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CSBA為美國制定大國競爭時代的軍事力量規劃提出建議

CSBA為美國制定大國競爭時代的軍事力量規劃提出建議

2017年10月2日,美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發布題為《大國競爭時代的力量規劃》的研究報告。報告共136頁,由美國前負責力量改革與資源事務的國防部副部長幫辦、CSBA高級研究員馬克·岡津格,美國前海軍作戰部長特別助理、CSBA高級研究員布萊恩·克拉克,CSBA高級研究員大衛·約翰遜,前美外交關係委員會防務政策助理、CSBA分析師傑西·所羅門聯合撰寫,就如何制定新的作戰概念、發展新的作戰能力,以便制定符合大國競爭時代要求的力量規劃結構(FPC)提出建議。主要內容如下:

報告認為,美軍正滑向「外強中乾」的境地,其主要原因在於:

(1)多年的預算削減迫使國防部在軍事現代化項目與部隊規模和戰備程度之間做出了不利的選擇。

(2)國防部在過去25年的規劃重點遲滯了軍事現代化項目的實施,阻礙了大國競爭時代應對衝突的新作戰概念的制定。

(3)冷戰結束後美國防部制定的許多力量規劃結構(FPC)使那些導致美軍「外強中乾」的作戰概念和想定得以延續下來。此外,一些力量規劃結構被用來為削減國防開支開脫,而不是被當作評估國防部制定國防戰略的標準。

報告指出,由於長期受「同時打贏兩場地區戰爭」思維的影響,美國防部的基本作戰概念及許多相關力量規劃結構均要求美軍能夠同時部署到兩個戰區,以懾止地區入侵者,並在必要時採取軍事行動,迅速阻止其對美國盟國或夥伴國發動的常規入侵。這種類似於「沙漠風暴」行動的作戰概念假定美軍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當地基地,能夠擁有或快速奪取制空權,並可在近乎不受抵抗的情況下實施瀕海作戰。該作戰計劃還假定地區戰爭的推進速度緩慢,足以使美軍在入侵者完成進攻並鞏固戰果前調遣足夠的兵力進入作戰地區。這些作戰概念和相關假定在嚴重過時後依然影響著國防部的力量機構及能力建設重點。然而,隨著「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出現並對遠距離外的美軍構成了威脅,以及中俄軍事能力的不斷發展使其可迅速完成對鄰國的入侵行動,這種作戰概念和相關假定已無法滿足美軍未來力量規劃的需要。

為扭轉這種局面,報告呼籲國防部以應對大國入侵為想定而制定一種全新的力量規劃結構。其相關作戰概念、假想與場景設定應體現中俄新的作戰策略,並將為評估未來美聯合作戰力量的規模與能力組合提供依據。具體對策建議如下:

報告稱,冷戰結束後美國防部制定的許多力量規劃結構使那些導致美軍「外強中乾」的作戰概念和想定得以延續下來。此外,一些力量規劃結構被用來為削減國防開支開脫,而不是被當作評估國防部制定國防戰略的標準

應對中俄正在實施的新作戰策略

報告認為,大國競爭時代的再次出現意味著國防部需要調整其力量規劃,以應對中俄所採取的新作戰策略,包括:在和平時期採取行動來實現其長遠計劃——擴大對近鄰的影響力並削弱美國的地區影響力。具體體現在:中國在具有戰略意義的國家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投資;俄羅斯控制鄰國的能源供應,為敘利亞等代理國家提供援助等。美國的決策者們應將這些和平時期的行動視為中、俄總體軍事戰略的一部分。

(1)美國的力量規劃結構想定應考慮「信息化作戰」及「新一代戰爭」。中俄兩國都將「信息化作戰」作為各自作戰策略的核心。中國的「信息化作戰」策略的首要目標是影響敵方領導機構的決策。和平時期塑造信息作戰域、戰時掌握信息控制權是其信息化作戰的主線。俄羅斯的新軍事戰略被俄軍事專家稱作「新一代作戰」。它還利用宣傳、代理部隊、准軍事部隊及物資支持等手段在近鄰建立親俄運動。鑒於對手開始重點關注奪取和保持信息主導權,國防部需要調整其作戰概念、能力編成及力量結構。而把「信息化作戰」和「新一代作戰」納入國防部新的力量規劃結構將為評估這些變化提供依據。

(2)國防部應做好與中俄長期競爭的準備。美國與其他大國之間的關係可被視為一種長期競爭關係。在此過程中,中俄都將尋求塑造於己有利的地區和國際準則,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國的地區影響力。中俄的軍事戰略正將和平時期的活動納入實現其目標的長遠手段。「信息化作戰」及「新一代作戰」是在尖端軍事作戰能力的支援下,將外交、信息、經濟等領域的活動與低烈度的灰色地帶軍事行動結合在一起,在避免局勢升級為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提升影響力和奪取領土。為此,美國防部應在力量規劃結構的籌劃想定中充分考慮上述活動。由於中俄的戰略是尋求通過避免引發局勢大幅升級來達成目標,美國防部的籌劃想定應考慮持久的低烈度軍事行動。

(3)國防部應做好灰色地帶作戰的準備。灰色地帶行動包括在目標地區綜合運用信息戰、網路攻擊、電子戰、准軍事行動、有效打擊等手段。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及烏克蘭東部,中國在南海和東海利用海警和預備役力量擴大其影響力,都是灰色地帶行動的代表。因此,將類似想定納入國防部力量規劃結構則需要籌劃人員制定作戰概念、發展作戰能力,以便使美軍更好地做好灰色地帶行動的準備,並避免局勢升級為大規模戰爭。

報告建議美國防部應做好灰色地帶作戰的準備。灰色地帶行動包括在目標地區綜合運用信息戰、網路攻擊、電子戰、准軍事行動、有效打擊等手段

塑造符合大國競爭時代需要的軍事力量

開展長期競爭、應對灰色地帶入侵併不意味著無需為大規模作戰行動組織、訓練和裝備部隊。中俄採取新的軍事策略部分原因是為了應對美國在常規作戰力量上的優勢。如果國防部將籌劃和資源分配重點完全調整至和平時期的競爭和低烈度小規模衝突想定,由此帶來的常規軍事優勢的消弭或將促使中俄升級與鄰國之間的衝突。這意味著後冷戰時代以應對兩場大規模戰爭為核心的力量規劃結構無法滿足大國競爭時代的力量籌劃需求。

未來,國防部的力量規劃結構需要包含以下想定:

(1)同時進行的多場持久軍事行動需要部隊輪換;

(2)中俄入侵灰色地帶;

(3)與中國爆發大規模信息戰;

(4)圍繞前蘇聯共和國,包括波羅的海國家,與俄羅斯爆發大規模「新一代戰爭」;

(5)爆發災難性的本土防禦事件。

應對上述想定的作戰概念、能力與軍事力量還應考慮其他突發事件,如與實力較弱的入侵國間的戰爭和長期的反恐行動。需要強調的是,多場持久性的軍事行動需要定期輪換部隊,由此帶來的力量需求將超出應對兩場大規模戰爭時代的力量規模。

如果國防部將籌劃和資源分配重點完全調整至和平時期的競爭和低烈度小規模衝突想定,由此帶來的常規軍事優勢的消弭或將促使中俄升級與鄰國之間的衝突

構建地區力量部署態勢以更好地抵消「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

國防部現有海外力量部署態勢,包括在歐洲、太平洋、中東及其他地區永久駐紮和輪換部署作戰力量,對美軍的力量結構需求有很大影響。為此,在制定新的力量規劃結構時,國防部應考慮調整維持地區威懾和應對未來危機所需的力量部署態勢。冷戰時期,美國在歐洲維持了一支龐大的常備部隊,以懾止華約組織的大規模入侵。冷戰後,國防部縮減海外部署部隊或將其重新部署至美本土,在歐洲和太平洋保持了較小規模的前沿存在。這種轉變的部分原因是美國認為本土部署的部隊能夠快速部署至遙遠的作戰地區,以應對地區強國的入侵威脅或實際入侵行動。中國、俄羅斯及其他對手從「沙漠風暴」行動中認識到,讓美國獲得用以在本國邊境地區集結大規模部隊的時間與空間是導致伊拉克失敗的原因。這也是中俄等國發展「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來阻止美國進行軍事干預的客觀原因之一。

在歐洲和太平洋創建能夠更好應對大國「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及初期進攻行動的力量態勢將阻止這些大國達成入侵目標。此外,相較於目前需要大量來自美本土的增援力量,構建前沿防禦的力量態勢能夠增加美國使局勢水平升級(即擴大危機的範圍)的選項。國防部應前沿部署更多陸基和海基防空與反導系統、精確火力及電磁作戰能力,以協助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這些前沿部署的作戰力量還需要得到定期輪換部署的補充力量及快速反應的遠程監視與打擊系統的支援。

美國防部現有海外力量部署態勢,包括在歐洲、太平洋、中東及其他地區永久駐紮和輪換部署作戰力量,對美軍的力量結構需求有很大影響

為未來部隊制定新的作戰概念

受後冷戰時期戰略思維影響的力量規劃結構主要是迫於國防預算壓力而制定的,而不是基於對備選國防戰略、現有威脅及新技術的充分評估。這種力量規劃結構反過來強化了現有作戰概念和力量結構。而美國新一屆政府為國防部提供了創新力量規劃的機遇。這需要國防部在制定力量規劃結構時,對以下備選作戰概念和作戰能力進行評估。

塑造未來的空中作戰力量

(1)空中優勢作戰。過去25年,對手制定和發展了新的作戰概念和作戰能力,能夠阻止美軍控制空域。奪取足夠的空中優勢以便在衝突環境下遂行聯合及協調作戰不僅僅需要採購性能先進的戰鬥機。未來用於突破防空系統的武器將包括有人和無人平台,具備寬頻隱身、遠程感測器及加密網路化通聯能力,並可攜帶大量遠程空對空武器。這種隱身無人作戰系統及有人飛機可執行空中作戰巡邏,為友軍的滲透部隊提供保護,在敵打擊飛機發射彈藥前對其實施攔截,並遂行其他防空作戰任務。用於突破防空系統的平台還應具備為防空區外發射的遠程空對空武器提供引導的能力。

(2)改變作戰概念及力量部署態勢,以保持在齊射對抗中的優勢。在未來齊射對抗中,繼續依賴從已被中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威脅的空軍基地和航母將大幅降低美軍實施齊射攻擊的規模。使用位於大國導彈射程外的戰區空軍基地將使美軍增加遂行情偵監(ISR)及打擊任務的飛機架次。這種變化將充分利用美軍在遠程空中作戰力量上的比較優勢。此外,美軍應優先選擇使用大量載彈量少、作戰半徑小的戰鬥機遂行防空作戰,而不是遂行遠距離攻擊任務。這些戰鬥機需要能夠從軍用機場、民用機場及遠征前沿作戰平台起飛執行分散式行動,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集中從戰區內為數不多的主要作戰基地(MOB)起飛。

(3)組建全球「搖擺」(Swing)作戰力量,以懾止或拒止大國入侵。即使根據最樂觀的國防預算開支,國防部所面臨的作戰力量短缺問題仍將在一段時期內存在。鑒於這種實際情況,空軍、海軍及陸戰隊應制定聯合作戰概念,以便能夠在不同地理空間快速重新部署作戰力量,懾止或防止另一個入侵者達成目標。在戰區間「搖擺」部隊來應對大國入侵需要能夠進入「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並有效實施作戰的武器系統。例如,未來的「搖擺」部隊將包含遠程情監偵(ISR)與打擊飛機、艦載隱身無人作戰飛機、陸戰隊空地特遣部隊艦載分隊等。

(4)實施空軍基地防空與導彈防禦作戰。新的作戰概念與作戰能力將提升美軍保護受敵人「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的空軍基地的能力。遠程情監偵(ISR)系統與攻擊飛機可以通過壓制對手的軍用機場、導彈運輸/豎起發射車及武器補給基礎設施來降低對手的齊射規模。其他形式的「主動抑制發射」作戰可包括利用戰鬥機在敵機抵達武器投放點前對其實施攔截。高性能中程陸基防禦系統及主動和被動反C3ISR作戰可阻止敵人對美軍一些空軍基地實施打擊。

(5)實施近距離空中支援(CAS)作戰。國防部首先應制定和評估新的作戰概念,使其能夠在所有威脅環境下實施近距離空中支援作戰。這些作戰概念應通過協同使用有人及無人駕駛精確打擊飛機來提供一體化近距離空中支援。鑒於很多近距離空中支援是在許可或半許可環境下實施的,國防部應評估建立「高低搭配」的近距離空中支援體系。新的作戰概念將實現精確地對地火力與空中資產相結合,以便在高衝突環境下提供更持久的近距離空中支援。

塑造未來的海上力量

(1)調整力量部署態勢。美國的海軍艦隊通常使用的是一成不變的力量部署模式,即在中東或西太等重要地區部署航母打擊大隊、兩棲戒備大隊等傳統大型海上編隊。如果前沿部署至敵方領土附近,這些編隊或將遭到中俄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的極速高密度火力的壓制。即使能夠避免遭受災難性打擊,航母及兩棲攻擊艦仍需要不停機動而無法保證艦載機起飛。針對這種情況,海上作戰力量應被劃分為前沿部署的威懾部隊和機動部隊。其中,威懾部隊包括搭載導彈的潛艇、水面作戰力量及無人航行器;機動部隊包括部署在瀕海以外水域的航母打擊大隊和兩棲戒備大隊。這種海上作戰力量的劃分可以使水面艦艇更加有效地實施防空作戰,而且還可以利用以導彈為基礎的進攻性火力迅速應對入侵。面對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威懾部隊需要迅速投放導彈並撤離。這對於遲滯敵人的推進非常重要。航母打擊大隊和兩棲戒備大隊等機動部隊可在戰區間「搖擺」,以便增援或取代威懾部隊作戰。當航母打擊大隊和兩棲戒備大隊抵達作戰區域後,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將有所降低或至少被更好地了解,從而可確保更加持久的海空作戰。更重要的是,這種力量態勢的調整將更好地確保海上作戰力量通過應對灰色地帶衝突來實施常規威懾。

(2)分散式作戰。海上作戰力量,特別是前沿部署的威懾部隊需要以分散式編隊的方式作戰,以提升進攻和生存能力。根據分散式作戰概念,獨立作戰的水面作戰艦艇和潛艇可重新分配垂直發射系統的用途,使之裝備更多進攻性武器。分散式部署的海上作戰力量能夠使其進攻性武器更好地瞄準作戰區域內的目標,並在戰爭伊始被壓制或消滅前實施快速、分布攻擊。分散式水面編隊還可以通過增加敵方需要打擊的潛在目標數量來提升防禦能力。

(3)防空與導彈防禦。海軍的防空作戰概念及作戰能力應聚焦增加敵人實施進攻性作戰的齊射規模或成本,而不是聚焦徹底摧毀敵人數量有限的武器系統。水面作戰艦艇應將防空作戰的重點調整為應對中程(10~30海里)威脅。這種防空作戰將使水面作戰艦艇使用小型攔截彈,或使用電子戰系統及定向能武器進行視距防禦,從而增加其載彈量及敵人擊敗它所需的齊射規模。

(4)電磁頻譜作戰。由於海上作戰力量需要抵近作戰,即使裝備了性能得以提升的導彈防禦系統也不足以保護海上作戰力量免遭先進導彈的大規模齊射。為此,美海軍艦隊需要通過進一步降低敵人搜尋和瞄準美軍艦艇和岸上機動部隊的能力,利用誘餌或其他反制措施來增加敵人發動攻擊所需武器數量,來提升其在齊射競爭中的位置。這種作戰概念與作戰能力是海軍電磁機動戰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5)水下作戰。美海軍需要採取新的作戰概念和作戰能力來實施進攻性和防禦性反潛作戰。由於敵人的水上防空與反艦武器射程遠,美國在敵方領海實施進攻性反潛作戰應依託無人感測器及遠程飛機或導彈實施快速攻擊。由於中俄兩國的潛艇噪音越來越低且攜帶反艦巡航導彈,防禦性反潛作戰應聚焦壓制敵方潛艇並防止其進入發射陣位,而不是試圖將其摧毀。從進攻的角度看,由於潛艇及無人潛航器的載荷相對有限,因此最好利用它們發射小型武器。例如,水下平台可以發射小型干擾器或誘餌導彈來增強從其他平台發射的遠程飛機和攻擊武器的生存能力。水下平台還可以利用魚雷防禦系統作戰能力有限、技術不成熟的特點,對艦艇和基礎設施發動魚雷攻擊。未來,在實施進攻性布雷行動時,還可利用大型無人潛航器來增加布雷範圍。海軍還應轉而使用小型、多用途自主水下航行器來準確定位、識別目標並發動進攻。

(6)應對灰色地帶衝突。面對中俄先進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美國在應對中國灰色地帶入侵時,或將需要部署大規模、設防堅固的作戰力量來率先壓制敵人的感測器及遠程武器系統。但這極易導致局勢升級。為了更好地應對灰色地帶入侵,海軍可通過部署更多小型作戰力量來確保妥善應對衝突,通過強化電磁機動作戰能力來減少敵人的威脅。

塑造未來地面部隊

過去15年,儘管國防部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提升游擊戰和反恐作戰能力,但其中絕大多數不適用於衝突環境下作戰,從而導致美軍地面部隊應對中俄等強大對手的能力大幅下降。為了使地面部隊做好與大國開戰的準備,首先應發展「多域戰」相關概念,進而促進美軍地面部隊在能力、規模及海外部署態勢等方面有所改變。

(1)應對灰色地帶行動。非常規作戰及反顛覆內部防禦是地面作戰力量的主要任務。因此,需要升級遂行這些任務所需作戰概念及作戰能力,以應對灰色地帶行動。

(2)未來機動作戰。地面作戰力量的機動性對於應對對手的地面機動、特種部隊、空降及兩棲作戰,保護友軍的地面通信線路,保護重要基礎設施與基地至關重要。未來的高機動性部隊可作為快速反應力量來應對大國入侵行動。美軍的步戰車要致命性上超越對手,並裝備主動防禦系統,以確保能夠摧毀敵人的戰車及精確打擊系統。支援美軍地面部隊的空中機動力量將需要裝備反防空系統,以應對單兵防空系統及其他短程防空系統的威脅。美國未來的地面及垂直機動能力將依託機器人系統及人機編隊系統。

(3)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為確保美軍能夠運用電磁頻譜系統並削弱敵人在電磁環境下的機動能力,美軍需要發展新的動能殺傷及非動能殺傷能力。獲取信息主導權對於美軍平時和戰時在所有作戰域(包括太空和網路空間)實施軍事行動至關重要。未來的陸基非動能殺傷能力應具備襲擾太空系統的能力。

(4)新型雙重用途系統。一些未來的地面火力系統應具備雙重功能,即能夠投送常規和低當量核武器。雙重用途系統將增加美軍升級局勢的砝碼、強化重要地區的威懾能力、降低對空投戰術核武器的依賴。例如,在波蘭部署雙重用途系統將有助於抵消俄羅斯在波蘭周邊部署的「伊斯坎德爾」導彈的威脅,從而增加俄控制波羅的海地區的難度。

(5)陸基防空與反導作戰。未來地面部隊將主要擔負為盟軍提供中程和遠程戰區防空與導彈防禦任務。未來的陸基機動式、可再部署的防空系統能夠為大型非隱身軍機構建屏障,還可以保護美國的情監偵(ISR)系統和打擊飛機免受空中威脅。未來的陸基防空系統將包括定向能防禦系統、低成本的制導彈藥和地對空攔截彈。

(6)陸基聯合指揮控制系統和偵察、監視及目標搜尋系統(RSTA)。陸軍陸基遠程雷達、升級後的通信與感測器系統、通信網關及大數據管理系統將為偵察、監視及目標搜尋系統提供融合中心,並幫助協同盟軍的動能及非動能攻擊。除分散式部署及加強防護外,這些系統需要預置在懾止大國入侵的關鍵地帶。

塑造未來海軍遠征部隊

具備「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戰略競爭對手的數量在不斷增加。這給美國的力量投送行動構成了一系列新的挑戰。應對「反介入/區域拒止」威脅需要美國部署機動性強的部隊,以分散式部署態勢遂行作戰任務,不再嚴重依賴固定基礎設施。而海軍遠征部隊必須具備這些特質,才能滿足遂行強制進入任務的需要。為此,海軍遠征部隊必須採取新的作戰概念。

(1)為力量投送部隊建立前進基地。未來的海軍遠征部隊將建立和維持前進基地,以便支援臨時後勤前送行動,支持分散式遠征空軍基地在高衝突地域環境下的運營,並為瀕海地區部署的感測器網路提供支援。

(2)增援盟國。在大國間戰爭的初期,戰場內的主要港口將面臨巨大的威脅。因此,美軍將選擇依靠其兩棲運輸能力部署中等裝備的遠征增援力量,而不是利用軍事海運司令部的艦艇運送重型地面部隊。利用海軍遠征部隊來充當增援力量將減少部隊接收、遣送的流程,降低部隊遭受攻擊的風險。與那些依靠大型複雜後勤設施的部隊相比,海軍遠征部隊可以被輸送到更多岸上地區。

(3)支援海上封鎖行動。海軍遠征部隊應該為支援封鎖行動預做準備。將登臨檢查任務賦予海軍遠征部隊及其所屬兩棲艦艇將使其他水面作戰艦艇可以聚焦主要作戰任務。

(4)海上及空中拒止作戰。海軍遠征部隊可通過在瀕海地區部署地對空導彈及陸基反艦導彈來拒止對手的空中及海上行動自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在這裡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美海軍宣布「阿利·伯克」F型驅逐艦接近完成,和中國052D誰歷害
中對巴像是美國對日本一樣,巴回應:我們不一樣,歷害了,我的國
原來我國的「霹靂」系列空空導彈中還隱藏著這樣一段悲壯的故事
「風口浪尖」之上的「回馬槍」
美國如何保證國防電子元器件供應鏈安全

TAG:在這裡看世界 |