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佛光寺東大殿:來自大唐的使者

佛光寺東大殿:來自大唐的使者

GIF/824K

佛光寺東大殿

佛光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在佛光寺中的東大殿之所以被梁思成稱為第一國寶級建築,就是因為來自唐代的東大殿;我們在佛光寺內參觀的其他一切大殿和文物都沒有東大殿給我們的震撼來得強烈。當我爬上階梯,到達大殿前坪前,我心裡還在想:之前我們在正定見過開元寺鐘樓那半座底座唐建,風格有所熟悉;在來之前也做了很多功課,看了很多人寫的東大殿文章和照片,想想也覺得自己不大可能會被震撼到。

但是,當真來到它面前的時候,真的被震撼了!

首先,保存是如此的完整。整個建築除了殿後兩個角的補間鋪作已不太牢靠立了兩根柱子支撐著外,其餘均是完好無損。其次,規模是如此的宏大。完全超出看照片能想像到的!看圖你可能想像不到東大殿寬34米,進深17米,最高達13米;你可能想像不到一個斗拱比人還要高很多,出檐達4米的下昂,匾額巨大,幾個人大小,門檻極高,高抬腿才能進去,門板極為巨大,人站在門旁就像大人和一個剛出生的小嬰孩一樣——這種宏大的規模完全不是看照片能感覺到的。

再次,文物是如此的豐富。除了建築本身,還有石碑、經幢、鐵鐘、雕塑、壁畫、墨書題記、千年油松等等,這裡豐富多彩,藝術水平極高的國寶級文物,令人眼界大開!

最後,年代是如此的久遠!如果是只有前面3點,而沒有長達近1200年時光洗禮,就不足以讓你從裡到外的感到震撼!這些可是從1100多年前的唐朝走到現代的物品,它們就像來自大唐的使者,讓人看到了真正的大唐風貌是如何的大氣宏偉。

我只能仔細端詳每一個來自大唐的風貌,去想像如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再回大唐盛世,該是個什麼景象!

佛光寺的概要歷史在此也簡單介紹下:北魏孝文帝時期建寺(471-499年),隋唐即成名為名寺大剎見於史冊經傳並在敦煌壁畫上有記載(845年前),唐武宗會昌滅法遭毀僅存祖師塔(845年),唐宣宗復法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願誠主持重建,現存大殿及殿內雕塑壁畫經幢油松等即當時之物(857年),金代修文殊殿普賢殿(1137年),元代修補殿頂和脊獸(1351年),明清重建天王殿、伽藍殿、關帝殿等配殿(明清崇禎康熙、光緒等年間),普賢殿焚毀(清末),民國初年增築窯洞及南北廂房(民國)。這些年表就是寺內主要建築的時間順序。

佛光寺東大殿前殿

從照片可能難以想像大殿的大小,但可以對比一下殿前兩顆松樹間的經幢,該經幢高約3米,可以想像一下門有多高多寬,匾額有多大,松樹有多高(樹高約25-30米);大殿外表樸素大方,全以土紅塗飾,沒有彩繪。

經幢與匾額

殿前經幢八面,建於857年,比院中另一個乾符四年唐幢早約20年,高約3米。須彌座底,八面寶蓋,幔帳流蘇,上刻陀羅尼經以及建經幢的原因和一些歷史。匾額上書"佛光真容禪寺",此匾額字是明萬曆四十二年所刻,約400年前,但匾用的是970年前的原匾重用。

佛光真容禪寺匾額

東大殿側面照

在東大殿外,有"一鍾一匾六碑",上面有文字記載著佛光寺的歷史,即:明宣德五年(1430年)鐵鐘,明萬曆十二年重書匾額(1614年),四塊明碑(正統、天順、弘治、崇禎年間),兩塊清碑(乾隆年間),但這些碑匾鍾記載的均是明代以後的歷史。

東大殿金柱和柱礎

門檻旁即為金柱,可見緻密的金柱大木已呈條紋狀開裂,但是裂紋尚淺,歷經千年歲月風雨,依然完好堅韌,真是奇蹟;柱子下的石件為柱礎,是典型的唐代風格覆盆蓮瓣柱礎。

千年板門

在未見到佛光寺大殿的板門前,我真難想像門板這種活動件也能保存1100多年。雖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但使用的多則損耗大,壽命亦將折損;來到佛光寺大殿看到這裡的板門後,終於解開心中的疑問:這裡的板門是我們想像不到的大、厚、重,再大點就堪比皇宮的城門了!這麼巨大厚重的板門,加以一定的防腐防蟲措施,如果不是人為暴力損毀和暴露在雨水火災之中,真的非常禁得起時間的考驗。這板門背後還有歷代人留下的題字,最早追溯至唐朝,這可能是最古老的板門了吧?通過板門,我們也可以想像到,如此巨制的板門,如果不是有非常有聲望和地位的寺廟,誰又敢用呢?

佛光寺面闊七間的,兩側各有一個直欞式窗欞,中間為5個對開板門,直欞式窗欞簡潔明快,非常符合大唐簡潔大氣的風格,後世在宋以後,發展出了花樣繁多的各種紋路的窗欞,更為美觀,想看的朋友可以參考"游途旅行技術貼"有介紹古建欄杆的文章有介紹。

佛光寺大殿斗拱

佛光寺東大殿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單檐廡殿頂建築,其所用斗拱(唐宋稱鋪作)巨大無比,挑出長度達3.96米,這長度在中國現存古建築中數一數二;斗拱的高度與金柱的高度比達到1:2(即斗拱的高度是下方承重柱高度的一半),是典型的唐代斗拱比例,這樣營造出來的效果便是非常"霸氣大氣豪氣",因此,我們稱唐朝為"大唐"!梁思成先生在鑒定佛光寺為唐建的時候,給予的評語即是:斗拱雄大,出檐深遠!當你親自去探訪時,定會被這大氣的斗拱給折服的,中國大地上能與佛光寺大殿斗拱相較的大約只有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少數幾座五代遼金建築能比。

轉角鋪作和飛檐

東大殿是現存中國古建中斗拱挑出層數最多、距離最遠的一個實例,殿檐挑出近4米。柱頭鋪作為七鋪作雙杪雙下昂,在柱間設補間鋪作一朵(明清在柱間可能會有很多朵細小繁複的斗拱,主要起裝飾作用,唐宋一般一朵),唐代開始出現檐柱升起和四角翹起(即飛檐),唐宋建築的飛檐都比較平直大氣,坡面平緩自然。佛光寺大殿粗壯的柱身、宏大的斗拱、深遠的出檐、微微翹起的飛檐,都給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覺!

檐角的龍頭

脊獸和風鈴

佛光寺大殿在元代時經過一定的修繕,屋頂兩側的螭吻獸是元代補配,但仍然使用的是唐制,其餘沒有怎麼變,瓦當也是保持板瓦鋪設,仰合結構;古建築中屋角掛有風鈴,則是起源於唐朝,多見於寺廟和佛塔的檐角處。想來,風鈴除了佛教理義之外,還是能給大唐人們很多浪漫的!

佛光寺大殿側面

白色條塊上的斗拱為補間鋪作,柱頭黑色條塊上的為柱頭鋪作,在檐角轉角處的為轉角鋪作。

柱頭鋪作和補間鋪作

小方格平闇(an)

佛光寺東大殿是中國中國境內僅存的幾座真正的"殿堂作"唐宋古建築,也是唯一的殿堂式廡殿頂唐構。什麼是殿堂式建築架構(即殿堂作)呢?唐宋古建築中,將使用斗拱的抬梁式建築(即柱上架梁,層層疊梁直至大梁)分為:殿堂作和廳堂作,殿堂作即檐柱和金柱(檐柱簡單理解就是在牆體以外的柱子,用以支撐屋檐)等高,內外通過斗拱與梁枋組合,架起平闇,最後支撐大屋頂,一般殿堂作用於皇宮寺廟等高等級建築(所以我們也能理解為什麼叫資深高級的專家為"殿堂級"了吧);而廳堂作則是內外柱不等高,金柱隨梁架升高,內柱不用斗拱,也一般不設平闇。圖中的小方格即平闇,平闇只有木方格,沒有彩繪裝飾。

佛光寺大殿月梁

月梁,在梁的兩端收分,使梁有點像彎月,這種優雅的做法是唐宋古建築的一大特徵,佛光寺的月梁高寬比約為2:1,也是唐代建築特徵之一。月梁一般用於大住宅、大府第、大廳堂、大佛殿、大祠堂等比較大型的建築,用以承重。

大殿主佛像

佛壇正面有30多尊佛像,為唐代塑造,後世補繪,最中央的為3尊主佛,根據梁思成先生的測量數據:此3尊佛像,連像座通高約5.3米,觀音普賢連坐獸高約4.8米。脅侍諸菩薩高約3.7米,2尊天王像高約4.1米,全部氣像森偉。佛像安詳,神采奕奕,色彩為後世所繪,雖然我們已想像不到在唐代時候的色彩,但是,應當也能肯定一定非常出彩!

大殿兩側的五百羅漢

在大殿兩側的山牆下方,還有大批的較小的佛像,這些就是五百羅漢像。五百羅漢像塑造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當時應塑了500尊,但目前僅存261尊。這些羅漢像真的形態各異,表情多樣,栩栩如生,在現場看到這些密密麻麻的羅漢像時,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震撼!當然,殿內還有精美的壁畫,前人在殿內修補時留下的墨跡等非常珍貴的歷史遺迹,但由於殿內實際不允許拍攝,我們也就拍了這麼點(特別說明:我們拍攝使用的是單反,未開閃光燈,如果大家去佛光寺你可以拍攝的話,請一定不要開閃光燈,注意保護文物)。

佛光寺大殿基礎

殿前千年油松

殿前有2棵油松,樹齡均為1000年及以上,樹高25-30米,比大殿還高了一大截。現場有導遊介紹說,油松是樹齡越大表面越發亮,所以,金黃髮亮的油松樹齡高。殿前的兩顆油松除了直徑大以外,與其他油松的最大不同就是這金黃金黃的表皮了。導遊說這兩棵樹應該是與寺廟同時種下的,這兩棵樹一直保存到現在是因為老百姓在心中還是有敬畏的:老百姓敬畏神靈、敬畏佛,所以不會去偷伐寺廟前的樹。

佛光寺大殿遠照

佛光寺被稱為"亞洲佛光",其存在千餘年依然矗立真的是奇蹟,不僅因為各種因素使其得以免遭破壞,同時也因為中國古代工匠們的技術、水平和責任心,使得這具有極高美學和建築科學價值的宮殿級別的佛光寺,有保存千年不倒的結構和質量;當然了,也離不開後世對建築的維修和維護。現在,佛光寺大殿的後面已經出現一些部件鬆動有掉落的危險,目前我們看到在用支架支撐著。因此,佛光寺大殿作為一座已經支撐了千餘年、保存到現在已經被冠以了這麼多現存唯一的建築(唯一的殿堂式廡殿頂唐構,保存最完好最大的唐構,是我國集唐代建築、彩塑、壁畫、題記、經幢於一殿的孤例),是承載了太大的壓力。期望所有朋友都能好好愛護保護維護好我們的國寶,讓它們能再走一個千年,成為更多代中國人對歷史的記憶。

感謝自媒體公眾號《游途旅行》--旅行新鮮資訊提供原創圖文,歡迎關注二維碼獲得更多資訊。

來源:游途旅行

編輯:周宏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美忻州 的精彩文章:

史學大家閻宗臨
中國古建築的極致美學—藻井
第十四輯《古剎書畫》
「文風」村的孝敬楷模——五台縣陳家莊鄉檀家溝村檀貴明老師

TAG:大美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