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唐歷史 | 蕭至忠晚節不保嗎?

隋唐歷史 | 蕭至忠晚節不保嗎?

原標題:隋唐歷史 | 蕭至忠晚節不保嗎?



蕭至忠,(?—713年),唐蘭陵(今屬山東)人,曾三任中書令。

蕭至忠少年時就做了衛尉,以清正嚴謹著稱。他曾經與朋友相約在路邊相候,正碰上風雪凍冽,很多人都到屋檐下躲避,蕭至忠卻說:「哪裡有與人相約為了怕風雪而失信的道理呢?」他一人挺立在風雪中,凍得直打哆嗦,也不離開,眾人都為之嘆服。


蕭至忠早年曾在伊闕縣(治所在今河南伊川西南)、洛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擔任縣尉,後改任監察御史。御史大夫李承嘉曾對諸御史道:「彈劾大臣不先向大夫請示,這合乎道理嗎?」眾人都不敢回答,只有蕭至忠道:「依據慣例,御史台沒有長官。御史,是皇帝的耳目,可以各自獨立地彈劾,互相不必請示。如果彈劾要先向御史大夫請示,那麼,彈劾御史大夫又該向誰請示呢?」李承嘉大慚,無言以對。長安四年(704年),蕭至忠因彈劾宰相蘇味道贓貪,被越級擢升為吏部員外郎。神龍(705—707年)政變後,中宗上台,蕭至忠從吏部員外郎提拔為御史中丞。後又任吏部侍郎,仍兼任御史中丞。他掌握選官的大權,杜絕請託,不久,升任中書侍郎,兼中書令。


神龍三年七月,太子李重俊等人發動兵變,誅殺武三思父子。宗楚客、紀處訥攛掇侍御史冉祖雍上奏:「安國相王及鎮國太平公主也與節愍太子一起同謀舉兵,請把他們收進監獄。」中宗召蕭至忠詢問,蕭至忠泣聲而奏道:「陛下富有四海,貴為天子,豈不能保一弟一妹,受人羅織?宗社存亡,實在於此。臣雖愚昧,竊為陛下不取。《漢書》云:『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願陛下詳察此言。且往者則天皇后欲令相王為太子,王累日不食,請迎陛下。固讓之誠,天下傳說,足明冉祖雍等所奏,咸是構虛。」中宗接受了他的意見而不再追究此事。


不久,蕭至忠調任黃門侍郎。景龍二年(708年)二月二十四日蕭至忠上《陳時政疏》。在這篇奏摺中,蕭至忠首先強調了帝王「求理之道,必在用賢」。接著指出當時官場用人的混亂:「才者莫用,用者不才。」最後提出建議:「進大雅於樞近,退小子於閑僻。」

第二年,蕭至忠任侍中,不久又遷任中書令,頗能堅持正道,受到朝野一致推重,威信很高。中宗也說:「宰相當中,蕭至忠最憐我。」


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去世,李旦三子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即位,改元景雲(711年—713年)。蕭至忠因「依附韋後」被貶出京任晉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刺史。當年蕭至忠力勸中宗珍重兄弟情誼,為李旦說好話,此時竟然成了韋後一黨,豈不怪哉!蕭至忠到晉州後政績突出,治有能名。東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遣大臣來朝,見至忠風采,逡巡畏俯,對人說:「這樣有能力的人應該在京師輔佐天子,怎麼能居外當地方官呢?」不久蕭至忠被召回京拜刑部尚書、右御史大夫,又遷任吏部尚書。但史書言及他回京的原因,卻是他暗中派人向太平公主活動。


景雲三年八月,唐睿宗傳位兒子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改元先天。先天二年(713),蕭至忠又任中書令。先天二年七月,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內訌,即史書所謂的先天政變,李隆基誅殺太平公主。同時,連同左僕射竇懷貞、侍中岑羲和中書令蕭至忠等一併誅殺。稱他們是太平公主的黨羽。至此,蕭至忠結束了自己走鋼絲的一生。


其實,不光蕭至忠當年曾苦勸中宗放李旦一馬,侍中岑羲、右台大夫蘇垧、右補闕吳兢等也曾保護過李旦。就舉岑羲的例子吧。據《舊唐書列傳第二十?岑文本傳附岑羲傳》:「中宗時,侍御史冉祖雍誣奏睿宗及太平公主與節愍太子連謀,請加推究,羲與中書侍郎蕭至忠密申保護。」可是,作為太上皇的唐睿宗李旦,看著曾經的兩位恩人被自己的兒子斧鉞加項,卻無動於衷。李旦、李隆基父子是否也忒狠毒了些!


李隆基殺害蕭至忠後,不會不遭受良心的譴責。據《新唐書?蕭至忠傳》,開元年間,唐玄宗特別欣賞「源乾曜,亟用之,謂高力士曰:『若知吾進乾曜遽乎?吾以其貌言似蕭至忠。』力士曰:『彼不嘗負陛下乎?』帝曰:『至忠誠國器,但晚謬爾,其始不謂之賢哉?』」這段話特別有意思。一是唐玄宗竟然把快速提拔源乾曜的原因說成是「其貌言似蕭至忠」,而不是其德才,由此既可以想像到蕭至忠在世時給唐玄宗留下的印象之深,又可以猜想到唐玄宗對誅殺蕭至忠的愧疚之深;二是玄宗稱「至忠誠國器,但晚謬爾,其始不謂之賢哉」,是說蕭至忠晚節不保。其實,這不過是李隆基嘴硬而已。明明自己錯殺忠良,心中反悔,卻不肯光明正大地承認,這就叫死要面子。試想,神龍之後,七八年間就發生了四次政變,而且還都是皇室一家人之間的窩裡斗,處於其間的大臣們選邊站談何容易!再說搞政變的那些人,說穿了,沒有幾個是真心為了國家。他們平時陽奉陰違,人模狗樣,瞄準時機,以求一逞。一旦勝利,便雞肚狗腸,把屠刀揮向了當時由於各種原因而沒有站在自己一邊的人,全不想那些人是身處江湖不由己,甚至曾經有恩於自己。如果從道德上判斷,勝出的一方同失敗的一方一樣,都是半斤八兩,沒有誰更高尚,誰更卑鄙,甚至還不如失敗的一方。在這一點上,李隆基還真不如其曾祖李世民。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死了他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卻放了太子洗馬魏徵一馬,並提拔重用。可惜李隆基心胸狹隘,報復心重,以致濫殺無辜。所以,「晚謬」的其實不是蕭至忠,而是李隆基。看看安史之亂就知道他「晚謬」到了什麼程度。當然,這是後話。

蕭至忠的生命早已作古,不說也罷。最後說一點題外話。據《舊唐書?蕭至忠傳》,蕭至忠在《陳時政疏》中曾稱讚唐高宗永徽時期官場作風正派。他說:「臣伏見永徽故事,宰相子弟多居外職者,非直抑強宗、分大族,亦以退不肖、擇賢才。」但是到了《新唐書?蕭至忠傳》,這段話就成了「且貞觀故事,宰相子弟多居外職,非直抑強宗,亦以擇賢才爾」。


把「永徽」換成了「貞觀」。再看晚於《舊唐書》早於《新唐書》的北宋王欽若主編的《冊府元龜》,其卷三百二十八宰輔部《諫諍第四》是:「臣伏見貞觀、永徽故事,宰相子弟多居外職者……」雖然添加了「貞觀」,但還是保留了「永徽」。清朝編的《千唐文》亦步《冊府元龜》的後塵。不管如何,《舊唐書》在這四家史書中屬於資歷最深的「老大哥」,相對而言,在這件事上,其說法要靠譜一些。所以,基本可以肯定,蕭至忠的《陳時政疏》中應該沒有貞觀。雖然說王欽若為了美化貞觀時期,對蕭文關鍵處動了手術,是始作俑者,有欺世之嫌,但還是不敢太任性。而到了《新唐書》則特別過分,不僅以貞觀代替永徽,更是直接把永徽抹去了。唐高宗就那麼討人嫌嗎?即便你《新唐書》一萬個不喜歡他,但你是寫史的,就職業道德而言,怎能因個人喜惡而篡改他人著作呢?


就憑這一點,《新唐書》就不值錢了。可惜的是,《新唐書》不僅把作者個人的信譽賠進去了,更重要的是誤導了後世,浪費了多少人寶貴的時間。


作者 | 宋宗祧


來源 | 洛陽市隋唐史學會

編輯 | 洛陽市隋唐史學會 (ID:suitangshixuehu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隋唐史學會 的精彩文章:

TAG:隋唐史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