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戰狼2撲街奧斯卡!讓我們來看看美式主旋律是如何「洗腦」全世界的

戰狼2撲街奧斯卡!讓我們來看看美式主旋律是如何「洗腦」全世界的

從 觀 影 開 始

嘗 試 不 粗 糙 的 生 活

就在昨天,第90屆奧斯卡公布了最佳外語片九強名單,很多大家之前看好的影片都順利入圍。有趣的是,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這份榜單中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柏林4部,戛納3部,威尼斯2部。

完整9強名單如下——

《普通女人》(智利)柏林最佳劇本

《憑空而來》(德國)戛納最佳女演員

《肉與靈》(匈牙利)柏林金熊

《菲麗希緹》(塞內加爾)柏林評審團大獎

《狐步舞》(以色列)威尼斯評審團大獎

《羞辱》(黎巴嫩)威尼斯最佳男演員

《無愛可訴》(俄羅斯)戛納評審團獎

《方形》(瑞典)戛納金棕櫚

《傷口》(南非)柏林&聖丹斯系

但對於影迷而言,這份九強榜單也有不少遺憾。比如之前大熱的《每分鐘120擊》竟意外落敗,比如安吉麗娜·茱莉執導的那部《他們先殺了我父親》也最終出局。還有高口碑的《九三年之夏》也無緣最后角逐。

至於《戰狼2》的撲街,一言難盡。

說到底,在其他國家都熱衷於選送各種關注社會、關注政治歷史、關注更普遍人性的影片競爭奧斯卡的當下,中國大陸選送這樣一部架空現實、將愛國激情凌駕於人性之上的動作大片,不能不說是一種愛國義舉。

今年共有92部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非英語電影申報了奧斯卡。由於是政府選送,這些申報影片在展現各國電影製作水準同時,必然也體現了各國政府意志。

許多國家都選送了反映社會現實或政治歷史的影片參與角逐,尤其歐洲難民問題、種族衝突、LGBT平權、民主運動、反戰等熱門話題成為很多申報電影的主題。

關於奧斯卡獎項的小貼士: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為奧斯卡獎中頒發給年度最佳非英語電影的獎項,提名電影應在每年10月至第二年9月間於所在地區連續公映7日以上。該獎項是由國家出面申報的,每國只能選送一部影片。最終獎項僅頒給電影導演,但也被認為是電影出品國家的榮譽。

與奧斯卡其他獎項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全體會員投票選出不同,最佳外語片則另成立專門的評選委員會選出入圍名單,再由參與過外語片放映活動的會員選出得獎影片。

但是因為有些電影的資源還沒出,入選的9部電影我暫時就不深入分析了。就著《戰狼2》這個話題,我想談談美國的主旋律電影。

眾所周知,美國不乏主旋律電影,如《壯志凌雲》、《美國狙擊手》、《空戰英豪》等等,但是對於美國觀眾來說,這些電影通常都是熱血勵志愛國的象徵。

相比之下,中國拍的那些主旋律,觀眾的反應一般都是噴、俗套、無聊等等。

這是為什麼呢?

下面我將選取6部近年來引起廣泛熱議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它們不管是從製作水準,還是價值觀輸出上,都做到了讓國內同行汗顏的程度。

或許看到最後,對於上面的問題你會有自己的答案。

01

《恐襲波士頓》(2016)

導演:彼得·博格

豆瓣評分:8.1(29690人評價)

《恐襲波士頓》改編自2013年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事件,是前段時間在國內上映的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

影片講述在爆炸襲擊案發生之後,警方對於案件嫌犯的追捕工作的故事。片中使用了大量新聞圖片和真實影像,拍攝中使用了手持攝像機。它放棄了好萊塢電影慣常的對於個人英雄主義的過度渲染,放棄對爆炸案的戲劇化處理。

因此有人覺得,美國警察弱爆了,打鬥不夠刺激,看起來不爽。

但在這個浮躁激進的時代,難得看到這樣一部沒有超級英雄沒有熱血警探的樸實電影。它用真實的影像,將新聞中冷冰冰的數字,還原成了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你可能會問,影片到底是在撫慰那些曾經受傷的心靈並給世人以警醒,還是將那些尚未癒合的傷疤再次撕開呢?

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留給你一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同時這也是一部比較成熟的、能在某一時刻把你吸引進電影院的、誠實的動作片。

02

《勇往直前》(2017)

導演:約瑟夫·科辛斯基

豆瓣評分:8.4(6400人評價)

跟上面推薦的《恐襲波士頓》類似,《勇往直前》也是最近在國內上映的一部美國主旋律電影。

不過前者應對的是「人禍」,而後者則是更殘酷無情的「天災」——森林火災。

影片根據「格拉尼特山高手」消防隊英勇事迹改編,但卻並不濫煽情,精準到達內心軟肋。消防隊長負責救火救人也救失足青年,隊長夫人則拯救傷痕纍纍的馬,只因他倆也曾泥足深陷,甚至認為自己不配做父母。

在火里奔跑的熊是難以克服的心魔,但我們都是這樣跌倒又站起來。癮君子倖存者冬甩與兄弟情這條線最大加分。

結尾實在太殘忍,水火無情,人在天災面前是如此的脆弱無助,所以更該對這些以命相搏在一線奮戰的勇士心懷感激與敬畏。

片名英文原名為「ONLY THE BRAVE」,這三個單詞來自希臘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一句話——「Only the brave enjoy noble and glorious deaths.」 只有英勇的人才能享受高尚和光榮的死亡。

而他們,也值得被銘記。

03

《刺殺肯尼迪》(1991)

導演:奧利佛·斯通

豆瓣評分:8.8(17343人評價)

《刺殺肯尼迪》改編自美國歷史上的肯尼迪遇刺案,是一部極為精彩的美式主旋律電影。

肯尼迪的遇刺是美國歷史上的一樁懸案,電影重新審視了那一段歷史,到底殺手是一個普通人,還是整個龐大的政治陰謀,真相和幻象,都在調查中漸漸露出端倪。

影片的導演剪輯版長達3個多小時,出場人物眾多,線索千頭萬緒,但在奧利佛·斯通的指揮下有條不紊,以懸念推理片的類型來改造這部原本可能枯燥無比的「政治驚悚片」,讓觀眾覺得3個小時並不漫長。

影片影像華麗,剪輯宛如鬼斧神工,由真實資料片、影片重構片斷、推理時的說明性鏡頭、影片本身重現等組成,黑白、彩色交替,有人評論說推理片段用黑白,其實不然,在推理戲中,這些其實都已無序了。

影片最為人稱道的是美國地方檢察官吉姆·加里森在最後法庭高潮戲中長達30多分鐘的演講。因為奧利佛·斯通大致用了三種機位給觀眾造成了三種不同的觀看心理狀態:在場者、判斷者、共謀者。

這其實是一個美國精神的宣言。由吉姆·加里森講來尤其正氣凜然,讓聽者熱血沸騰。

觀看此片是絕對震撼的,不僅因為是雅俗共賞之作,更因為影片傳達的和揭露的值得所有中國人思考自身的環境。

04

《林肯》(2012)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豆瓣評分:7.7(33983人評價)

在美國歷史中,林肯是一個被教科書神話過的人物。他早期豐富的人生經歷以及當選美國總統後的赫赫功勛是無法通過一部電影的容量來涵蓋的。

所以跟前輩約翰·福特的《青年林肯》類似,斯皮爾伯格很聰明地選取林肯生前的某個片段進行描述。

只不過前者聚焦於青年時期作為律師的林肯,而後者把鏡頭切到林肯遇刺前的最後四個月,將觀眾直接帶入到他一生中最關鍵的時期。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林肯為了讓《憲法第13修正案》通過不惜一切代價,他憤怒、沮喪、流淚,甚至使用三名說客,用賄賂的方法勸說民主黨成員——這些遊走在憲法邊緣的橋段也成為電影的點睛之處,充滿著幽默與對政治的嘲諷。

當然,關於電影中的細節是否屬實的爭論仍然存在,但觀眾們都選擇相信林肯是一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在影片的製作上,斯皮爾伯格這次顯得非常克制。影片的前半段,觀眾幾乎感受不到導演的個人痕迹。斯皮爾伯格收斂起了以往「偽文藝」的個人風格,而將電影完全交給了故事。

除了影片的開頭,片中幾乎沒有出現史詩般的視覺奇觀和過度煽情的配樂,攝影和配樂都完全融入到了故事當中,點到即止,毫不喧賓奪主。

正是因為這種一絲不苟的學術精神才可以讓電影變得更有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可以說是詮釋這個角色的最佳人選,林肯高挑瘦弱的身形、捲曲的山羊鬍須和兩鬢、深陷的臉頰以及嘴角的猛烈抽動,這些細節被他還原地十分到位,他也因此第三次榮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成為影史上第一位三次榮膺最佳男主角獎的演員。

05

《逃出絕命鎮》(2017)

導演:喬丹·皮爾

豆瓣評分:7.5(84572人評價)

《逃出絕命鎮》是一部類型片,因為它裡面充滿著各種類型片的慣用伎倆;《逃出絕命鎮》卻又不是一部普通的類型片,因為它打破著各種類型片的條條框框,甚至以此為樂。

要說《逃出絕命鎮》同時是喜劇、懸疑劇、恐怖劇一點都不為過,但它卻又超越著這些類型片本身的定義,是一部完全暴露美國種族矛盾的偽恐怖真喜劇片。

如果中國來翻拍的話,那麼劇情應該是這樣的:外省男青年和上海女友一起回去見丈母娘,發現別墅區里廚師是廣東人,保安是東北人,幹活的是河南人,司機山東人,剩下其他省的全部被改造成了電腦硬碟。最後因不小心騙了個來自北京的紅三代被黨中央一鍋端。

06

《為奴十二年》(2013)

導演:史蒂夫·麥奎因

豆瓣評分:7.9(103010人評價)

《為奴十二載》改編自1853年的所羅門·諾瑟普的同名自傳,一個自由的黑人被賣做奴隸的真實故事。

在那個奴隸制的時代,黑人沒有話語權,即使他是一個自由人,他也毫無話語權,因為黑人的命運取決於白人。

這也是這個故事選擇的切入點,當你的自由和公民權利因為制度、偏見或者歧視被輕而易舉的奪走,你對自己的命運卻無能為力。

故事在這個層面上,已經不單單是奴隸制,它可以是任何因偏見而遭受歧視的群體,所羅門·諾瑟普也可能是任何人,譬如小雀斑、紅頭髮、同性戀、肥胖者或者女流之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山往事 的精彩文章:

四種梵高能否抵達一個真相?
聊聊最近看的幾部五星電影(七)

TAG:南山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