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系統研究漢語一百年多後,這位大家邁出了打破西方語言框架的最後半步

中國人系統研究漢語一百年多後,這位大家邁出了打破西方語言框架的最後半步

研究語言學近四十年

他響應前輩的號召

力圖打破

西方語言框架對漢語語法的束縛

研究建立

從漢語實際出發的語法體系

著名語言學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沈家煊

大家說

科學和藝術是有相通的地方,這個相通的地方,就是簡約之美。

——沈家煊

漢語,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載體。然而,對於它全面系統的語言理論研究,只有短短100年的時間。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門在世界上越來越受重視的語言,語法研究中還有許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這位老人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語言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沈家煊。台上的沈家煊談笑風生,滔滔不絕。但面對鏡頭,老人卻略顯拘謹,與我們腦中出口成章的「文科生」印象相去甚遠。

5000年的傳承,100年的研究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並沒有孕育出語言學這門學科,而是以實用為主的小學。小學的研究對象是文字,主要為教學服務。而現代語言學的研究對象是語言本身,希望透過語言了解人類思維認知的奧秘,與小學有著本質區別。

(馬建忠 1845~1900)

直到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馬建忠的晚清學者,出版了中國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語法書——《馬氏文通》,開始了中國人系統研究漢語語言的先河。

但是,《馬氏文通》中的一些理論,為了將中文強行套入拉丁語法中,忽略了漢語本身的使用習慣。

在英語中,動詞需要有明顯的拼寫變化才會變為名詞,這個過程叫做名詞化。《馬氏文通》套用英語的語法模式,認為中文的動詞肯定也有名詞化的過程,只是沒有表現出來。

例如「打不對」、「哭沒用」……動詞成為了一個句子中的主語,在馬建忠看來,這個過程就是動詞的名詞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沈家煊和很多語言學界的前輩認為,事實並非如此。

打破西方語言體系

在《馬氏文通》出版後的一百年間,中國經歷了從封建社會到民主社會的巨大社會變革,對於語言學的研究也在不斷向前發展。中國語言學前輩們一邊吸收西方語言理論的同時,一邊試圖打破這種固有思維的束縛。

中國語言學家需要構建一個更加貼近漢語實際的理論體系。

沈家煊站在前輩們的基礎上,邁出了打破西方語言體系的最後半步

他提出:在漢語中,動詞之所以可以做主語和賓語,而不需要名詞化,就因為漢語的動詞本來也是一種名詞。漢語中,名詞和動詞並不是兩個對立的範疇,而是一種名詞包含動詞的格局。

從翻譯,到學者

1964年,沈家煊在老師的建議下考入北京廣播學院英語播音系,之後被分配到郵電系統做翻譯工作,這使他有機會得以走出國門,見識到外面的世界。

雖然有著一份令人羨慕的體面工作 ,但是沈家煊心裡明白,自己並不喜歡翻譯這種被動的職業,他更希望安靜下來做自己喜歡的研究。

因此,當文革結束後,沈家煊以第一名的身份考入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也完成了他從翻譯到語言研究的轉變。

儘管已經提出了極具顛覆性的理論,但沈家煊的研究目標不止於此。他希望能夠進一步擺脫西方語言研究的傳統觀念,構建一個新的漢語語法體系或框架。

在沈家煊看來,前輩們已經為漢語語言學的研究做了很多工作,繼承前輩的工作,向前跨出更大一步,是他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編導說

關於語言學的選題,剛接到時我是很頭疼的。畢竟說多了像「空中課堂」,說少了又很難讓觀眾理解。

所以在這期節目中,加入了一些與語言有關的小品、電影等資料,希望通過這些幽默的影像帶領觀眾進入一個生動的「語言世界」。

除此之外,沈家煊老師的家裡處處布置得與他的職業看似矛盾卻又內在統一,通過他對藝術的理解,帶出一個「語言學家」的思維模式,不失為一次很好的嘗試。

導演簡介

導演:張也弛

代表作品

《楊業勤 精靈的守護者》

《嚴定憲 動畫王國追夢人》

《黃澄如 大醫精誠》等

大家

《沈家煊》

播出時間:12月21日 00:36

監製/張廣義 主編/劉銘 黃麗君

編輯/田楚韻胡靜 王晨(實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科教 的精彩文章:

眼皮跳個不停,別大意!警惕「面肌痙攣」!
自然傳奇 狒狒大家族
這8條你記住了,喝酒就不會傷身!
行進中的中國光影
衛輝:「比干」忠心為民 敢擔當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