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岳敏君作品「傻笑」的背後,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

岳敏君作品「傻笑」的背後,是否存在另一種可能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被某人的一個笑話或行為逗得喘不了氣,而導致撕心裂肺的痛。這類含痛的笑其實和笑話本身無關係,已超越常識中我們對於笑的定義,轉化為一種近乎瘋癲的行為。而在藝術中,從東到西,從文藝復興到近代藝術的千年中,除了如《蒙娜麗莎》中那含蓄的微笑與東方佛造像那慈悲上翹的嘴角,不要說這種瘋癲的傻笑,就連正常的笑容都很少會出現在繪畫作品中。但在當代的中國藝術中,卻有那麼一人,將這種瘋癲,乃至笑爛了嘴的傻笑鑲嵌進了自己的作品中,形成自我的標誌,並通過二十多年的時間對其延生、發展。

看到瘋癲、傻笑、笑爛了嘴等關鍵詞,對中國當代藝術熟悉的人,應該已經知道說的是誰了。但那你又是否了解他——岳敏君,「傻笑」背後的意圖與誕生的緣由?

岳敏君是誰?

岳敏君是誰?或許大部分人認為,他不就是在藝術市場中被萬眾追捧的「f4」之一,不就是在2008年作為唯一中國人入選紐約時代周刊「2007年度風雲人物」之人嗎?但這個岳敏君只是已被大眾認知的岳敏君,對於那個傻笑形成之源,早年的岳敏君你又知道多少?

如今國內的藝術媒體,對於岳敏君的藝術梳理與介紹大部分都放在了90年代後期,其成名後的階段。只有少部分的藝術批評家將其成長與「傻笑」成因做了相關分析,冀少峰便是其中一位。在冀少峰看來,岳敏君的少年時期是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幻想與永無止境地解答精神困惑:

1971年和兄弟在一起。右一:岳敏君

談起岳敏君,人們往往會想起他的「傻笑」,的確岳敏君的崛起,不能不說帶有某種傳奇性色彩,這不僅僅因為他的「傻笑」已成為一種樣式和符號,更因為這種樣式和符號的簡潔、直率而且有一種直指人心的力量,隨著岳敏君和他的「傻笑」不斷走向國內和國際的展覽,它不僅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標誌性符號之一,這個符號還裹挾著岳敏君童年的回憶和浪漫主義的幻想,及永無止境地充滿著精神困惑的尋找,給中國當代藝術注入一股清新的活力。由此也奠定了岳敏君在當代藝術版圖中真實而又牢固的位置。(冀少峰)

《畫家和他的朋友們》1991年

在冀少峰所撰寫的《1960系列專題二 是什麼讓岳敏君與眾不同?》一文中,青少年時期的岳敏君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點;一則是,60年代出身的他們這一代,由於青少年時期身處在「文革尾巴」與「改革開放」初期的夾縫中,既沒有有過文革那種「激動人心」大時代的經歷,又對國家極速改革與市場極速市場的方式感到迷茫。以至於他們這一代自我感覺猶如一根無足輕重的羽毛,在時代與時空中飄蕩。

《轟轟》1993年

《金魚》1993年

「我們誕生在60年代,當世界正處於激變的時刻我們還不懂事,當我們長大了,聽說著、回味著那個大時代種種激動人心的事迹與風景,我們的遺憾是那麼大。我們輕易地被60年代甩了出來,成了他最無足輕重的尾聲和一根羽毛。崔健對我們這代人的總結:紅旗下的蛋,但是,它下得太晚了。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宿命:一方面,我們不甘平庸,因為我們畢竟趕上了大時代的尾聲……」(許暉《疏離》節選)

《希阿島的屠殺》1994年

而另一則來自岳敏君自身的生活經歷;岳敏君生於大慶,長在湖南、湖北,求學於河北師範大學;做過海上鑽井平台的電工,當過學院老師,而這種種快速、流離般的身份與場所的轉換,讓其形成了不安分守己的性格特徵。以至於90年代初期,當國內的個人意識開始不斷增強時,岳敏君也主動放棄自己在體制內所擁有的一切,選擇「落草」於圓明園,成為一名職業畫家。

《處決》1996年

「隨著80年代『學潮』的一去不復返和英雄主義的失落,青年藝術家和當時大多數年輕人一樣,陷入一種信仰危機中,感到無所適從和精神困惑,因此,新生代畫家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寫實的形象來表現他們自己的生活,但畫面上的情調是消沉的,令人失望的;還有一種類型是調侃的、反諷的,在題材與主題上反映了這一代人的價值觀念,帶有濃厚的個人主義傾向,以及對正在興起的都市文化的興趣,與80年代的非官方的鄉土現實主義有著明顯的區別。」(易英)

1991年圓明園工作室

這兩點,或許也能從側面解讀其「傻笑」背後的初原,以及其以後由「傻笑」所延伸出的處理」與「迷宮」等系列題材的創作動機。

「岳敏君經歷過新經濟的繁榮,這些經歷異常清晰地體現在這張臉上。這個笑容不僅僅滑稽可笑,它表達著在繁榮景象的陰影下,深度不安的情緒。被貼上『玩世現實主義』的標籤,這個笑容被解釋為荒謬一切的玩笑,或者是生活中歡樂的形象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滅絕。」(時代周刊)

1990年河北畫室,華北石油教育學院

從展覽說起

對於藝術家來說,作品當然最為關鍵;但有時從某種角度來講,展覽或許更為重要。因為,特定的展覽不僅涵納了藝術家每個階段的作品,並進行解讀。更甚者,有些展覽的動機已超越了作品本身,成為藝術家藝術態度的宣言,19世紀中期印象派所舉辦的落選展便是如此。而對於岳敏君來說,他的第一個展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自由引導人民》1996年

第一聲吶喊——「S造型藝術展」

對於岳敏君來說,1987年他和兩個同學在河北博物館舉辦的「S造型藝術展」,是他藝術道路上的初試牛刀,也是他藝術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岳敏君與兩位同學,以「S造型藝術展」,對當時轟轟烈烈的』85美術思潮進行了回應。冀少峰曾對這次展覽有過以下的評價:

《教皇》1997年

「這個展覽在當時美術界,甚至是本地區也並不怎麼知名,並未得到圈內的響應,但作為一個大學二年級的學生,這個舉措,這個展覽還是顯得有些特立獨行和與眾不同,因為很多教師在這種紛紜變幻的社會思潮面前還未來得及響應,甚至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時,又怎麼能要求一個自己的學生怎麼樣?因而不能不讓老師和同學們震驚,展覽什麼並不重要,畫了什麼,怎麼畫的仍然不重要,以至於很難查詢到當年的文本,只留下幾張照片,作為對那次展覽的明證,但重要的是』85美術思潮時期,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群體一樣,河北的』85歷史又豐富了許多。……」

因而這個展覽可以視為岳敏君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界的第一聲吶喊。

1987年河北省展覽館「S造型藝術展」展會現場

「紅色的海洋」 ——

為中國當代藝術在西方創造強勢輿論基礎

2000年,岳敏君帶著他那已經成熟的「傻笑」登陸道路倫敦,舉辦了個展《紅色的海洋:岳敏君作品展》。倫敦,這個從1994年到1999年都沒有和岳敏君「邂逅」的歐洲最重要也最活躍的藝術品市場,終於迎來了極具代表性的中國當代畫家和他自我複製的偶像作品。當天,岳敏君頂著「國際當紅中國當代畫家」這個略顯拗口的帽子參與了相關活動,並先後接受了BBC和CNN的訪問。而該展覽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岳敏君,乃至中國當代藝術進一步受到西方主流媒體的關注,並為中國當代藝術進入西方市場創造了更強勢的輿論基礎。

1987年河北省展覽館「S造型藝術展」展會現場2

偶像的複製與製作

而從2006年的個展「複製偶像」開始,在此後的多個個展中,「偶像」一詞都出現在了其展覽主題中,如2013在澳門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偶像製作」與2017在如今在武漢美術館所舉辦的「偶像中的圓形」。

對於「偶像」,十年前栗憲庭和岳敏君有個對話。岳:「現在有一個特別大的問題,中國現在社會不像其他時代,好像造不出什麼偶像來了。商業的偶像,那邊剛剛出現,這邊就倒了,歌星剛紅了又不行了,政治上的人物也是這樣。」栗說:「時代的節奏越來越快,偶像就越來越膚淺。你在製造膚淺的偶像。現在不是說爭著上電視,為了先混個臉熟嗎,你不斷地重複製造自己傻笑和怪動作的作品,已經自覺不自覺地觸及到你說的這個偶像頻繁起落的時代感覺了。」

《公主》1997年

而在06年「複製偶像」展覽的策展人馮博一眼中,「偶像」是這樣的:

岳敏君是中國當代藝術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其作品主要是以一系列傻笑的光頭「偶像」而著稱。這些偶像色調艷麗、形態怪異,甚至還有些血腥氣。雖然是一種賴皮賴臉的嬉笑,卻又有著犯忌般的快感與幽默。他的藝術創作是一種張揚的敘事,放縱的想像,不間斷地實驗,以荒謬的形式凸顯存在的本質。可以看出岳敏君的用意是把畫面中的一個關鍵性的視覺形象同時賦予了內容和形式方面的最大效果,具有明確、豐富的象徵和隱喻。於是,視覺的圖像從非現實的層面進入到一個可以指涉的現實層面,以此來表達他對當下現實社會生存的深刻關注。所以,與其說這是被時代複製了他自己的統一表情,不如說是岳敏君在製造一種具有中國歷史與時代特徵的「偶像」。(馮博一)

《革命者》2000年

《垃圾場》2003年

「迷宮」,被迷的是自我還是傳統文化

在「笑臉」之後,岳敏君用了很多時間去思考「什麼是藝術」?而從2012開始的「迷宮」系列作品展,既表明了岳敏君內心存在的困惑與問題,也說明作為一個富于思考的藝術家,他始終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保持著閱讀和對問題的分析。「迷宮」不僅僅是一次創作的嘗試,還是岳敏君思考的一次轉換。在岳敏君的「迷宮」中,傳統的符號與現代事物並置,農耕時代的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遇。岳敏君並非要回歸傳統的表現,恰恰相反,他從批判的角度來回首這些傳統藝術家。通過對傳統繪畫中筆墨趣味和經營秩序的解構與重組,繪畫中的諷刺與反省姿態也就不言而喻了。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從早期對政治的直接討論中抽身而出,轉而探尋表象之下的文化心理,從對人類共識的文化背景中轉向對自身文化傳統的思考。

《大笨鳥》2004年

《大天鵝》2005年

傻笑背後的另一種可能

至今,岳敏君的作品雖然已從「傻笑」延生到了「處理」、「迷宮」、「名畫」等系列;但這也不可動搖,其「傻笑」已成為他標誌性的圖像記憶。對於那些「傻笑」的解讀,岳敏君始終認為,只有愚蠢的人才會笑,因為在笑的時候,人們是不思考的。但這看似玩世不恭,愚蠢的傻笑下,會不會隱藏著另外的一種可能。而這種可能便是文章初段所提到的「因笑而痛」。

《大天鵝》2006年

《草地上的午餐》2006年

作為一名藝術家,最為重要一點便是對所在當下的感與受,感受是因,表達是果,一切藝術品的最終形態都有其因果關聯。當岳敏君以「傻笑」反應出當下空虛無聊的精神世界時,會不會也以這些怪誕、焦慮困惑的笑臉與動作,對現狀感到痛心。而這種「痛」,不僅是藝術家對快速變遷中的社會的真實表達,更是一為藝術家立處於社會所擔當的職責。當以「傻笑」釋放出內心壓力之後,或許才能以更好的狀態重新出發,才會希望與憧憬「明天會更好」。

《大風大浪》2007年

《後花園》2007年

《迎客松》2007年

《永恆的記憶》2007年

《公元3009》2008年

《再肖像系列》2009年

《佔領總統府》2009年

《基督復活》2010年

《八大山人》2011年

《重疊系列》2012年

《迷宮-3 乾隆》2013年

來源:99藝術網 孫毅

本周商品推薦

《德加》/《Degas》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1917)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從繪畫技法上和創作觀念上看,德加是一個典型的印象派畫家。然而作為安格爾親自點撥過的學生和受過嚴格學院派訓練的油畫畫家,德加內心卻深藏著古典主義對題材的關注,在他的作品中兼具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畫派風格。有些評論家試圖尋找具體的線索來接近德加的藝術——他對某些題材的偏愛以及他的藝術手法,但他們很快就認識到德加所關注的內容遠比一些廣受歡迎的藝術家作品要廣泛得多。幾乎不存在某種單一的方法可用以評價一個如此多樣化的藝術家——他同時受到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影響,並熟悉當時主要的美學運動,與此同時,卻一直保持自身的獨立以及對自我理想的追求,他是一個善於博採眾長而又堅持自己見解和藝術方法的畫家。

本書收集了德加畢生精彩畫作,讓讀者從更全面的角度來認識這位藝術大師。本書對德加的研究並不是傳記式的,並不是對德加的背景、藝術歷程、藝術作品的描述性記錄,而是簡要的傳記和對特定作品的分析交替出現,旨在為讀者傳達德加藝術中豐富的表現力、開闊的視界和多樣的實驗性。不論你是藝術相關從業者、美術專業學生,或僅僅是美術愛好者,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藝術的享受、繪畫的技巧和創作的靈感。

精彩繼續

2017中國內地秋拍當代藝術 不得不關注的拍品

蒙克:時鐘與床榻之間

塗鴉天才巴斯奎特 就是要在最憎惡塗鴉的地方舉辦大展(附小視頻)

向京:一個興緻勃勃的人性觀察者

葉永青 飛行在,無法到達的詩與遠方

徐冰國內最大規模個展,如何看懂大才子作品?

蔡國強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炸出一朵蘑菇雲 紀念核反應實驗成功75周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99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嘉德秋拍當代藝術頻破紀錄 周春芽作品4427萬再創新高 劉益謙1.5億元競得陳逸飛佳作

TAG:99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