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常旅客」?
「旅客」一詞,古代就有,而且經常出現,多指:奔走他鄉之客;出外旅行的客人;臨時客居在外的人;旅行的人。
漢代焦贛在《易林·遯之艮》中說:「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旅客。」
南朝何遜於《贈諸游舊》詩里寫道:「旅客長憔悴,春物自芳菲。」
唐代大詩人杜甫《送段功曹歸廣州》詩曰:「幸君因旅客,時寄錦官城。」
在古代,長途旅行費時費力費錢,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夠奢望的。「常旅客」們都是些什麼人呢?一是商人,二是詩人,三是驢友,四是使臣,五是皇帝。
大家都知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告訴我們,商人為了掙錢養家,是需要經常旅行的。李白喜歡漫遊,途中結交了賞識自己的伯樂賀知章,被推薦給唐玄宗。徐霞客一生都在路上,所以有了名揚天下的《徐霞客遊記》。張騫出使,是外交需要;玄奘西遊,為求取佛經。蘇軾貶官游,一路往南,最後被貶到海南,以自然風物和詩酒自娛。秦皇巡遊,宣德揚威,安定天下;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既為體察民情,也為領略風花雪月。
最早的行者,應該從春秋戰國時周遊列國,縱橫捭闔的士大夫和百家爭鳴的思想家們算起。最出名的就是孔子,公元前497年從魯國出發,遊歷14年,經今天的山東、河南等地。
影響至今的「絲綢之路」,則是由「外交旅行」的張騫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公元前138年,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歷時12年,足跡踏尋新疆、烏茲別克、阿富汗等地,開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最著名的是終身旅行者徐霞客。明朝時,這位骨灰級的驢友橫空出世。公元1613年5月19日從浙江寧海出遊始,至1641年雞足山雙腿致殘終,歷時28年,行經中國東部、西南、中部等19個省份。在途中,徐霞客「聞奇必探,見險必截」,邊游邊寫,洋洋洒洒完成六十萬字的經典著作——《徐霞客遊記》,堪稱最實用旅遊攻略……
「描摹各地名勝風景」的遊記類作品,興起於魏晉南北朝,唐代出現了配圖版,除了介紹旅行路線,還搜羅一路名勝古迹,細心給出食、宿、交通等建議。明末文學家王思任就是讀了張肅的《台游草》之後,立刻擼起袖子收拾行李,「說走就走的旅行」去了。
現在問題來了,古代沒有汽車、高鐵、飛機,「常旅客」們都用什麼交通工具出行呢?
首當其衝是乘船走水路。我國疆域廣闊,河湖縱橫,利用水上交通工具是古代出行的重要方式。李白詩里就說:「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也補充道:「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走陸路,除了兩條腿之外,當然是騎馬騎驢騎牛了。
比如,唐僧就有十分「拉風」的交通工具——白龍馬。他帶著徒弟,騎著白馬走天下,把女兒國國王的芳心都收服了。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錄:「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由此可以知,老子出行是騎行一頭青牛。青牛的速度雖然慢,但是具有耐心、安全的優點,所以也頗適合老子先生。
「騎驢看唱本」,可以騎行的工具還有毛驢。騎驢的行者必須提到兩個人:張果老和賈島。前者是優哉游哉的白鬍子神仙,整天倒騎毛驢在人間嬉笑玩耍;後者則是憂鬱清秀的書生,騎著毛驢苦吟,留下「推敲」的典故,成為後世語文老師教育學生的楷模。
當然了,古代皇帝和達官貴人的旅行,那可是舒服多了,不僅前呼後擁八抬大轎,更有美食美酒一路伺候。他們威風凜凜的旅行,不提也罷。
現代人的旅行方式多種多樣,交通工具更是五花八門。這不,鐵路部門又推出了「鐵路暢行」常旅客會員服務,經常乘火車出行的「常旅客」有福了!
往期文章
TAG:悠悠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