁惡世,末法之時,惟有依靠凈土一門,才是了生脫死的易行道。

印光大師明確反對將凈土法門與其他法門相混淆,主張高揚特別法門的救世殊勝功用。

光所說者,乃非大非小,即大即小,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博地凡夫,同修共證之法。此法固宜注重,倘泛泛然與一切大乘法平看,則了生脫死,或在驢年。

凈業行人奉持信願行的修行理念,恆念一處,持名念佛,自古已然。問題的焦點是如何來念佛?念佛還須持戒否?

印光大師也曾言:「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禪、凈,一道齊行矣!」

有人認為凈土宗不是說可以「帶業往生」嗎?那何必要拘泥於守戒呢?並說佛都說了造作五逆十惡的人,只要發願往生,佛都來接。所以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就一定能往生,持不持戒並不重要。

更有人說凈土宗是特別法門,連那個阿闍世王殺父都可以往生,不必在乎那些外在形式上的戒律要求。

網上有人問:是不是學佛、念佛號就一定要持戒茹素?有沒有變通和漸進的方式?有答:學佛、念佛不一定要持戒,也不一定要吃素。那麼應如何處理修持中的這諸多困惑,我們來看看印光大師的解答。

二、正修:持戒念佛

《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中也說:「入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船筏。」

戒為佛教根本精神所在,是解脫的保障。那凈土行人應如何看待戒律呢?印光大師說:

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克論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攝互融,不容獨立。

初心入道,則持戒一事,尤為要務。故楞嚴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是以如來初成正覺,即說梵網經菩薩戒。俾一切菩薩,並梵釋諸天,與夫王臣士庶,若僧若俗,迨及娼優奴婢,三途惡道一切眾生,同皆受持。

是知此戒,乃如來煉聖烹凡之大冶洪爐也。良以六道眾生,雖則尊卑貴賤,種種不同。而一念心性,尚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但由宿世善惡各異,致使今生果報不同。

如來鑒本遺迹,以故普勸受持。倘能依教奉行,則宿世惡業,可以頓消。現生福慧,速得圓滿。初則了妄即真,次則唯真無妄。自可複本心源,親證妙性矣。

故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又雲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此如來金口為一切眾生所保任者,可不信乎。

無名居士宿植德本,篤修凈業。欲令自他同出苦輪,選凈土著述之切要者,輯為凈土津要。既而又輯續編,擬以梵網經弁之於首。又以經文深奧,不易窺測。開遮持犯,難以解了。不有註解,實難普益。乃以清陳熙願所節略之梵網經疏注節要見選。則若文若義,自可一目了然矣。

夫宏闡凈土,何以首列梵網。良以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欲凈其心,非持佛凈戒不可。果能持戒,則貪瞋痴心,不發現行。戒定慧道,徹底圓彰。恆沙功德,無量妙義,不求自得,具現心中。

所謂戒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過。況又加以真信切願,執持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則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相冥相契。

現生固已心佛不二,臨終不生凈土,將何生乎。縱令根機陋劣,未能如是。而以嚴持佛戒之清凈身心,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迨至臨終,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帶業往生,固已永脫輪迴,高超三界。常時親炙彌陀,自可速證法身。況已業盡情空者哉。其有自詡高明,藐視戒律,及與凈土,謂自性清凈,有何善惡持犯自他凈穢。

但任天真,即如如佛。從茲口口談空,步步行有。聽其言,則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則卑入九地之下。

生為法門之敗種,死作泥犁之主人。較彼帶業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況上焉者乎。其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

大師在此跋中首先指出:初心入道,則持戒一事,尤為要務。

戒是行事指南,修持依止。戒「乃如來煉聖烹凡之大冶洪爐也」。「以能持戒,則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其行與佛近,其心必不至與佛相遠也。……是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第一要道也。」

所以大師告誡行人,「良以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欲凈其心,非持佛凈戒不可。」持佛凈戒,就不會有凈心。只有生凈心,才可生凈土。這是因與果的關係。

大師批評那些藐視戒律,輕看凈土,自認已是明心見性之人是「口口談空,步步行有。聽其言,則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則卑入九地之下。生為法門之敗種,死作泥犁之主人。」

凈土法門的殊勝在於,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眾生要認識到末法時期的根性愚鈍,解脫的根本是乘阿彌陀佛之本願力,堅信「二有」說,西方有凈土,阿彌陀佛有本願。

持戒念佛,本是一門。嚴持戒律,專修念佛是為最勝,很難想像,一個不持守戒律的人,可以真正做到一心不亂。

凈戒為因,凈土為果。印光大師特彆強調佛法的因果律:「律,不獨指粗跡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而因果又為律中綱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在這個意義上,印光大師明確肯定:「持戒念佛,是為正修。」

要想念佛得功夫成片就要先受持清凈的戒律,以守戒之德方便地斷除粗重之惡業,再加上精進念佛,方能得功夫成片之境界,只有得到功夫成片的境界才能有往生的把握。

「云何往生,欲修真正之道也。欲修真正之道者,云何殺害食啖眾生有情,無視戒律。」如連殺業都不能止,如何往生?雖然凈土宗是特別法門易行道,但也要遵循通途法門的一般原理,精進持戒。

印光大師告誡行人:「雖悟理而仍不廢事,方為真修,否則便墮執理廢事之狂妄知見矣。」

所以,在修行中印光大師強調持戒的重要性:「三皈五戒,為入佛法之初門。修餘法門,皆須依此而入。況即生了脫之至簡至易,至圓至頓之不思議凈土法門耶?不省三業,不持五戒,即無復得人身之分。況欲得蓮華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印光大師針對當時有人主張念佛一心之說,懇切地說:「念佛法門,但具真信切願,無論工夫之淺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欲了生死,不依此法,其難不可以喻矣。」

在肯定至誠稱念必得往生之後,印光大師特別指出:「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三法。只知念佛,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然信願真切,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再次強調信願行對凈業行人的重要意義:「凈土法門,以信願行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以真證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則不必論。若但有工夫見此理,尚未實證。若無信願,也難往生。」印光大師鼓勵行人要有往生信心:「唯有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願,志誠念佛,求生西方,縱有通身業力,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所謂帶業往生者。一生西方,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

印光大師特別重視佛教制度的建設,如他晚年為靈岩山寺永作十方專修凈土道場所制訂的五條規約最是著名。

(一)住持不論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凈土,戒行精嚴為準,只傳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

(二)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

(三)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招外方來聽耳。

(四)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一切佛事。

(五)無論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這為革除子孫叢林的弊端,保持寺院的純潔性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措施。此外,從清朝以來,由於度牒制度的廢除,使一些沒有信仰的人混入寺院,濫竽充數,對佛教的損傷很大,印光大師說:「今之佛法一敗塗地者,以清世祖不觀時機,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試僧,永免度牒,令其隨意出家,為之作俑也。」 戒律鬆懈,制度廢馳,這是佛教走向衰敗的根本原因。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作者溫金玉。

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一誠長老:從吃茶去說起
一誠長老:我們要永遠以戒為師
憶一誠長老:天上雲居真絕景 一泓收盡萬山秋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