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易經和儒家之間有哪些微妙的關係?

易經和儒家之間有哪些微妙的關係?

易經是中國思維模式下的辯證法,儒學從來都是乾坤並舉:積極進取、厚德載物。李澤厚先生認為易傳的乾坤兩象代表了中國人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但儒家的載道之經是論語而非易傳。很簡單,論語中所闡釋出來的夫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才是儒學之根骨。易經是強調變動不居,一陰一陽之謂道。易所闡釋的變雖然只是農業文明經驗下的日升月降的循環性的變,所以才會用平面的陰陽魚來象形這種往複循環。但易經的核心思想價值在於使用象數理義對天文地理,宇宙人生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客觀分析,給學者以無窮無盡的人生智慧,才會有後世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從學術角度看,周易分經和傳。其中經的部分,成書於禮崩樂壞百家裂變之前。在西周封建制度下,學術文化被王官所壟斷。而易經可以看作是當時反映貴族思想的哲學著作。封建制度解體後,王官之學散於民間,裂變為百家。所以,諸子百家的思想源頭皆為王官之學,只是側重點不同。儒家是王官之學的忠實繼承人,繼承之外,另有創新,但儒家側重於人倫和政治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周易的傳部,就是儒家的學者(可能是孔子)的手筆。所謂傳,是經部往往晦澀難懂,所以要以傳來解經,當然在解讀的過程中,不免會出現一些發揚和創造。比如,春秋是經,而春秋三傳,就是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其實就是三位不同作者所作的解讀春秋的傳。當然,後世的儒家,也把春秋三傳都列為經部了。

儒家與《易經》的關係,可以從孔子和《易傳》說起。孔子及其後來的儒家對《易經》是很重視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儒學建構,不僅受到了《易經》中陰陽之間關係的影響,而且還受到了陰陽相交的運動變法的啟發,《中庸》就是從《易經》中衍生出來的。沒有前者,就沒有所謂的以「仁」釋「禮」的儒學,沒有後者,就沒有儒家思想的靈魂——中庸之道。

孔子對《易經》的重視,歷史上是有明確資料記載的。相傳,《易傳》就為孔子晚年所作。《論語·述而》也說:「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看來,孔子是在50歲以後(有人說,孔子學《易》在68歲),才開始痴迷《周易》的,可謂相見恨晚。《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這些能夠相互印證的資料無疑表明:孔子對《易》是有過精深研究的。我們大家都知道,孔子曾經提出過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據說,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正如他在上面感慨的那樣:「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孔子早期四處推行其政治主張,但得不到各路諸侯的採納。而艱難困苦不改其志,即使累累如喪家之犬,仍然還要「知其不可而為之」。至於孔子的主張為什麼得不到認可呢?原因也許很簡單,就是孔子那一套以「仁」釋「禮」的儒學建構缺少了內在的靈魂,很容易淪為一種死板的形式和教條。而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孔子當時還沒有讀到《周易》。今天的我們也許無法想像,當時看本書是很困難的,尤其像《周易》這樣的書,屬於官方的教科書,只能藏在周天子自己家裡的小圖書館裡,屬於秘藏典籍,只有少數的幾個人才能看到。別說孔子這樣的一個沒落貴族的後裔,就是王公貴族也很難看到。所以說,孔子讀《易》不得,是很苦惱的。

孔子能最終讀到《易經》,還是沾了時代的光。我們前面說過,春秋末年,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周王室衰微以後,原來在周天子身邊當文官的知識分子為了生計,都跑到各路諸侯國去了。但這些人出走,並沒有空著手,臨走還要撈一把,隨身帶走了一些東西。帶走的什麼?文人嘛!當然帶的是書。就像今天我們很多知識分子搬家,最為珍貴的還是書籍。在被這些人帶走的書籍當中,可能就有《易經》。孔子晚年定居魯國,當了個編纂魯國歷史的小官,才得以見到《易經》的廬山真面目。也許,正是因為孔子在晚年才讀到《易經》,因此已經無法再對自己的思想體系進行創新了。所以他才慨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所以,孔子晚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易經》與自己的學說之間的結合上,他的學說才逐漸被社會所認可,再加上他身後幾位天分很高的學生的努力,《易》終於成了儒家學說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旁的不說,《中庸》明顯就是從《周易》中衍生出來的。

《易經》對儒家的影響,使儒家學說被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被逐漸被社會所認可,成了顯學,成了熱門。而孔子本人,也被稱為「聖人」可惜,這些榮耀孔子本人可能並沒有看到。或許有些遺憾吧!正如尼采所說的那樣:天上的星星燃燒以後,很久很久以後,它的光才到達我們的眼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緯書齋 的精彩文章:

天道人德——道家理論與易經之間的關係(下)
陰陽相抱——道家理論與易經之間的關係(上)
易經是人類研究陰陽變化的學問
反轉天下風水師之吉地絕地

TAG:經緯書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