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玉奎:我的家鄉——雲中草原

張玉奎:我的家鄉——雲中草原

淹子嶺海拔九百米,是山東省最高的村莊,被譽為「雲中草原」。登上山頂,一派平坦,迎接你的是一塊巨大的太湖石,高約五丈,上書大字「齊魯觀星地,山東第一村」。

陽春三月,萬物爭春,百花齊放,綠草如茵,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再次登上淹子嶺,來到我闊別已久的家鄉。

沿途有感,故鄉的路真是奇,彎彎曲曲就像一條巨龍,從暖水河邊的大公路,騰山躍澗,時隱時現,盤繞在直達雲中的高山。車子時而爬坡,時而拐彎,清風習習,陽光明媚,氤氳著綠色的山坡,競相開放著黃的紅的紫的藍的各種野花。春草無處不飛花啊!千百年來,它們集體根植於這片高高的山地,經過一個漫長的冬季,再次接受大自然溫暖的懷抱,齊刷刷地鑽出地面,奼紫嫣紅。

道路兩旁的楊樹葉,在和煦的春風中使勁抖著,閃耀著溫暖的陽光,片片都在歡迎我這大山的兒子歸來。到處鳥語花香,生機盈然。透過車窗,送來的每一縷清風,總是沁人心脾,令人親切萬分。

故鄉的山真高啊,白雲悠悠過山來,碧空如洗,峰峰聳天。時下,遍山林木已著春裝,難掩怪石嶙峋,奇態萬千;村莊農舍,掩映其中,應著一句古老諺語,「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

故鄉的水真清啊,滴滴如同甘露,那是玄武岩的乳汁。匯聚池中,清清澈澈,澆灌滿山桃花,遍地仙霞。這乳汁滋潤了姑娘小伙的臉龐,那是在燃燒的桃花。

淹子嶺得名於淹子,這淹子清朝時期叫龍泉、龍池,至今關於方誌一類書的著述,依然稱為龍泉。目前的龍泉,周邊壘砌石塊,長約二十米,寬六七米,深不能目測,碧藍一池瓊瑤,經年保持恆定水位,滴滴虎峰的甘露,源源匯聚,周邊垂柳依依,清靜幽雅。山東境域最高的村莊就在這裡,美麗的村舍,連片的農家小院,掩映在樹木之中;老人牽著孩子的手,悠悠漫步龍池側畔。

放眼望去,群山連綿,無盡層山不見邊際。

遠處的崔木水庫,乃一高山明湖,滿盈著藍藍的天空,寶鏡一般鑲嵌在眾山懷抱中,山水相依。

周邊的景緻令人心曠神怡,每一眼看去都使你感覺清目醒神,都使你意識到遠離喧囂,沒有污染的原始的生態,真乃人間仙境。

臨朐與淄川交界處,縱橫交錯的溝壑中,清朝出過一位進士,早年這樣描幕他的家鄉淹子嶺:

村居龍泉處非凡,別有天地非人間。

龍潭倒掛中天日,虎峰圍繞半空掩。

雲間東嶺千重出,目視南山一片連。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學神仙。

沿著木棧道行走,體驗一種古樸的壯美,人行其間,如在畫中。

音窩那座小山村坐落在大山的懷抱里,白牆紅瓦的民房映入眼帘,那裡有我的老家。海拔六百四十米的山坳間,德資援建的蓄水池通往各家各戶的灶台,山泉水清冽甘甜,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礦物質,來這裡的遊客,總愛帶上一瓶天然的礦泉水回家。

原來的脊子(地名)地面上,雜草灌木剔除,鋪上五彩方磚,牆壁粉刷一新的農家小院彩幅招展,炊煙淡淡,裊裊升起,店家正以地道的淹子嶺野味招待山下來客,幽幽肉香瀰漫在空氣中。

遊客的車輛直接開上了山頂,五顏六色,熠熠閃光。他們不是天外來客,是來到了天外,這裡是一處世外桃源,青青的草地上,按扎著游牧民居住的蒙古包。

我的童少年在這裡度過,依然記得那首民謠,包納了這裡眾多的地名:

花峪團山子,南嶺倒溝庵,暖泉黑虎台,牛欄峪相連,前嵧崖上下,又有廟子前,後嵧豹子窩,音窩口河灘,下泉亂碴石,前坡東嶺山,紅頂石衚衕,矛頭後家庵。

二零一五年,在上級旅遊局和嵩山管委會的統一領導下,加大投資力度,家鄉舊貌變新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嶄新亮麗的雲中草原出現在世人面前。

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農副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這裡出產的黑小米,深受各地遊客的青睞,供不應求。因著高山日夜溫差大,光線充足,小米富含黑色素,極具營養價值。

嵩山柿子享有盛名,北宋詩人張仲殊曾讚譽:「味過華林芳蒂,色兼陽井沈朱,輕勻絳蠟裹團酥,不比人間甘露。」

嵩山柿子質地良好,加工成柿餅,暢銷日本和韓國,增加當地村民經濟收入。柿餅性溫,謂之補品,富含糖分,其表層霜粉,可治口瘡。

在糧食欠缺,生活特殊困難的歲月,一山坡一山坡稀疏的古老柿樹,有的不乏幾百年樹齡,曾為人類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幫人度過災荒,救過人的性命。感恩柿樹。

嵩山的杏樹同樣不可小覷,遍布嵩山的村村落落,以黃谷、銅峪居多,單就這幾個村,三五百年以上的杏樹多達兩千株,且品種齊全。

大山的特殊氣候,大山的甘甜乳汁,培育出來的杏子更具口感,深受山內外人士喜愛。早在解放前,就素有「泉頭柿子隱士梨,南北銅峪甜杏米(杏仁)」之說。老人們驕傲地說,這裡的山杏,曾是朝廷的供品。

每年的花開季節,這裡的杏花裝扮得山川如粉似霞,天地嬌艷。

嵩山又是最大的佛手瓜生產基地,榮獲綠色產品認證。佛手瓜有利尿、排鈉,擴張血管、降壓之功效,藥用食用雙全,每年成熟季節至來年春天,源源不斷地運往外地,樹立起自己的品牌。

很多跡象表明,嵩山是典型的海底隆起地帶,三縣頂崖壁中,古代沉積下來泊船的大鐵錨,正在默默訴說著四億五千年來的漫長地質變遷,而一九六二年修建嵩山水庫時挖掘出來的恐龍蛋化石,則同樣具有考古價值。1981年,泉頭村出土了上曾太子鼎,源於春秋古墓,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近來,九傑村挖掘了2500年前的古人類遺址,大量文物,考證了春秋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及當時的社會狀況。言及崔木林場的珍貴杉木,更是謎一樣吸引著遊客的興趣。我的家鄉,雲中高原,旅遊資源是這樣豐富!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這裡的秀麗風光,探海石參差巍峨,驚心動魄;花石溝崖倒吊孩,犬牙交錯,溝壑縱橫;三縣頂翻個崖,頂摩碧漢,峰接凌霄。遊客絡繹不絕,假節日遊人如織,往來如梭,順應著一句廣告語,「要想身體好,多往嵩山跑;要想生活美,多飲嵩山水。」

——2017年12月9日寫於家中(作者:國成善、張玉奎)

圖片/網路

張玉奎,東城街道劉家董庄村,1963年生人,初中文化,喜愛文學,不斷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在沂源和臨胊多家刊物發表雜文,系縣作協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朐 的精彩文章:

劉福成: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馮相波:青州王墳沒口貓鷹山穿行

TAG:臨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